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当前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为此,本文探讨了理工科实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战略,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文中分别从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制定创新战略、培养创新人才、探寻创新模式、实施创新工程6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旨在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专业认证的要求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分析了机械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考核方式、教师能力提升以及产教研融合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改进,旨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能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我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中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不断奏出人才发展与伟大事业同频共振的华美乐章。如今,我们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面临着诸多困难,亟需转型升级,而人才正是行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因此,行业发展必须进行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面对挑战。选择适当的培养途径是行业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自行车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成立伊始,就提出了"五业战略",而"人才兴业"战略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刘素文理事长指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紧跟时代发展和行业进步的需要,全方位地实施人才战略,逐步培养出一支从第二代年轻领军企业家,到技术、管理、营销等多方面人才的队伍。第九届理事会正式履职以来,深入实施"五业"战略,在坚持"人才兴业战略"上,大力推进全方位人才培养战略,以此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推进从自行车大国向自行车强国的转变,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希冀通过本专题内容,能够对"人才兴业"战略作些许解读,对行业人才状况作部分呈现,对优秀企业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经验和方法作一些介绍等,为"人才兴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董听 《中国电动车》2013,(10):23-26
随着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加快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能够提升重庆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撑。文章以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重庆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现实基础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并针对如何促进科技与金融进一步融合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计算机教学应该设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文件政策较多,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本研究在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基础上,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要素分析为抓手,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四个要素进行实践与研究,以期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将"自主创新"写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旗帜上,今年5月30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第29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再次强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相似文献   

11.
车辆装备保障信息化人才建设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声  李坤领 《汽车运用》2007,(12):24-24
坚持与时俱进,确立培养车辆装备保障信息化人才新观念在车辆装备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确立培养车辆装备保障信息化人才的新观念和新思路。一是要确立超前培养的观念。必须树立超前意识,做到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不可让装备等人才,加大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为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二是要确立创新培养的观念。必须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使他们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人才素质由“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客车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客车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重要方面。本文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自主研发能力4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客车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价值塑造已成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对于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价值塑造应蕴含于每一教育环节。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个性化创新教育实践环节为例,在创新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才的价值塑造,并与个性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两者协同发展,从设计题目定制、创新活动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掘该实践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构建切实有效的培养进程设计,促进学生的德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侯存满 《车时代》2021,(1):177-177
智能网联背景下,科技和人才成为衡量一个行业发展前景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行中国汽车强国战略,实现智慧城市发展中人才和科技起成为最关键的要素。探索符合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汽车类人才结构,以科技赋能汽车行业成为未来汽车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对此,本文就以智能网联为背景,简单地谈谈智能网联背景下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方其富 《中国电动车》2014,(11):238-238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被赋予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我国各个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以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创新驱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研究了其现存问题,从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投融资体系、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助力人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战略,旨在为更多社会企业与相关单位提供思考方向,合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速度,实现全行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近些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小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越发明显.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些城市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以人力资源为例,优秀人才往往集聚在大城市中,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是产业升级与竞争力体现的关键要素,地方政府应以着眼大局的理念,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通过政府职能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人才战略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汽车工程》2007,29(10):928-928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简称653工程)是人事部按照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一些重要专业技术领域,以提升能力和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开展的大规模继续教育活动。计划在2005年至2010年6年间,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5个领域,重点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其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教学的国家标准为示范,建设有特色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平台,推动了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提升产品品质,以质量领先作为品牌的先锋,用产品的高质量让国内外的客户了解和体验企业的竞争优势,凭借质量以及性价比扩大产品市场,生产中高档、高附加值的车轮产品,应成为摩托车车轮企业的主题战略。与此同时,摩托车车轮工业发展需要一支庞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要特别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