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沥青拌和机烘干筒的传热方式,各传热方式的传热量计算及影响传热量和传热效率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逆流换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其低温区段的温度梯度对传热效率和热能利用的影响作了明确阐述。结合实际设计课题开发了烘干筒热计算的计算机程序,并给出了其软件框图。对沥青拌和机的工程设计和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涡轮增压器轴承体传热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涡轮增压器传热机理的研究,利用专业传热分析软件ESC建立了轴承体传热仿真分析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轴承体分别进行了稳态、瞬态的温度场计算,找到了仿真计算中需要优化的输入参数。为验证该轴承体传热仿真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同型号的涡轮增压器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仿真计算方法合理,计算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3.
大功率柴油机润滑系统传热仿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大功率柴油机润滑系的传热仿真计算方法。采用集总参数法研究了车用柴油机润滑系的传热问题,建立了润滑系各部件的传热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某型特种车辆柴油机润滑系的传热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多相流振荡传热湍流数值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准确描述多相流振荡传热过程的湍流数值模型,分别采用Realizable κ‐ε模型和SST κ‐ω模型对多相流振荡传热的流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对其传热效果进行了预测,并与多组试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无论是针对闭式空腔振荡传热还是开式内冷油腔振荡传热,采用SST κ‐ω模型都可以更为准确地模拟多相流振荡运动规律,传热系数计算值与试验结果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对于开式内冷油腔振荡传热计算,随着雷诺数增大,传热系数计算值的误差开始增大,说明SST κ‐ω模型在低雷诺数条件下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接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一汽油机的活塞组一气缸套系统的瞬态传热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将润滑油膜假设为一维热阻,建立了活塞组气缸套整体耦合系统的三维传热模型,应用所开发的三维流体动压润滑分析程序对活塞环组沿周向瞬时变化的油膜厚度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LJ377MV汽油机活塞组一气缸套零部件为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获得了更为清晰的多部件间的相互传热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单相流沸腾传热模型,提出一种用于沸腾传热计算的修正算法,通过在CFD软件外部修正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来反映沸腾传热的影响。采用修正算法分别对某试验水道和柴油机缸盖水腔内的沸腾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与试验测量值相比,试验水道的最大计算误差为7.2%,缸盖水腔的最大计算误差为8%,表明修正算法不仅容易在CFD软件中实现,而且具有足够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传热是研究燃烧过程和零件热负荷的基础,但目前所用的传热计算式子准确性较差。西德苯茨公司测量中心应用多种改进的测试方法对发动机传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工作的目标在于一方面达到高的准确度,另一方面发展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小秋  韩国园 《公路》2004,(5):37-40
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是未来公路养护发展的方向,作者对目前正在研发的一种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热再生养护机械作了简要介绍。并建立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传热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非稳态传热模拟研究,求出了路面内部温度场。通过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几个重要结论,这对后续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流动和传热问题时,边界条件的确定往往成为一个难点。本文先将柴油机活塞-缸套-冷却液-机体组成一个固流耦合传热系统进行整体传热计算,省略了单独计算中较难确定的系统内部边界的定义过程,然后将采用耦合法计算得到某一缸冷却水套的温度场作为新的边界条件应用到整个六缸发动机缸体水套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缸体冷却水套内冷却液流场分布、压力损失等信息,所得结果对柴油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设计大多从电池封装层面考虑热管理与电池系统的结合,容易忽略对电芯本身传热行为和电芯级热管理设计的细节研究。为此,研究方形锂离子电芯传热行为和影响电芯传热的关键参数,建立方形锂离子电芯传热数学模型,通过不同传热位置、传热面的对比计算进行测试验证,确定方形锂离子电芯最佳的热管理设计传热位置。研究结果可为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研制的由三通管和主,旁通管道组成的并联装置,将钢-水热管式换热器装在上面,就能回收中高温范围的排气余热以加热车厢,从而较好的解决了将适用于低温热源下工作的钢-水热管式换热器成功地应用于中高温热源下工作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复杂穿孔管结构消声器消声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声学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对复杂穿孔管结构消声器进行了声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二者吻合性较好,验证了应用声学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消声器的消声性能.对不同穿孔管结构参数的消声器进行了传递损失计算,分析了穿孔管主要结构参数对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采用所提出的消声器优化设计方案,可改善消声器消声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弹性波法的高速公路护栏立柱埋深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弹性动力学知识,研究了不同频率下弹性波在未埋地与半埋地钢管立柱中的传播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弹性波理论对钢管立柱埋深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由于钢管立柱规格、批次的差异,导致弹性波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与理论值有所不同,故在有条件时,即有与所检测对象同规格、批次的未用立柱,可用实测的传播速度作为检测波速;无条件时则采用理论值。试验表明,使用本方法检测的立柱埋深最大绝对误差小于16mm、最大相对误差小于0.9%,完全满足工程检测要求,可用来对护栏立柱埋深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1/4波长管是进气系统中的主要消音元件,在汽车NVH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发现在某频率下进气噪声较大。通过对整车的进气噪声测试,发现噪声主要是由于波长管参数不匹配引起。本文基于管道声学建立了波长管的数学模型,推导了传递损失函数,并采用MATLAB软件计算了不同参数下波长管的传递损失,确定了1/4波长管的结构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制作波长管并应用于某车型,利用Lms.Test.1ab软件测试了发动机的进气噪声,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安装新波长管后,汽车振动噪声有了显著改善,整车的NVH特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防止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管路在极寒条件下结冰的装置和方法,装置包括发动机气门室罩盖、进气软管及全负荷呼吸管、发热电阻丝、环境温度传感器、线束及电控单元ECU。当环境温度传感器将测定的环境温度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电控单元ECU,ECU根据设定程序接通发热电阻丝,使曲轴箱通风管加热器开始工作。该方法解决了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在极寒地区结冰问题,保证了车辆在寒区使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张金森  王浩  王永  王大健 《汽车电器》2021,(4):44-46,49
某在研改款商用车空调箱暖风芯体单体换热性能较差,根据对标件初步优化后发现其换热性能更差,因此进行CFD定性仿真分析。通过流体分析研究发现基础模型芯体内部各扁管流量分配不均,初步优化后扁管流量分配更加不均匀,极大地降低了其换热性能,与试验反馈结果一致。根据流场仿真结果对其水室结构逐步优化,使得扁管流量分配比例的标准差值各工况下均提升了44%以上且芯体内流阻降低了约一倍。最终通过试验验证,单芯体的换热性能提高了3%-8%,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作为最常见的传统管壳式换热器,其存在着容易结垢、流阻过大等缺陷,文章针对菱形孔支撑板换热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流动和传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菱形孔支撑板方案的壳侧努塞尔数Nuo相较于弓形折流板方案分别提高了52.20%和51.95%,为异型孔纵向流换热器的优化与选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橡胶沥青洒布车传热学分析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量平衡原理,阐述了橡胶沥青洒布车保温层厚度的设计计算过程,并按照洒布车施工时对介质加热升温的实际需要,探讨了两类沥青洒布车加热系统的特点,研究了外置导热油炉式加热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出通过沥青泵循环或增加机械搅拌装置来强化管外对流换热是提高换热速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Al质整体式无接触热阻散热器翅片管传热元件的结构与特点 ,对整体式无接触热阻散热器与管带式散热器进行了对比试验 ,并对试验所得的传热与阻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无接触热阻散热器传热性能和可靠性优于管带式散热器 ,且体积小 ,质量轻 ,工序少 ,是目前车用管带式散热器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20.
车辆传动装置部件温度的热网络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车辆液力机械传动装置内部摩擦生热与传热过程,建立了完整的传动装置热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热网络法的传动装置部件温度计算方法,确定了总体计算流程.对某型车辆液力机械传动装置部件温度进行了计算,得到了部件温度的详细分布,预测了传动装置中关键部件温度随大气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