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文章着重分析了科技英语词汇中的隐喻现象尤其是隐喻的思维方式类比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英语词汇中认知隐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运用功能语法理论,调查统计英国国家语料库中口语最常见的五个心理动词在日常对话中的使用情况,旨在揭示其语义特征,论元搭配和及物性特征,归纳其论元结构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感作为感觉的挪移,主要体现为视觉旨向和听觉旨向.视觉旨向,在修辞上倾向于形象性,与比喻相同;在认识论上,是知性逻辑的实证,指向世事的操作.听觉旨向,与意象的装饰相去甚远,其幻听旨向是通感语象控制艺术的神秘经验,极致为人生之醉态,而走向知性不及的拯救.通感由“看”到“听”的挪移在于自闭性的“目睹”开放向“聆听”的交互.通感正是“交互”在身体官能上的表达.因“通感”探讨而逼问出的肉身感通学同时也关联着哲学本体论的尝试和一般主体间感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概念语法隐喻的对比分析,试图证明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欣赏和原作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该论文对修辞性隐喻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对《十日谈》中的各种隐喻:人名、地名隐喻以及性隐喻作了详细地解读。认为《十日谈》使用隐喻的文本策略,吸引读者加入到文本的再创造和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使文本显示出深层的阅读效果。同时由于隐喻在现代主义文本中的复杂性,笔者对其与《十日谈》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要学好一种语言,了解、正确理解与文化相关的隐喻是非常重要的。文中从语义理解入手.对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差异从文化根源差异和英汉隐喻关系差异进行深入比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英语隐喻,培养地道英语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和表达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英认知差异与英语隐喻汉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古至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没有间断过.现代认知学揭开了隐喻的认知本质.这伟大发现吸引众多学者们重新探索有关隐喻的各类问题.其中包括曾经被忽略的隐喻翻译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学者们一直在寻找不同文化语言间隐喻翻译的有效方法.本篇文章试图从英汉隐喻的认知差异角度来分析探讨英语隐喻汉译的可行方法,从而推动隐喻研究和翻译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來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词源学与方言学破译《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鸟名,证明中国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在《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南端绘有鹦哥地,按照地理位置,应是澳洲。澳洲未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地图有鹦哥地,但发现后反而改用别的地名。欧洲历史上不产鹦鹉,鹦鹉早就在欧洲绝迹,除地图外,没有第一手文献证明欧人在16世纪发现鹦哥地。中国自汉朝以来到清朝历代均有采集、餋养、崇尚鹦鹉的习惯,尤其历代帝王均有从外国进口鹦鹉,文献注明鹦鹉产地。通过文献、风俗、地图,和各方面的比较,《坤舆万国全图》和《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的鹦哥地,不可能是西方命名的,而是中国人命名的。又根据《坤舆万国全图》有关厄蟇鸟在南洋的记载,厄蟇以鸟鸣命名,以汉语南方方言注音。欧洲初期对此鸟的命名实从中国词汇误译,以后方更正。表示明代中国在1430年代即了解澳洲、南美洲。美洲原住民普遍对英国殖民者称美洲火鸡为furkee,英文turkey为furkee读写之误。美洲原住民只对外人用此词。火鸡是明代人对鹤驼的称谓。通过语源学分析中国及欧洲各国对火鸡的称谓,结论是furkee即中国南方方言火鸡(forgai或fuigee),此词由明代传入美洲。中国对这几种亚洲、澳洲、美洲不会飞的鸟的名称和描述,意味着在15世纪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洲早有交通,比哥伦布出航早70年。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一种与人类思维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势必贯穿语篇的方方面面.许多英语词汇完全符合隐喻思维认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材中也毫不例外出现许多词汇隐喻现象.该论文以丰富的实例对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这一套教材里出现的英语词汇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英语词汇隐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贺麟提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解读为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问题。我们从是否可能、为何可能和如何可能三个问题入手考察贺麟的解题思路:从儒家道德的批判、非儒思想的提倡和西方文化的引进三个方面回答了是否可能问题;从文化的体用之辨回答了为何可能问题;从检讨和“化西”两个途径回答了如何可能问题。他不是在儒家思想中找寻个别现代性因素,而是从整体上反思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话语框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现实可能性、解释能力、客观途径等问题。这些问题表征出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1.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对诗歌的鉴赏也有很深的影响。文章尝试从概念隐喻这一认知视角对张九龄的五言古诗进行分析,对古诗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模式,对身体词的各种活用又是隐喻和转喻的突出体现.本文从隐喻与转喻的概念比较入手,通过身体词“脸”(face)的汉英语料对比,对汉语“脸”和英语“face”所产生的隐喻性和转喻性词语进行分析,呈现了在隐喻和转喻上的词义延伸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篇优秀的现代小说,<围城>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比喻艺术的运用.探究<围城>中比喻的取材、构思、审美效果方面的艺术,从中得出<围城>中比喻在形式上构思精巧独特;在内容上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发人深省,达到了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研究英汉隐喻。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隐喻的基本特征;继而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讨论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每个隐喻背后都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就会造成文化冲突。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汉英隐喻中的相似之处,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途停运中的保险利益问题是一个颇值得探讨且较为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内法学界对国际贸易中中途停运权的研究并不多,将其与保险利益相连接进行研究的更少。文章试图以保险利益及中途停运权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基础,探讨中途停运中的保险利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地外文明是否存在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与其相关的探讨,已成为科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1970年代,随着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简称SETI)的一无所获,与其相对的另一种试图接触地外文明的实践手段——主动向地外文明发送讯息(简称METI),也被提上日程,并在科学界引发颇多争议。本文对争论双方的观点以及争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研究了与MET1有若的几种费米佯谬的解决方案。本文认为,在尚未做好接触地外文明的准备之前,实施MET1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在20世纪后半期不断涌现的修辞批评模式,隐喻修辞批评已成为非常流行的批评模式之一,该模式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隐喻性语篇.不同于汉语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说服”或“认同”为其特点.隐喻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涵盖了隐喻的修辞本质、人性论和修辞观,并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了其运作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隐喻修辞批评模式的引入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读文本的新的角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隐喻实现成功交际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对钱学森在创建系统学过程中提出的“宇宙五观世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结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及其方法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大成智慧学”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部体系”等一系列理论、方法与管理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发表了笔者对钱老创建的理论、方法与管理机制的某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办公楼、科技楼室内大厅墙体饰面花岗石幕墙的干挂法结构计算和施工方法,以及干挂法的种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对全国六所高校4200名水陆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水陆学生的消费情况,提出了如何加强航海院校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对航海院校水陆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科学的理财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