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已进行的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在土方路基施工过程中土方回填与建筑物施工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关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路基土方的施工含水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土方含水量对土方路基施工的影响 ,详细介绍了控制路基土方施工含水量可采取的措施 :做好路基排水设计与施工工作 ;在路堑上开挖纵、横向渗水沟 ;优选土场并对其进行排、降水处理 ;路堤填土分段、分层备土碾压 ;测定水分散失系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碾压作业段长度及洒水量等  相似文献   

3.
路基是道路工程的关键工序,其压实度一直是关注的重点,直接影响道路的长期运营性能。归纳了土方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其中土体特性参数、铺设厚度、碾压方法及下层土体强度是关键影响因素。在分析这些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土方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施工要点,以保证土方路基的建造质量。  相似文献   

4.
界阜蚌高速公路路基过湿土施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界阜蚌高速公路路基土方施工经验,对淮北片区路堤填筑过湿土提出经济可行的翻晒处理方案。研究了有效降低土体含水量的步骤及措施。根据高速公路路基过湿地处理特点,提出了合理化配置施工机械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5.
谭颖  刘奉侨 《东北公路》1996,(4):57-59,56
公路工程中土方工程量以立方米为单位,它是根据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图纸的几何尺寸、填土高度、边坡坡率等数据计算出来的。这个土方工程量仅考虑路基工程的几何尺寸,对于所采用的填方(挖方)土壤的压缩性及原地面土基的自然情况都滑有考虑在内。因此在进行概予算编制时,必须考虑上述影响土方工程量的因素,给予合理的确定。否则,实际施工的土方数量是将与设计数量会有一定差别,并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及土方调配。本文就如何合理确  相似文献   

6.
周洪文  朱保卫 《公路》1999,(12):30-33
对路基土方施工的特殊部位,进行压力灌浆处理,无论施工工艺,还是经济效益 ,都是一项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加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土方路基施工中路基压实度检测和评定所采用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这种方法的实施及适用性;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3日,参展BICES2009的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在北京举行媒体见面会。凤凰卫视、英国KHL集团、《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等国内外20佘家媒体记者出席,中联重科副总裁兼土方机械公司总经理郭学红接受了集中采访。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的路基稳定性和强度是影响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高速公路土方路基宜选择强度高、水稳定性好的填料进行填筑。本文结合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粉砂性路基上路床水泥改良土的施工实践,对水泥改良土施工工艺和过程控制进行了阐述,并对水泥改良土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路基开挖及其填筑施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基作为公路基础,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后期运营情况。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实例,针对本合同段内路基施工环节,对路基采取分段、多工作面、机械化施工。探讨了路基开挖以及填筑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公路隧道照明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隧道照明亮度的计算方法,建立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模型,讨论照明控制参数的取值方法,提出白天与夜间的照明控制界限。通过模拟分析,验证模糊预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边坡锚索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预应力锚索广泛用于公路边坡加固。作为主动加固结构,预应力锚索直接关系到边坡的安全稳定。迄今为止,锚索锚固质量还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采用应力波反射法,建立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的理论基础,介绍AD-10锚索无损检测仪的硬件组成和工作性能,总结提出现场检测流程。以云南蒙新高速公路为例,采用锚索无损检测技术,成功用于锚索锚固质量检测、评价与监测。  相似文献   

13.
刘译霞 《路基工程》2012,(6):157-159
在岩溶准平原区,结合桂林某高层建筑的局部地基处理工程实例,阐述了CFG桩的设计步骤,并进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据分析,供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锥坡是桥梁的关键部位,其形式直接影响到桥梁及桥头路基的安全,正交桥梁锥坡设计在相关手册中均有阐述,但斜交桥梁锥坡设计却很少有资料可循,导致设计、施工较为混乱。文章通过解析法推导了桥梁锥坡设计基本要素公式,供设计、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针对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提出目标要求。然而目前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目标的核算。本文研究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预处理、拆解、粉碎分选不同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术特点,通过再使用/再制造部件质量、再利用材料质量、能量回收材料质量统计分析,实现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计算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规范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计算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对未来我国开展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根据绿灯终点型绿波带设计需求,在绿灯中心点型双向绿波协调设计数解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绿灯终点型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首先,针对上游交叉口协调相位绿灯时间短于、长于下游交叉口协调相位绿灯时间的2种情形,利用车辆行驶轨迹图对比分析绿灯终点型绿波协调控制方法的优势;然后,推导出理想交叉口间距的计算公式,分析中间交叉口的相位差调整方法,并给出中间交叉口偏移绿信比的计算公式,实现干道公共信号周期、交叉口相位相序以及相位差的组合优化,完成面向绿灯终点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设计;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比绿灯起点型、绿灯中心点型和绿灯终点型3种绿波带设计方案,仿真验证不同双向绿波带设计方案的协调控制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协调方向绿灯尾时仍有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场景下,尽管绿灯起点型、绿灯中心点型和绿灯终点型3种绿波带设计方案的绿波带宽度相等,但在减少整个受协调车队延误时间方面,绿灯终点型双向绿波带设计方案的协调控制效益最为突出,与绿灯起点型和绿灯中心点型方案相比,绿灯终点型方案使协调车队的双向平均延误时间分别减少了44.5%与15.9%;绿灯终点型绿波带设计方法能够保证队尾车辆顺利通过下游交叉口,在提高协调车队整体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中国工程师对欧洲普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分析对比了中欧普速铁路路基设计主要技术标准,收集分析总结中欧普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体系,并就列车荷载、路基结构、填料和压实度进行对比。对比分析表明:中国与欧洲(英、法、德)铁路路基设计标准在设计理念上相通,路基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列车荷载中欧规范基本相同;路基结构分层中欧规范略有差异;基床厚度中德规范最接近,英法规范取值比中国规范小;中国规范常用瑞典圆弧法,欧洲规范常用简化Bishop法、Janbu法等。  相似文献   

18.
一种轿车车门密封条压缩变形测试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门密封条直接影响车门关闭力、车门操作舒适性等。介绍了一种车门密封条压缩变形测试装置,它采用步进电机驱动,用光栅尺精确测量,采用力传感器测量力,应用立体视觉原理测量变形。通过密封条压缩变形测试装置,可以实现海绵橡胶密封条压缩变形的力-位移-变形复杂响应测试,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各种密封条结构对车门关闭力的影响,同时也为采用先进的CAE软件进行密封条结构设计和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飒  王达磊  马如进 《上海公路》2011,(1):43-46,50
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以桥梁在寿命周期内性能最优为目标,结合大跨斜拉桥养护工作特点,探讨其养护计划的优化.此后针对近年频繁发生的一些极端事件,提出成套的应对措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小.综合以上考虑内容,给出大跨斜拉桥养护手册编写的指导性建议,为以后的大型斜拉桥养护工作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0.
Accurate and efficient contact models for wheel–rail interaction are essent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a railway vehicle. Assessment of the contact forces and moments, as well as contact geometry provide a fundamental foundation for such tasks as design of braking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prediction of wheel and rail wear, and evaluation of ride safety and comfor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theories for solving the wheel–rail contact problem for rolling stock. The well-known theories for modelling both normal contact (Hertzian and non-Hertzian) and tangential contact (Kalker's linear theory, FASTSIM, CONTACT, Polach's theory, etc.) are reviewe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for developing these models and compares their functionality.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for evaluation of contact models are also reviewed.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discussing open areas in contact mechanics that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for developing better models to represent the wheel–rail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