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重光 《海交史研究》2006,98(1):101-113
闽南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传入的过程,就是伊斯兰文化与闽南文化互动以至交融的过程.由于闽南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互动和交融,闽南的伊斯兰文化与域外及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文化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就其中若干重要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田中逸平(1882-1934)于1924年在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皈依伊斯兰教,为日本伊斯兰教开创者之一、也是日本第二位哈只.尽管如此,他皈依伊斯兰教之后仍没放弃对日本神道与儒教的信仰,及至主张五教(儒、道、佛、基督、回)合一.明末清初,中国出现几位精通儒教的穆斯林学者,深信回儒两教相融无间、甚或同源,从事伊斯兰经典汉译工作.他们深受以天人合一为主旨,集古代希腊、波斯、印度哲学为大成的苏非主义哲学(即伊斯兰神秘主义)的影响.<天方至圣实录年谱>为其代表性人物刘智所著.田中逸平曾将<天方至圣实录年谱>翻译成日文.他也深信回儒相通,认为刘智之学类似王阳明致良知之说.该书原著为已失传的波斯文<穆罕默德传>的汉译.尽管刘智全篇使用宋儒概念,但其哲学体系仍为苏非主义.1933年,中国考古学家陈子怡著<宋人理学由回教蜕化而出>剖析宋儒理学,指出伊斯兰哲学类似宋儒理学而其义理的深度和精度远胜过宋儒.儒教在宋代,以周濂溪、张载、二程子等为先驱,及至朱熹出现革命性变化,与以往儒教大为改观.儒教在明代,又出现阳明学,因批评朱子学而标新立异.它们是否为儒学内在发展,却大有可疑之处.本文探讨中国伊斯兰思想渊源及朱熹、王阳明思想背景,试论伊斯兰哲学影响宋明理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泉州拥有的大量印度教石刻,在中国古代宗教石刻中非常罕见.不论其创作者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这些石刻的风格来源一直困扰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如果没有新的考古成果出现,这一问题将永远是个谜.本文认为泉州印度教石刻的艺术风格可能源自南印度朱罗王朝.笔者将泉州的每一方石刻与南印度的相应石刻进行了比较,它们是泉州石刻源自南印度朱罗时期的艺术风格,但出自当地艺术家之手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4.
宋时,自阿拉伯地区来广州住在"番坊"的外国人颇多,史称"番客".随着时代发展,绝大多数"番客"均已华化,融入汉民族当中.如今广州地区唯一有迹可寻的"番客",乃为散布于南海、黄埔、白云地区的蒲姓族人.该蒲氏南宋时来华,聚居广州"番坊",至元末明初衍分八房,至今仍自认其先世为阿拉伯系统,家谱有载,宗祠俨然,史乘可征.作为外来种族,蒲氏诚中国回族早期来源之一,在航海、商贸、建筑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能力,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与汉民族交往中,渐被汉化.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广州口岸的通商史上,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等国的对华贸易非常引人注目,历来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清代广州口岸还出现过其他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他们都在中西经济贸易交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是广州口岸通商史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样值得关注.其中,在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中扮演了相当重要角色的“巴斯(Parsi或Parsee)商人“,由于神秘的外表和独特的身份使其历史面貌非常模糊,“是一个被长期湮没的名称“,甚至为学术界所忽略,缺乏应有的认识.在今天广州黄埔长洲,依然矗立着清末建立的巴斯楼,离巴斯楼不远的山顶杂草丛中也还存放着当年来广州的巴斯商人墓地和墓碑,似乎在讲述着广州口岸对外关系史上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广州海事博物馆文案设计中,"渔民社会"部分反映了广州滨海先民的生存状态和信仰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部分反映了自汉代以来广州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史实;"航海技术"部分反映了古往今来广州造船业及港口的演进与发展,航海技术的日趋先进与科学化;"南中国海海防"部分反映了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南中国海的海防由弱到强,由近岸防御到远海出巡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2008年11月25日-27日,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及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海上交通与伊斯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隆重举行.80多位中外学者与会,大会精选了63篇论文进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8.
许筠被朝鲜学者称为朝鲜的李贽.李贽是阳明左派,许筠是儒学者徐敬德、李幌的左派,两人的思想和行为十分相似.当代韩国学术界在分析许筠的思想体系时,常将他与李贽相联系.许筠曾数次接待明廷使臣,又几度以使臣的身份出使明朝,期间购买许多书籍带回半岛.笔者在本文中对许筠何时、如何购得李贽的著作及其反应,进行集中考察.  相似文献   

9.
蓬莱3艘古船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晓春 《海交史研究》2006,(2):1-19,插1-插2
2005年在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掘出3艘古代沉船,其中明代战船呈瘦长流线型,15个水密舱,应是宋朝"刀鱼战棹"的改进和发展.其他两艘古船为韩国古船,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外国古船.韩国古船使用木栓(长槊)、木钉(皮槊)连接船壳板,是韩国古船的独特技术.此外在韩国古船上还发现龙骨补强材、水密舱壁、肋骨、桅座、艌料等中国造船技术,说明蓬莱韩国古船是中韩古代造船技术交流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0.
4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一行7人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参观访问,张杰校长热情接待了董建华先生一行,校党委常委、档案馆馆长李建强陪同接待。张杰校长等陪同董建华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一楼中国古代史陈列室。期间,来到介绍中国古代在造船和操船方面发明创造的展示橱窗前,当听到早在唐代我国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