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0月23日,DNV GL在上海向厦门大学和广船国际颁发了"嘉庚"号远洋科考船的水下辐射噪声SILENT证书,这是中国制造此类科考船首次获得该证书。"嘉庚"号科考船是由广船国际建造并于今年3月成功交付给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考察船舶,将打造成为一艘浮动的海洋科学实验室。该船长78 m,最大航速14 kn,巡航范围达1万海里。该船能容纳54位工作人员包括36位科学家,可装载供长  相似文献   

2.
正厦门大学"嘉庚"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以下简称"嘉庚"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前期方案、详细设计和施工配合,美国Glosten公司承担基本设计,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承造。该船挂中国旗,入级中国船级社。主要尺度及参数见表1,图1为"嘉庚"号下水图。该船为钢铝结合轻型科考船,可充分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需求,以较小的排水量获得较大的实验室面积利用率。其采用AFE有  相似文献   

3.
《船舶》2019,30(6)
正近日,由中国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设计、江南造船为中山大学建造的6 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正式开工建造。该船总长约114.3 m、定员100人,续航力15 000 n mile,是一艘无限航区船舶,具备B3冰级加强以及DP-1动力定位能力,是目前国内在建吨位最大、性能最优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近年来继"科学号""嘉庚号""东方红3"号"雪龙2"号等科考船后,MARIC精心打造的又一艘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针对科考船底部声学设备对防气泡干扰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最大的综合勘察船问世。2016年7月6日,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为中海油服设计的"海洋石油701"3 000 m深水综合勘察船在黄埔文冲公司交付。院党委书记王麟出席交船仪式。"海洋石油701",综合性能较同类船舶更优越,拥有作业领域广、稳定性强、环境适应性好、性价比高等特点。该船总长125.4 m,型宽25 m,型深10.8 m,设计吃水7 m,最大作业水深3 000 m,已取得CCS和DNV双船级证书,主要作业海域南海深水海域,兼  相似文献   

5.
<正>由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江苏华夏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华夏重工1号"5 000 m~3/h非自航绞吸挖泥船于2010年10月9日在泰州市顺利下水。该船总长122.8m,型宽20.8 m,型深6.38 m,吃水4.58 m。主机采用2台原装德国道依茨可燃重油柴油机,每台功率为6 590 kW。本船总装机功率达到了15 300 kW,最大挖深达到了30 m;配备有3 000 kW(75%恒功率)变频电动绞刀传动系统,并且配备专业挖岩石绞刀,可挖中度硬质(40 MPa)风化岩层。舱内泥泵为双壳结构,最大扬程103 m,最大清水流量22000  相似文献   

6.
双潜艇协同演练时,既需要为自己定位,又要保持彼此距离,确定彼此位置.论文根据实际需求,提出一套大范围水下双目标互定位的实现方法及相应的测控系统,定位导航范围可达20~30km,定位精度可达3~5m,实验室仿真及海试证明,可为双艇互定位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一艘68 000吨级双底双壳油船“联意”号,日前在沪正式签字交船,该船是为国际联合船舶代理有限公司建造的。“联意”号油船总长226.2 m,型宽32.2 m,能同时装载三种品位的原油。采用了一系列先  相似文献   

8.
曲宁宁 《船舶》2017,28(Z1)
厦门大学"嘉庚"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水下噪声控制的指标性要求。文中围绕水下噪声控制的衡准、计算评估、建造检验和实船测试等各方面,探讨了船舶设计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3日,Lindenau造船厂将其船号为S272的"Seatrout"号双壳体油船交付给了德国油船运输公司(GTS),这艘40600dwt/47372m3的船是迄今为止在德国建造的最大的双壳体油船,也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 天津港埠三公司位于海河下游,与塘沽南站相毗邻.海船经新港船闸,过"东西沽",即可直达公司所在港区.港区水域河面宽250m,水深达-6.0m的河床宽度平均为125m;港区现有泊位10个,其中第7、8号泊位可停靠5 000t级(6 000t)货船,其余均为3 000t泊位;码头岸线总长度1 313.9m.各泊位具体技术指标参见表1.  相似文献   

11.
正7月31日,8 000吨级交通补给船"三沙2号"在海口文昌清澜港签字交付。"三沙2号"为中船集团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为三沙市人民政府量身设计,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承建,入级中国船级社,挂五星红旗。该船于2017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建造,全长128 m、宽20.4 m、吃水5.7 m、总排水量8 000 t,最大航速可达22 kn。具有综合运输补给、行政管辖、应急救援指挥、紧急医疗救助、岛礁科学考察等功能。"三沙2号"的投入使用,将会进一步提升三沙市在  相似文献   

12.
封面人物     
《航海》2017,(6)
正崔维成教授,是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负责研制11 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他曾担任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5 000米海试现场副总指挥、三位试航员之一。2013年5月17日,他作为"蛟龙"号研制和海试团队的代表,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并获颁"深潜英雄"勋章和  相似文献   

13.
正3月28日,由重庆川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为贵州深能股份建造的贵州乌江首艘1 000吨级LNG动力集装箱船"深能616"号在思南新港顺利下水,标志着"乌江—长江集装箱班轮航线"的开始。"深能616"号动力采用油气双燃料发动机,是节能环保多用途集装箱货船,该船长55 m、型宽11 m、型深3.8 m、空载吃水108 m、满载吃水2.8 m、排水量1 523.336 t。  相似文献   

14.
《船舶》2019,(2)
正近日,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研发设计、堪称目前全球智能化水平最高、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从江苏连云港开启首航之旅,标志着这一国产疏浚重器正式投产。"天鲲号"总长140m、型宽27.8m、最大挖深35m、总装机功率25843kW、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m~3、绞刀功率6600kW。"天鲲号"为全电力驱动、双定位系统、全球无限航区的重型自航绞吸式  相似文献   

15.
邵启一 《中国修船》2007,20(4):12-14
香港友联船厂在其"友联叁号"浮坞前端连接了一个与原坞同宽,长51 m的加长分段,将该坞净举力从36 000 t提高到了43 000 t,浮箱长度从原来的235 m增加到287 m,使之可以起浮长达305 m的巨型集装箱班轮。文章对加长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给予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吸盘4"号是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设计,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2 000 m~3/h自航吸盘挖泥船(图1)。该船为钢质、单甲板、双全回转舵桨、方尾浅吃水船型,其主要尺度及参数见表1。"吸盘4"号主要用于长江中游航道的应急维护疏浚任务,该船作业区域可覆盖长江A、B、C级航区(含三峡库区)。"吸盘4"号配备宽度为10 m的吸盘装置,最大挖深可达16 m;配备1台功率为  相似文献   

17.
闫金忠  商立忠  刘秀丽 《中国修船》2012,25(5):57-57,60
2011年7月,我公司完成了天航局"天狮"号3 000 m3绞吸式挖泥船水下泵推力轴承底座的换新工作,经过近一年的使用,反映良好。换新前,由于水下泥泵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震动未能被底座有效的控制,震动剧烈,对船体结构、船上设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19日,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号(Maersk Mc-Kinney Moller)在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举行首航仪式,刷新上海港接泊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运载箱量纪录。"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号集装箱船是马士基航运订造的20艘3E级集装箱船中的第一艘,船长399.2 m,船宽59.0 m,可载运集装箱18 000 TEU。该船于7月17日19时驶离韩国光阳港,7月18日晚抵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25日,江南造船建造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号正式入列"东方红"系列科考船队。该船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深海大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船长103 m、船宽18 m、定员110人、实验室总面积600 m~2,配备国际最先进的船舶装备和科考装备,可开展高精度的全海深和空间一体化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是国内目前排水量最大,定员最多,经济性、振动噪声、电磁兼容等指标要求最高,作业甲板和实验室面积利用率最大,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国际顶尖海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政府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正在研发一种潜深可达12 000 m的载人深潜器,目的是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报道称,该深潜器被命名为"深海12000"号,由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海洋工学中心主任矶崎芳男负责,日本政府的文部科技省进行全面支援。据负责人介绍,世界最深的海沟在东京都小笠原群岛东南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可达10 911 m。目前,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深海6500"号潜器只能潜到6 500 m的深度,而正在研发的12 000 m深潜器将有望实现前人未有的超深海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