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论辩:中国汽车工业何去何从 长期以来,围绕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取向的讨论一直沸沸扬扬,论辩不休,见智见仁,莫衷一是.70年代封车节油的论辩,80年代中期"中国要不要发展轿车"和"合资发展轿车工业是不是卖国主义"的论辩,1987年"如何发展轿车工业",以及90年代以来的"路与车"和"发展私人汽车"的论辩.  相似文献   

2.
"如果可以有什么之‘父’的说法,称他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是当之无愧的",李岚清副总理口中的"他"便是饶斌。饶斌出生于1913年,领导建成了第一、第二汽车制造厂等汽车工业基地,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建和发展、改革开放和攀登国际先进技术高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7年8月29日,饶斌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2013年3月28日,在北京举行了"纪念饶斌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江泽民为纪念活动题词:"深切缅怀中  相似文献   

3.
, 《汽车技术》2013,(7):59
由长春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吉林大学和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承办的2013中国(长春)国际汽车技术论坛,于2013年7月13—15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工程师的摇篮———长春市,与第10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第6届中国长春汽车节同期举行。本届论坛以"低碳汽车关键技术与创新"为宗旨,确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简况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基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产生起始于1912年,到今天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曲折的发展过程。概括来讲,分三个阶段建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从1912年到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国产“解放”牌中等吨位载货汽车出厂。这一时期,主要围绕为国外汽车在中国以维修为目的而仿制生产汽车零配件。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资助国人造车 张学良爱车,很早就对中国自己制造汽车感兴趣.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认为全国统一要"化兵为工",并先后拨款80万元试制汽车.  相似文献   

6.
《汽车与配件》2007,(11):44-46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到2006年已经形成了超过年500万辆乘用车的蓬勃市场。面对汽车工业日益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中国汽车工业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汽车工业的  相似文献   

7.
"2011OICA中国论坛"已受到中国汽车界乃至世界汽车界的广泛关注。此次论坛将凸显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的作用和地位;凸显中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为行业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实现"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行业协会"愿景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丁一 《世界汽车》2004,(1):14-15
2002年中国家轿井喷和国外汽车巨头掀起投资热使中国的汽车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2003年20多种品牌汽车的80多种产品先后降价、超载货车破坏道路、城市交通的拥堵、燃油供应紧张、汽车库存上升、外行企业投资汽车业等等,中国汽车业  相似文献   

9.
1前言 面对加入WTO,我国汽车工业应当如何应对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对"民族汽车工业"提法的争议.相当多的人认为:"民族汽车工业"提法已经过时,不符合国际化潮流,应以"中国汽车工业"提法代替之.这种观点被多数人所接受,从此汽车工业的民族属性逐渐淡化,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谋发展求生存成为主流,合资中的控股地位不再强求,知识产权不再看重,有无品牌已不在乎,有无技术开发能力无所谓.  相似文献   

10.
张伯顺 《上海汽车》2004,(8):18-20,45
我国自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制造业的格局出现了不少变化,外国资本和国内民资纷纷介入汽车制造领域,跨国汽车公司与中国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和中国民营资本的合资、合作,普遍提升了层次,拓宽了合资合作的领域;民营资本在新汽车产业政策未出台以前的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用买"壳"或借"壳"方式,纷纷加速进入整车制造领域,民营汽车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跨国公司和民营资本的不断进入、市场规模的不断做大、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展、厂商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汽车制造商的营销模式、营销体制在最近2年里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许晖 《汽车之友》2023,(9):10-13
七十年波澜壮阔,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奠基典礼,开启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第一步。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下线,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历程是一个创新的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汽车人投身其中,我们都是汽车的追梦人。”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汽车工业以组装外国汽车起步,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在所有组装的外国汽车中,日本车占85%,其余的是欧美汽车。外国汽车公司在台湾设立装配厂的主要目的是欲绕过其苛刻的进口限制。台湾目前完全禁止直接进口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对其它国家的汽车则征收30%的关税(1979年曾高达75%)。外国汽车公司的另一目的是想把台湾当作进军中国大陆的门户。 1994年台湾的汽车总销量为577124辆,成为继日本、中国大陆和韩国之后的业洲第四大汽车市场。2000年台湾的汽车总销量将增长为70万辆。1994年每千名台湾人中有22O人拥有轿车,而1993年则为122人。正当台湾汽  相似文献   

13.
正1龙年中国汽车面临的严峻挑战(1)"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趋势。2012年政府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由于汽车工业发展与GDP增长速度有着较高相关性,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汽车市场需求也必然受到相应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汽车与运动》2014,(6):144-149
<正>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沙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联合五大主流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技术负责人围绕汽车互联系统、未来动力系统选择及传统汽车节能,发布各自领域的汽车核心技术趋势4月23日,由《汽车与运动evo》主办的"‘昆仑润滑油'2014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沙龙置‘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技术咨询委员会第七届年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沙龙暨"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技术咨询委员年会,是《汽车与运动evo》主办的"中国心"年度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2012,(8):64-64
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主办,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沈阳市服务业委员会、辽宁中汽会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为期六天的"2012第十一届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于2012年7月3日在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圆满落下了帷幕。本届国际汽博会以"创新和谐超越"为主题,参展规模达到  相似文献   

16.
提起民族汽车工业,中国人总难免感到有点自惭形秽。一个人口大国、政治大国,从绝对值看,国民经济各项数据也不可小觑,但在国际汽车家族中,中国汽车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侏儒”。中国汽车为什么就总是“长”不快、“长”不大?中国汽车工业究竟缺少了什么? 局外人士观察,首先会发现,中国汽车工业缺少产品。“缺重少轻无轿车”,曾统治了我们几十年,至今也不能算根本改观。在车水马龙的大都会里,马路上行驶的高档豪华车,清一色都是舶来品,而同流行驶的国产车,则把那些外籍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正式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产销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初跨人百万辆,短短的10年时间内,在2002年又跃升超过300万辆,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40年.汽车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重要性正在逐渐显现.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汽车产业而言,这不仅预示着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而且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中国人世的头一年,汽车市场需求出现了"井喷"式爆发,产销规模首次突破300万辆,增幅创出了自1993年以来的新高.轿、客、货车三大车型产销量均突破百万辆,特别是轿车增幅超过50%,市场份额跃居汽车行业首位.  相似文献   

18.
7月22日引领"时尚与潮流",倡导"汽车技术与市场共享"的第三届中国长春汽车博览会降下帏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到2003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年产量已达到444万辆,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工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关键的阶段,必须需要解决好三个重要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已达23.5%,成为按国别划分的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2006年前10个月,自主品牌轿车的国内市场份额已升至26.4%,按国别分首次超过日系、韩系、德系、美系、法系品牌,位居第一。以奇瑞等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品牌汽车用实力说话,用数字证明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绝不仅仅是用来"换技术"的,只要能果断抓住机遇,自主品牌汽车大有可为。2007年,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份额这一对中国汽车工业非常关键的数字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