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城市雨水流量计算是城市雨水排除管道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其标准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执行;城市排涝流量计算是城市内部河渠、河道等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其标准按《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DL/5015-1996)执行。由于城市排(雨)水与城市排涝的重现期概念、设计标准、流量计算方法不同,导致对城市内部同一河渠按城市雨水公式计算的设计流量与按城市排涝公式计算设计流量不同,造成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中缺乏依据。该文就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两者的使用条件,以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梁春  刘建华  孙伟峰  张玉政  方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115-117,125,16,15
城市洪涝不仅能造成交通拥堵,严重的甚至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通过调查分析青岛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设施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广低影响开发理念、促进雨水利用、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合理编制竖向规划等一系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对于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和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建熙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1):88-90,151,152
成都市排水设施规划建设三十年坚持污雨水分流体制,注重城市雨水管沟与城市排洪河道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地势条件降低防洪河道洪水位,为城市排涝创造条件,而雨水排放主要采用重力流方式,节约了大量能源、用地和资金。  相似文献   

4.
段晓东  钱玮 《交通科技》2011,(Z2):164-167
介绍了国内外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现状,结合无锡市清晏路雨水收集再利用方案的设计,对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进行总结,分析了目前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在国内外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降雨初期10~20 min内,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物含量约占本次降雨的80%左右。城市初期雨水污染在降雨初期污染浓度大,伴随着降雨的增多,污水的浓度逐渐降低。针对城市初期雨水产生的过程及其特性,对城市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调蓄池的计算方法,为控制城市河道及受纳水体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状况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造成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本地雨水系统的整体排涝能力做出科学评估.结合低影响开发等理念,提出在源头、管网系统中间和末端等多个环节,采用渗透、调蓄和回用等方式解决内涝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景观水系补水水源和水质维护等问题,根据国内外建设现状及其景观性、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的要求,提出基于水质水量控制的分析方案。以某缺水城市大型景观水系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应用研究,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水系调度系统。结果表明,通过对水体的输入项与输出项科学全面地分析决策,在满足景观水系水质要求的同时,提高了雨水利用率,减少了再生水补水量和循环净化水量。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城市排涝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福建省城市内涝状况及成因,讨论城市排涝标准的拟定,研究城市排涝对策,并对主要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对城市排涝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雨水利用备受关注,虽然雨水利用方式和效果多种多样,但都需要将雨水单独收集后进行利用。通过对雨水利用工程与城市排水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旨在提倡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建立雨污水分流制度,促进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江苏武进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为系统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武进编制了《武进区海绵城市综合规划》及几个示范片区的系统建设方案,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四水”尤其是水安全问题重点梳理,并基于Mike urban构建模型,在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管网、河道及地形三者耦合,对30 a一遇设计降雨工况下内涝风险进行了模拟和评估,制定了“围+排+蓄”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策略。同时,以行政中心试点片区为例,结合老城区海绵改造,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等措施,全面实现该区域“3~5a一遇不积水,20 a一遇不内涝 ”的总体目标 。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宵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110-114,16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城市缺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环境与生态问题也同步扩展。为了解决缺水、环境、生态等一连串的矛盾,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日益重要,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应运而生。该文介绍的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是一种成本低、实施便利、见效快的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通过对道路横断面的布置的调整,增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道路路面的雨水先通过道路雨水收水口进入地下盲沟网路,达到雨水过滤、绿化灌溉、绿化储水的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郑州市水资源紧张的压力、延缓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同时减轻城区防洪排涝压力,需作一规划研究.该文阐述了在新一轮的中心城区排水规划中,对雨水利用和控制的目标、范围、方式进行的研究.其成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前乌鲁木齐市雨水没有专门的收集系统,基本上与污水合流,对雨水现状的收集利用没有统一的管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解决的并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它还可以减轻日显巨大的自来水的供水压力、路面积水等问题。对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问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形成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城市的各行各业,达到了智慧城市。但随着智慧城市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雨水的排水工程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现通过对国内外排水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关键问题和排水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建议对城市雨水排水点加强勘探,从主干网开始逐步实现城市的自流排水,解决社区排水管网的截面占用问题;布局街道容水层进行雨水排水缓冲,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实现排水的商业化。从而进一步形成智慧化城市雨水排水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浅议城市排涝与排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城市排涝与排水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有关见解。  相似文献   

16.
"生态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新模式,对于增强城市防洪抗涝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市雨水进行规划利用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的含义及发展概况,研究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目标与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提出了一种由溢流容积、渗水容积、开孔透水混凝土底板和碎石透水井组成的渗水雨水井新构造,可用于老、旧小区道路改造。分析了雨水收集入渗雨水井的3种工况,在井内常水位条件下,建立了雨水从碎石透水井入渗砂层的瞬态渗流控制方程,结合初边值条件和积分变换方法给出了孔隙水压力和渗流流量的解析解。利用解析解分析了渗水雨水井内积水入渗地层的过程,结果表明:①文中解析解能计算雨水入渗地层过程中的孔压动态演化和入渗流量的动态演变过程;②稳定入渗水流量与渗透系数呈线性正比关系,入渗稳定所需时间与渗透系数呈线性反比关系;③文中解析解和简化公式可用于海绵城市渗水雨水井入渗流量计算。  相似文献   

18.
选取屋面、主干道和高架道路等不同下垫面,通过现场采样测试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各自的雨水径流产汇流规律。结果表明:屋面雨水径流的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且污染物浓度较小,建议对于此类屋面不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措施;而城市主干道路和高架道路雨水径流存在较为显著的初始冲刷效应,建议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  相似文献   

19.
城市防汛为了适应管理指挥的现代化 ,在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基础上 ,发挥非工程措施作用 ,建设防洪排涝无线电遥测计算机管理系统 ,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对城市所辖的防汛泵站进行遥测监控。其中 ,设置无线电台 (站 )、组建无线电通信网是一个主要环节 ,它承担着总站与各分站之间的数据传输 ,直接影响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后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减少因土地硬化造成的城市雨水排水能力不足问题,促进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逐步应用在城市建设各行业中,而北方城市受气候因素影响,其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特殊性.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运输载体,是连接各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北方地区海绵道路建设特殊性,提出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影响因素,总结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要点,最终以呼和浩特市东站南路为例,介绍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内容,以期为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和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