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参考海南美兰机场地下车站的部分设计参数,通过模型试验对隧道中部存在车站,列车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地下车站内屏蔽门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站内各项空气动力学效应进行模拟,分析试验结果中的压力峰值和压力波动曲线所表现的规律,最后得出屏蔽门对地下车站气动效应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地铁屏蔽门隧道通风一般分为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区隧道排热系统二部分。本文对地铁屏蔽门隧道通风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系统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隧道活塞风对地铁屏蔽门的影响,通过分析活塞风形成机理,构建两车、两车站、三区间隧道的地铁隧道模型,利用滑移网格技术仿真模拟列车在隧道运行时引起的活塞风速度与压力,并提取所研究车站屏蔽门区域所受活塞风的压力值。通过对屏蔽门进行静力学分析,利用屏蔽门所受最大阻力来衡量屏蔽门开关能力。将仿真结果与南宁地铁1号线的实际故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工况下活塞风对屏蔽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建仿真模型有效、合理,屏蔽门所受最大风压受列车运行速度、屏蔽门位置及风井布置模式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屏蔽门故障诊断和智能运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深圳地铁龙华线的实际情况,模拟在实际运营的情况下,区间隧道同时存在3列列车在同一区间隧道内情况下,隧道通风系统能否在火灾工况下火灾模式通风;测试火灾工况下区间隧道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并对区间隧道火灾排烟风速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结论,文章对工程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站屏蔽门渗漏风量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州地铁隧道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及站台设置屏蔽门后的实际情况,利用CFD计算模型分析了车站隧道采用典型气流组织方式下屏蔽门开启时的渗漏风量.分析了渗漏风量对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重新认识了地铁车站设置屏蔽门后地铁车站公共区的空调冷负荷.  相似文献   

6.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青岛地铁2号线过海长大隧道的各种工况进行分析,提出通风及防排烟设计的初步方案。方案中指出正常工况下以活塞风及机械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风;对本区间阻塞、火灾工况进行分析提出事故工况下区间隧道通风合理的气流组织策略,并通过服务隧道来进行人员的疏散;同时对疏散撤离用的服务隧道进行了正压送风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隧道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黄土隧道的实践,分析隧道空气压力变化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提出相邻隧道相连的处理措施,减缓了空气动力学效应;采用瞬态动力学有限元方法,计算隧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衬砌内力、变形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通风网络模型,通过模拟列车车头火灾下6种典型工况的通风排烟,着重分析不同位置隧道风机的开闭数量对通风排烟效果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模式下的气流组织方向及风速特征值。分析模拟结果发现,开启起火隧道列车车头前车站风井的2台隧道风机正转排风、列车车尾后中间风井的2台隧道风机反转送风,同时开启未起火隧道侧2台隧道风机反转辅助送风,则通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1 轨道交通屏蔽门探测系统应用的意义 轨道交通屏蔽门在关门过程中存在对乘客伤害的风险.为避免对乘客的伤害,CJ/T 236-2006《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规定:完成关门过程的时间为3~4 s;阻止滑动门关闭的力小于等于150 N;每扇滑动门关门的最后100 mm行程最大动能不超过1J.因此,屏蔽门供应商会将屏蔽门关门的力设置为不超过150N.当关门受阻时,门操作机构能感受障碍物存在并释放关门力,门停顿若干秒后再重新关门,如果重复关门3次仍不能关闭,屏蔽门停止动作等待处理,并对障碍进行声光报警.这虽然能有效减少屏蔽门关门夹人的风险,但仍然避免不了由于屏蔽门对乘客造成伤害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屏蔽门和列车之间的间隙.过大的间隙增加了乘客被困在车厢和屏蔽门之间的可能性.2007年7月15日上海就发生过一起乘客被困于屏蔽门和车厢之间,乘客被挤压坠落死亡的事件.  相似文献   

10.
齐岳山隧道注浆必要性的数值分析与论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万宜铁路齐岳山隧道的地质条件建立隧道渗流场的分析模型,模型贯彻“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考虑到排水盲管的作用,将隧道内表面设置为浸出面,及时将隧道内的渗水排出。模型真实的模拟了溶洞、暗河、断层对渗流场的影响。着重考虑了隧道在注浆与不注浆两种工况条件下的渗流情况。分别统计了两种工况下的水压力与渗水流量,最终论证了注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特长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综述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介绍东秦岭特长隧道工程正洞及平行导坑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要点。全面介绍该隧道施工测量与测试、隧道开挖与支护、防排水、施工通风与防尘、施工机具及配套、弹性整体道床等方面的技术 ,解决了GPS定位引导、长距离独头通风、有轨与无轨运输设备相配套、软弱围岩的超前防坍塌预支护、光面爆破、无滴渗防水、复合式衬砌、弹性整体道床的半机械化铺设等多项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特长隧道阶段性施工通风方案的研究与实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结合东秦岭隧道通风实践 ,详细介绍长大双线隧道带平行导坑施工阶段性通风设计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作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改善交通现状的重要途径,地铁线网日益密集,地铁建设进入高潮阶段,随之而 来的地铁区间穿江过海的情况逐渐增多,所以该类地铁隧道的设计技术问题需要重点深入研究。以哈尔滨地铁某 过松花江区间为依托,对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及过江隧道合理埋深进行研究。过江区间盾构隧道上方覆 土层过薄,可能会出现塌方或者涌水等严重事故。通过分析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如两端车站埋深、隧 道纵向线路坡度、施工期间安全覆土、运营期间抗浮要求等,得出过江盾构隧道的设计埋深,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盾构法过江隧道埋深的确定方法,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公路和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长大隧道越来越多,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隧道施工配电、通风系统,应根据隧道施工的难度和隧道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布设方案,为顺利施工创造良好环境。结合麦积山隧道施工实例,详细介绍了施工过程中通风和配电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地铁隧道清洁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3种主要的地铁隧道清洁方法,对地铁隧道清洁车的发展现状及产品进行调研,对其中的吹气系统、吸尘系统、除尘器、风机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进而对地铁隧道清洁车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宁波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采用的类矩形盾构隧道为研究背景,分别建立类矩形盾构隧道和圆形隧道有限元模型,并对两种隧道结构的振动特性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圆形盾构管片相比,类矩形盾构管片自振频率更高,对控制管片结构与轮轨振动的共振更为有利;无论是道床中心、隧道壁还是线路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类矩形盾构隧道的振动水平均要小于圆形盾构隧道;当振动由隧道壁向地面传递时,圆形盾构隧道的振动衰减得更快;考虑地铁设计选线因素,在地面建筑敏感点位置,类矩形盾构隧道可以减少Z振级3~6 dB。类矩形盾构隧道在自身结构和线路规划等方面对地铁振动的控制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以厦门地铁1号线集美中心站站后停车线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对此大断面矿山法隧道开挖对小净距盾构隧道的影响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分析了CRD(交叉中隔墙)四步开挖法、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后开挖)及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先开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揭示了盾构隧道位移和管片弯矩的变化规律:大断面矿山法隧道开挖时对先施工的小净距盾构隧道产生4~9 mm的位移值,盾构管片产生80~170 kN·m的弯矩值。另外,CRD四步开挖对盾构隧道不利,盾构隧道的位移和弯矩分别增大约33%和6%,并且靠近盾构隧道的部分对盾构扰动更大,因此,推荐使用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后开挖)。最后对比分析了盾构隧道的现场监测位移值和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田万东 《铁道建筑技术》2012,(7):101-102,114
公路隧道运营过程中极易发生水害,针对宝牛高速公路某隧道的水害现象进行实地勘察和取样分析,综合提出了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强快速锚杆技术在东秦岭特长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高强快速锚杆技术在东秦岭特长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尤其在铁路施工规范及检验标准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 ,参考其他行业相关标准 ,对锚杆锚固剂性能指标在检验控制方法、施工参数的确定、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既有铁路隧道铺底结构破损严重的现状,在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确定隧道铺底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基础上,采用动力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列车动载作用下隧道铺底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弯拉应力时程曲线,而后根据疲劳累积损伤理论,采用Tepfers的混凝土单对数疲劳方程求出隧道铺底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及其损伤度。计算中考虑了10 cm2、0 cm3、0 cm厚素混凝土和20 cm厚钢筋混凝土4种不同的隧道铺底工况,计算结果同模型试验结果的变化规律一致。根据计算结果得出20 cm厚钢筋混凝土铺底结构使用寿命较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