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艳红  郭伟彤  张斌 《公路》2024,(1):255-262
交通流量预测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首要任务。由于交通流量序列具有复杂的时空依赖性,使得对其准确预测变得极具挑战性。现有很多工作主要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图网络以及Transformer模型构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考虑到卷积网络具有计算效率高以及特征提取能力强等优点,提出基于多视图时空卷积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模型在输入编码层对序列数据进行表示学习,并引入了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在时空特征表示学习层,考虑到序列具有不同的周期模式,设计了多个表示学习模块。每个时空表示学习模块,基于一维卷积完成局部时空特征挖掘,然后基于因果卷积实现全局时空特征挖掘。在预测层,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对时空特征利用的有效性。在2个真实交通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MSTC模型在交通流预测任务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复杂行驶环境下弱势道路使用者(VRU)多目标轨迹预测方法存在的预测精度不足和预测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历史序列信息的面向VRU的多目标轨迹预测方法(Vulnerable Road User Trajectory Predictor, VRU_TP)。首先,为了解决预测精度不足的难题,该轨迹预测方法框架融合时空的多维运动状态特征和多维外观语义特征因子,同时基于外观特征综合考虑目标的运动意图,提取多线索的轨迹预测因子作为各个VRU目标历史轨迹的编码输入。其次,为了克服现有方法预测性能不稳定的难题,在序列到序列的编解码器方法(Seq2Seq Encoder-decoder)的基础上,从网络结构设计和网络优化策略等方面提出适用于VRU轨迹预测的门循环神经网络(GRU)。该网络融合设计的plelu6激活函数,能基于历史的序列信息映射学习未来的轨迹信息,用来提高编解码器对未来轨迹的解码能力。最后,为了验证时空多元轨迹线索和门循环神经网络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已公开的MOT16数据库和提出的VRU-Track数据库上,采用在图像空间上通用的归一化平均位置偏移(NADE)、平均重叠率分值(AOS)评价指标以及平均成功率(ASR)和成功率曲线(Success Plot)评价指标,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MOT16划分的验证集中,相比于基准方法,NADE下降了19.4%,ASR提高了22.6%;在VRU-Track数据库测试集中,NADE下降了23.0%,AOS提高了17.1%,ASR提高了16.5%;提出的VRU_TP方法减少了预测值与真值之间的位置偏移,增加了预测值与真值的重叠率,提升了各类VRU目标轨迹预测的性能,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提取交通流的时空特征,提升交通流的预测精度,研究了基于动态时空图卷积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DySTGCN)。DySTGCN不仅实现了对交通流时空维度的信息建模,而且考虑了时间维度信息对空间维度信息的影响,创新性提出了基于时间信息的空间拓扑结构——时变空间图(spatial topology graph,TSG),并设计出了1种能够高效、简便地计算时变空间图的深层网络结构。该结构通过编码、解码方式提取不同节点的交通流数据的相关性特征并实现降噪处理。时变空间图反映了交通网络的实时空间特征,基于交通网络中节点空间位置的稳定空间图(stable spatial graph,SG)反映了交通网络的稳定空间特征。TSG与SG在图卷积过程中共同指导交通流预测,更加准确地刻画了交通流的时空特性,以提高预测精度。为测试模型的预测效果,在2个权威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DySTGCN学习到的时变空间图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不同节点的交通流之间的相关性,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以及加权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指标上,比其他时空图卷积网络模型如STGCN、ASTGCN等降低了近13.40%、10...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输入数据类型单一导致预测精确度低的问题,选取RGB图像、深度图像和车辆历史连续运动状态序列作为多模态输入,并利用语义信息构建一种基于时空卷积的多模态多任务(Multimodal Multitask of Spatial-temporal Convolution,MM-STConv)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为决策模型,得到速度和转向多任务预测参量。首先,通过不同复杂度的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场景空间位置特征,构建空间特征提取子网络,准确解析场景目标空间特征及语义信息;其次,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编码-解码结构捕捉场景时间上、下文特征,构建时间特征提取子网络,理解并记忆场景时间序列信息;最后,采用硬参数共享方式构建多任务预测子网络,输出速度和转向角的预测值,实现对车辆的行为预测。基于AirSim自动驾驶仿真平台采集虚拟场景数据,以98 200帧虚拟图像及对应的车辆速度和转向角标签作为训练集,历经10 000次训练周期、6 h训练时长后,利用真实驾驶场景数据集BDD100K进行模型的测试与验证工作。研究结果表明:MM-STConv模型的训练误差为0.130 5,预测精确度达到83.6%,在多种真实驾驶场景中预测效果较好;与现有其他主流模型相比,该模型综合场景空间信息与时间序列信息,在预测车辆速度和转向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稳定性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周围车辆行驶轨迹的准确预测,运用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与门控循环单元(GRU)的驾驶意图识别及车辆轨迹预测模型。驾驶意图识别模型将车-车间的交互关系构造成时空图,运用图神经网络学习其交互规律,并利用Softmax函数计算出不同驾驶意图的概率;轨迹预测模型采用编码-解码的GRU网络,编码器将车辆历史轨迹信息进行编码并融合识别的驾驶意图信息,再通过解码器实现轨迹预测。最后采用NGSIM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识别车辆的驾驶意图,且考虑驾驶意图的车辆轨迹预测模型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金立生  纪丙东  郭柏苍 《汽车工程》2023,(5):759-767+745
类人驾驶是提升汽车智能化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识别和定位驾驶人的感兴趣目标和区域,进而快速、精确地感知驾驶场景中潜在风险或提供决策所需关键信息,能够有效增强智能汽车的功能可理解性和鲁棒性。本文基于层次化编码器-解码器架构设计轻量化多层时空融合网络,建立轻量化驾驶人注意力预测模型。首先,以MobileNetV2作为编码器的骨干网络,提取当前帧4个尺度上的多层次空间特征,将其存入记忆模块并与在历史帧上提取的多层次特征在时间维度叠加,得到连续帧间的时空特征后传输至解码器。其次,基于层次化解码结构设计解码器,采用逆瓶颈3D卷积模块设计时空融合层,融合每个独立分支上的时空特征。最后,融合4个独立分支上捕获不同尺度信息的预测结果,获得驾驶人注意力预测值作为模型预测输出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驾驶人注意力预测模型,通过在多个特征尺度上的编码与解码,能够有效利用动态场景当前帧和历史帧间的时间、空间、尺度信息;在DADA-2000和TDV数据集上的测试实验表明,在多个指标上优于当前同类优秀模型;模型尺寸为19 MB,单帧运算速度为0.02 s,实现了优秀的模型轻量化与实时性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解决了当...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的裂缝分割算法难以识别狭窄裂缝且分割边缘不精准,从而造成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了基于改进U型神经网络(Unet)的路面裂缝检测方法。由于传统Unet特征提取网络是层次较浅的浅层神经网络,难以提取更复杂的裂缝特征信息,故本文以牛津大学视觉几何组网络(VGG16)作为传统Unet的特征提取网络,提高网络的裂缝特征提取能力;为抑制高低阶特征融合时产生的无用特征,本文在模型解码部分添加压缩与激励单元(SE block),构建裂缝注意力单元,使得网络可以关注不同通道下的裂缝特征,建立了基于SE block和VGG16的改进Unet网络(SE-VUnet)。研究采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将在ImageNet上预训练好的VGG16网络权重迁移到裂缝检测中。通过挑选Crack500数据集,并使用摄像头采集图片构建1 600张路面裂缝数据集,再次训练SE-VUnet模型,获得裂缝区域分割结果。以查准率(precision)与查全率(recall)的加权调和平均值F1和雅卡尔(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量化评价指标。将SE-VUnet分别与Unet、SOLO v2、Mask R-CNN以及Deeplabv3+进行分割效果和实时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E-VUnet模型的综合F1和雅卡尔系数分别为0.840 3和0.722 1,相比于Unet分别高出了1.04%和1.51%,且均高于其他3种对比模型;SE-VUnet的单帧图片预测时间为89 ms,在分割效果提升明显的情况下仅比Unet慢5 ms,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大众提供精准的事故高发黑点预警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研究了1种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BiLSTM)的黑点路段交通事故频次预测方法。通过对传统K-means聚类算法的k值选取进行改进,实现了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有效识别,并统计黑点每天事故数作为事故时间序列;利用小波分解对该序列进行降噪处理,通过多层网格搜索法对隐藏层层数、神经元个数等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构建了基于BiLSTM网络的事故频次预测模型;采用滑动窗口的方式将事故时间序列作为内部参数输入模型,以交通流量、节假日、事故天气和事故发生环境等特征作为外部参数,对事故黑点路段未来1 d内可能发生的事故数进行预测,并基于预测结果提出了1种事故黑点路段交通事故预警模型;以浙江省宁波市交警部门某辖区2020年4月—2021年9月常态采集的事故数据为测试集,以7 d的事故数据预测未来1 d的黑点路段事故频次,将BiLSTM模型与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RU)模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SegNet算法难以精确区分裂缝和灌封裂缝等具有相似特征的沥青路面病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SegNet网络的沥青路面病害提取方法。针对道路标线和光照不均匀等导致路面病害图像质量差异化的因素,本研究在去除道路标线的基础上,运用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视网膜增强算法,降低道路标线和光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增强路面病害图像的对比度、色调和亮度,提高病害的识别精度;为了充分利用图像的上下文信息,解决SegNet网络对细微病害分割效果不佳的问题,引入残差神经网络(ResNet)作为编码器,并对解码器中每个上采样产生的特征图拼接2个分别由卷积层(1×1的卷积核)和空洞卷积层从对应的编码器中获取的尺度相同的特征图;运用形态学闭运算连接分割结果中不连续的裂缝。为了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将其与典型的语义分割方法(SegNet和BiSeNet)在测试集上进行测试和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平均交并比(MIoU)和F1分数(F1-score)分别为(82.4%,98.9%),(69.4%,94.0%),(80.5%,98.1%);利用这3种方法对甘肃省部分路段路面病害的提取效果进行对比测试,提出方法的裂缝漏检率和误检率分别为2.91%,1.94%,优于SegNet(10.68%,14.56%)和BiSeNet(6.80%,12.62%)。本研究所提方法能够更精确地提取和区分沥青路面裂缝和灌封裂缝。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城市道路短时交通流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短时交通流参数预测模型,结合高斯-伯努利受限波尔兹曼机、Softmax回归模型和深度置信网络,对大规模路网中地点车速进行预测.该模型在网络底层加入高斯-伯努利受限波尔兹曼机,将传统二值输入转换为连续实值输入以适应地点车速的数据特征.在网络输入、输出矩阵中加入时空特征表达,并将深度置信网络顶层接入Softmax回归模型,根据深度学习模型提取到的地点车速时空特征对多路段多时刻的地点车速进行预测.选取广州市大规模路网中60条路段60 d的实测地点车速对网络结构和参数进行调试,并分析预测结果.结果表明,GBRBM-DBN网络结构能够提取大规模路网中地点车速的时空分布特征,预测精度较高.与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具有更高的时效性;与“深层模型+小规模数据”相比,平均绝对误差减小10.13 km/h,平均相对误差减少14.5%;对输入矩阵中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数据量比例作不同划分,平均绝对误差变化范围在1.64 km/h以内,平均相对误差仅增大7.3%.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充电需求。同时,部分充电站规划不合理导致充电站空间布局和服务容量与实际充电需求不匹配,充电站利用率低和用户充电不便并存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电动汽车产业痛点。充电站的合理布局规划是优化电动汽车使用体验和充电体验、降低用户“里程焦虑”、提高充电桩利用率、优化城市电动汽车交通网络和电力网络的关键,也成为当前电动汽车及智能交通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提供该领域较为全面的综述视角,首先概述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发展情况、设施类型、相关标准,总结从“车端”、“站端”出发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估计方法,然后从选址、定容、求解算法维度分析充电站规划模型,列举国内外在多优化目标、多约束条件、多阶段规划的覆盖模型、截流模型等规划模型中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各经典模拟网络和实际城市环境中的测试、应用情况,最后对目前充电站规划领域存在的充电需求估计准确性、充电站与未来需求的匹配度等问题进行总结,对“车-桩-路-网”互联时代下充分利用电动汽车的分布式储能、灵活充放电的特征进行有序充电引导、新能源消纳、电网削峰填谷的协同规划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Congestion in transport stations could result in stampede development and deadly crush situations.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CCTV) cameras enable station managers to monitor the crowd and reduce overcrowding risks. However, identifying congestion conditions is a very laborious task for a human operator who has to monitor multiple lo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automated image-based identification of congestion as measured by level of service (LOS), 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standard for measuring congestion. Existing methods for measuring LOS based on crowd density estimation from images have the disadvantages that, crowd density cannot be estimated accurately. In addition, the calculation of flow parameters involves a complex process, and consequently these parameters are not indicative of congestion in real-tim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to directly classify LOS without calculating flow parameters. In the proposed method, visual features extracted by a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re classified using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er and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are further refined by using a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 A second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 web-based LOS map visualization platform to monitor pedestrian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distribution in real-tim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at Flinders Street Station in Melbourn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can achieve an accuracy of 81.9% and efficiency of 0.40?seconds per frame in LOS classification using CCTV images.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行人检测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人检测方法。该方法以YOLOv3-tiny算法为基础,在骨干网络部分,用深度可分离卷积的网络结构代替原卷积网络结构,加深网络深度。在检测部分,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级特征金字塔网络,该网络由8个结构相同的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的特征金字塔组成,特征金字塔之间串联连接,将不同金字塔得到的相同尺寸的特征进行融合,利用融合后的特征金字塔进行检测。在Caltech Pedestrian数据集上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漏检率为57.83%,比梯度方向直方图(HOG)方法低32.53%,比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SA Fast-RCNN和MS-CNN分别低4.67%、3.21%;运行速度为34 ms/帧。因而,该方法满足了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中针对自动驾驶车辆在环境感知过程中易将行人与骑车人混淆的问题,提出一种有效区分行人与骑车人的联合检测方法,并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进行改进。首先,通过增加一个子网络提取图像形状特征通道,将其与主干网络生成的特征图进行聚合,额外的形状语义通道用以辅助检测器区分行人与骑车人的特征;接着,通过构建差异性区域预测单元,以区分行人与骑车人差异部位,将建议区域划分为多个部件并计算其置信度,根据该置信度对部件特征进行加权;最后,将主体特征与加权后的部件特征聚合后送至分类器进行分类。在本文中构建的行人-骑车人数据集和公开的Caltech数据集中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检测方法能有效减少将骑车人误检为行人的情况,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无人车在越野环境中障碍物检测存在特征提取能力不足和检测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型Faster R-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障碍物检测方法。通过构建FPN与ResNet50组合的网络结构来实现对野外障碍物的特征提取,有效解决了特征提取时障碍物细节特征丢失和尺度变换大的问题。使用Soft-NMS代替NMS,避免了NMS非极大值抑制由于阈值难调整带来的误删除和误检问题。在每个卷积层残差块最后嵌入注意力机制,有助于特征图中有效特征信息筛选和减小计算量。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改进型Faster R-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准确识别野外环境中的障碍物,从而验证了该模型有良好的检测能力,对提升无人车的野外感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中国公路货运统计的真实性和统计效率,利用自动化交调、轴载检测、高速公路计费、联网联控货车以及国家道路货运量专项调查等数据,提出2种自动化公路货运量统计方法。2种方法均采用浮动检测数据与固定检测数据融合的原理,使用浮动车数据获得运输特征,分别使用高速计费数据及自动化交调数据获得运输规模。通过设备检测数据与人工调查数据的嵌套计算,解决分层统计中行业浮动车代表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数据的一致性分析,解决不同类型数据车型划分标准不同给数据融合带来的口径不一致问题。与传统方法相比,统计方式由人工统计转变为自动化统计;统计对象由营运性货车扩展为全社会货车;统计口径由按车籍地统计转变为按运输发生地统计;统计周期由月缩短为日。此外,实现了可按车辆类型、道路类型、运输成分及公路线路的精细化统计。以辽宁省路网和G102国道为例,给出区域公路网和公路线路的货运量统计结果。最后,以高速公路为统计对象,与计费数据获得的货运量对比,验证基于交调数据统计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交调融合法的货运量统计误差为11.5%。对比2种方法,交调融合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高的灵活性,为中国公路运输统计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方法,同时探索了利用设备检测数据和人工调查数据嵌套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未考虑驾驶场景中不同区域的重要性和不同语义类别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预测准确率低的问题,受驾驶人注意力机制和现有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的启发,充分考虑驾驶场景的动态变化、驾驶场景的语义信息和深度信息对驾驶行为决策的影响,以连续多帧驾驶场景的RGB图像为输入,构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模态自动驾驶行为预测模型,实现对方向盘转角和车速的准确预测。首先,通过语义分割模型和单目深度估计模型分别获取RGB图像的语义图像和深度图像;其次,为剔除与驾驶行为决策无关信息,以神经科学和空间抑制理论为基础,设计一种拟人化注意力机制作为能量函数来计算驾驶场景中不同区域的重要度;为学习语义图像中与驾驶行为决策最为相关类别之间的关系,采用图注意力网络(Graph Attention Network,GAT)对驾驶场景的语义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然后,以保留RGB特征为原则对提取的驾驶场景的图像特征、语义特征和深度特征进行融合,采用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ConvLSTM)实现融合特征在连续多帧之间的传递,进而实现下一帧驾驶场景对应驾驶行为的预测;最后,与其他模型的对比试验、消融试验、泛化试验和特征可视化试验来充分验证所提出自动驾驶行为预测模型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驾驶行为预测模型相比,所提出模型的训练误差为0.021 2,预测准确率为86.97%,均方误差为0.031 5,其驾驶行为的预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连续多帧的语义图像和深度图像、拟人化注意力机制和面向语义特征提取的GAT有助于提升驾驶行为预测的性能;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其做出驾驶行为预测所依赖的特征与经验丰富的驾驶人所关注的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石广银 《隧道建设》2014,34(1):24-31
随着城市轨道线网规划规模的不断发展,地铁换乘站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设计工作中同期或近期换乘站的设计较为深入细致,而线网规划远期换乘站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在建地铁站设置的位置及预留换乘形式直接影响着远期换乘站的设置及使用功能。本文分析了双线远期换乘的几种形式及特点,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蒲黄榆站由于规划相对滞后引起后期改造困难和既有卫星广场站先期站位未充分考虑车站换乘设置,致使后期换乘实施困难,使用功能被削弱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远期换乘站设计应从线网规划、站位选址、换乘节点预留等方面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