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直径最大的越江公路隧道——直径达11.58m的翔殷路隧道昨天宣告全线贯通。按建设计划,翔殷路隧道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通车。这也是黄浦江上第6条越江隧道。据悉,翔殷路隧道南线长2606.32m,北线长2597m。地处内外环线之间,东连规划中的五洲大道,西接翔殷路、中环线,今后还将与沪崇苏隧道相连。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工程的建设背景、规模和上海长江隧道建设的自然条件;阐述了工程总体设计方案,以及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大深度高水压管片防水、长距离隧道通风系统和防灾体系等关键技术方案;描述了两台Ф15430泥水加压复合盾构机的性能特点;叙述了隧道总体施工方案和盾构隧道施工正面稳定、大直径隧道抗浮、长距离施工测量、内部结构同步施工、成淡交替土层环境条件下连接通道施工等长大越江隧道关键施工技术方案和风险预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相比常规隧道,公轨合建盾构法隧道断面直径更大,建设条件及边界更复杂,防排水要求更高。结合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防水工程,详细分析了公轨合建超大断面盾构法隧道管片接缝防水,及江中废水泵房的排水技术,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希思罗机场旁的公路隧道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敦希思罗机场旁造价8850万美元的公路隧道项目中的第一条盾构隧道于上个月贯通。Herrenknecht公司生产的直径9.2m的双重施工模式盾构将从地面运送至西部隧道口,该处第二条盾构隧道的施工将从这个月开始。  相似文献   

5.
武汉长江公路隧道是长江上第一条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大直径公路隧道,由于其规模大、水头高,以及水文、地质、工程条件特别复杂,因而面临着许多技术难点和风险.文章从工程的组织实施角度对该隧道工程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首条液化天然气(LNG)管道隧道——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深圳LNG隧道于近日正式贯通。这条隧道长584m,断面尺寸为11m×8m,呈马蹄形。有别于常规隧道,LNG管道隧道采用一级防水等级,以避免金属腐蚀等问题。由于LNG具有  相似文献   

7.
上海长江西路越江隧道系采用15.43m泥水气压盾构施工,为避开逸仙路高架桩基和轨交3号线高架桩基,曲线段隧道的最小转弯半径仅为910m。通过对盾构设备的优化、管片的合理拼装、盾构姿态控制等措施,使隧道轴线平面偏差控制在±40mm内,高程偏差控制在±30mm内;施工中未出现管片碎裂现象,其盾尾间隙均匀,从而保护了盾尾钢丝刷,规避了盾尾漏浆等施工风险,积累的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1月26日,国内首个采用大直径盾构一次开挖,贯通2条隧道新工艺的地铁隧道工程实现盾构顺利出洞。根据测算,采用这项新技术可比现有的地铁施工工艺大幅缩短近一半的地铁建设周期。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公铁隧道合建方案逐渐成为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文章基于武汉三阳路越江隧道工程条件,从对规划和用地的影响、施工难度、施工组织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推荐采用六车道公铁合建隧道方案,并对盾构隧道横断面布置、隧道结构等进行了计算分析;针对超大直径盾构越江隧道建设所遇到的装备制造、长距离掘进、小净距施工及近距离侧穿建筑物等技术难点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我国第一条集交通和旅游观光双重功能为一体的行人越江隧道-上海外滩观光隧道的建筑设计,简介工程概况,从设计指导思想到观光隧道的总平面布局,建筑设计和景观装饰设计构思。  相似文献   

11.
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是世界上首座城市道路与地铁合建的盾构隧道,具有超大直径、高水压、小间距、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条件困难等特点,总体设计难度大。文章针对三阳路长江隧道公铁合建的工程实践,结合其工程建设环境条件、隧道施工安全与风险、两种不同交通方式本身的技术要求及在运营防灾救援方面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对隧道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疏散救援等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道路隧道消防系统设施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隧道发生火灾的起因和特点,介绍国外消防部门对隧道消防的不同看法,以及近期欧洲一些消防公司在隧道内进行的A类泡沫液灭火试验和研究;分析上海几条越江隧道内的消防设施,提出对城市道路隧道内消防设施选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田村重四郎和冈本舜三提出的沉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的数学模型,对南京长江越江隧道(沉管段)方案进行了地震响应的纵向受力分析。分析中采用了隧址处100年超越概率为2%的人工合成地震加速度,考虑了不同管段的联结方式和不同的计算参数,对初步设计中沉管段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证,所提供的数据曾为设计单位所采纳[1]。  相似文献   

14.
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的工作井具有平面尺寸大、基坑挖深深、不同阶段的空间需求迥异和计算工况复杂等特点。以上海沿江通道越江隧道工程浦东工作井为例,介绍了工作井的围护结构和内部结构设计,采用平面模型和大型有限元空间模型对结构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比较了围护结构的实测数据和理论值的差异,提出了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作井结构设计的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15.
越江隧道是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交通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对越江隧道的碳排放计量、评估与减排机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首先确定越江隧道全寿命期碳排放计量边界和清单,分为物化阶段和运维阶段两部分。基于清单分析,建立以碳排放因子法为基础的越江盾构隧道全寿命期碳排放计量模型,并系统分析越江隧道全寿命期与工程活动的对应关系,提出绿色技术驱动的越江隧道碳减排效应估算流程,以碳减排效应系数表征绿色技术的碳排放效果。研究表明:国内外对各类绿色技术的碳减排效应量化研究严重不足;在物化阶段,盾构隧道单位碳排放量随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在材料和结构设计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物化阶段碳减排潜力有限;在运维阶段,机电设施的碳排放量与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基本相当,从全寿命期考虑,运维阶段碳减排潜力及可控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武汉长江隧道是我国在高水压、强透水地层中修建的第一条大直径盾构隧道,且左侧河床历年冲淤变化幅度较大,如何选择合理的隧道结构型式是工程设计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为此,在国内外现有单层管片衬砌和全环双层衬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管片衬砌+非封闭内衬”的双层衬砌结构该结构在不增加隧道开挖直径的前提下,允分利用圆形隧道底部和两侧的富余空间现浇钢筋混凝土,并与车道板结构共同组成非封闭二次衬砌结构,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河床冲淤变化时的结构横向变形,并确保隧道底部与两侧这些重点部位的防水性能及结构长期稳定性,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创新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大直径盾构越江隧道的错台、破损和渗漏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若注浆量较大容易导致压注点附近较大的错台。结合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北线修复工程,针对隧道壁后注浆层厚度、错台、破损和渗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相互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隧道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对今后同类型隧道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取隧道横向收敛变形和纵向不均匀沉降作为隧道结构健康评价的单项评价指标,提出了采用梁-弹簧模型计算管片纵缝接头处的内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精细化解析模型进一步分析纵缝接头力学特性,以纵缝接头张开量、螺栓屈服和管片裂缝值为控制依据,计算得到横向收敛指标;采用三维壳-弹簧模型,以环缝最大张开量为控制依据,计算得到不均匀沉降的曲率控制指标。将该研究应用于南京轨交10号线越江隧道工程,得到该隧道结构健康评价的变形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9.
8月26日,备受市民关注的中环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上海城建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海军工路越江隧道工程东线贯通。这条长为1490m的圆隧道在成功穿越复兴岛、黄浦江后,衔接起了上海中环线跨江段的最后一环。  相似文献   

20.
淮南—南京—上海1 000 kV交流特高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大直径盾构法隧道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首次结合,穿越长江,隧道结构承受的最高水压达到79.8 m,是国内水压最高的盾构法隧道。结合大直径盾构隧道接缝防水实践经验和本工程特点,设计拟定了接缝防水构造与密封垫备选断面形式;分别开展通缝拼装及错缝拼装方式下管片衬砌结构防水性能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得出了不同错缝量、不同张开量情况下的抗水压值和装配应力,判定能否满足本工程的防水要求;最终确定了防水材料性能指标及密封垫断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