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针对梅河高速公路东段K4+930~K5+190左侧边坡,选取了7根锚索进行预应力检测,该文介绍了锚索预应力的检测方法,分析了该路堑高边坡预应力锚索目前预应力损失情况以及目前预应力锚索工作状态是否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云 《广东公路交通》2002,(4):48-50,55
京珠国道高速公路粤境南段K2 5 6 +437~ +5 79、K2 5 6 +80 0~ +94 0段右侧高边坡位于山岭重丘区 ,最大挖深达 5 0m。地质情况为强风化花岗岩 ,岩层较为松散、破碎 ,极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病害。边坡设计采用 5级台阶式防护形式 ,其中 1~ 3级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防护加固。简要总结介绍了预应力锚索在高陡边坡和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应用的施工方法 ,供公路工作者在今后类似的工程施工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路堑边坡锚索结构工后应力状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广东境内某高速公路路堑边坡为背景,通过对该边坡预应力锚索结构进行专项检测,根据应力检测结果总结出预应力锚索结构工后不同的应力状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期望对今后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惠河高速公路 (一期 )K76 +14 0~ +46 0段右侧边坡最高达 70m ,加固工程量大 ,成为惠河高速公路 (一期 )工程能否按时开通的控制性工程。介绍了该高边坡加固方案的选择、综合加固措施、施工组织、预应力锚索及挂网喷混凝土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在治理二广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K49+057~K49+258段的方案中,采用了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文中阐述了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设计思路、计算方法,并与传统桩板墙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是一种加固效果可靠、工程成本低的加固支挡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申苏浙皖高速公路K44+435~K44+567段左侧路堑边坡作为工程背景,主要介绍预应力锚索体系在高边坡滑坡治理中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光宇 《公路》2008,(2):157-161
预应力锚索技术是一种土体加固新技术,在高路堑边坡加固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结合新河高速公路第五合同段K102 120~K102 230段地质情况,介绍了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施工技术,分析了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施工工艺及其注意事项,指出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施工技术已成为边坡防护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罗勇 《交通科技》2009,(6):39-42
根据离散单元理论和利用离散块体技术,用离散块体模拟节理发育反倾边坡破坏机理和加固变性过程.将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贵阳市乌开公路K44+340~K44+450段右侧滑坡工程,利用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了塑性变化范围和发展趋势;同时还利用独有的离散滑动的优势分析软弱结构面上的块体滑移和节理张拉破坏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进行路基开挖岩石坡脚是造成这次滑坡的外因;岩体风化强烈导致节理发育所形成岩体内软弱结构面是边坡失稳下滑的内因;塑性范围随着预应力锚索的加入逐渐缩小范围,在锚索加固区基本消失殆尽;采用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情况及预应力锚索加固过程中的稳定性变化情况,充分反映和验证了预应力锚索加固岩石边坡对整体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固体力学连续介质变形的理论和利用显式有限差分技术,研究预应力锚索联合钢管桩共同工作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差分强度折减分析法和结构内力分布研究。将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贵阳市绕城公路K16+790~K16+860段典型路基边坡滑坡工程应急抢险治理,研究钢管桩协同预应力锚索加固措施后的变形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些加固措施对边坡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单独使用钢管桩和协同预应力锚索的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微型钢管桩加固措施,其提高整体稳定性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建议应与其他的加固措施一起使用;预应力锚索加多排钢管桩联合挡土结构物,预应力的施加将改变钢管桩的受力状态,从弯矩图中,可以看出弯矩明显的改变,其受力状态改变是相对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开平至阳江高速公路K189+200~+360段边坡作为工程背景,将传统拉力型预应力锚索体系和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体系进行了对比,说明了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体系所具有的优点及其设计步骤。然后通过现场极限抗拔试验的资料来验证两种锚固体系对比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徐建红  范厚彬 《公路》2006,(7):93-96
针对国内很少有定量处理后张法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措施,笔者同时采用了锚圈口预应力损失试验和公式推导两种手段,寻找到了一种如何考虑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系统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某工程9条预应力索道做了锚塞回缩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实例演算,再通过函数拟合的办法,得到了运用方便的经验公式。最后,通过进一步地综合分析,得到了一些对后张法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斜拉桥索塔锚固区承受拉索的巨大集中力,构造复杂,锚固区各构件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是特大桥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以某长江公路大桥为例,对索塔锚固区结构设计及选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内置式钢锚箱和外露式钢锚箱均适用于混凝土斜拉桥索塔,两者结构形式类似,只是与混凝土塔壁相对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受力分摊上比例不同的结论。钢一混凝土组合索塔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钢和混凝土各自的材料特性,提高了索塔的整体安全性能。根据有限元计算模型及结果,进一步分析了钢锚箱的力学特性,并通过增加横向预应力对锚固区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为特大桥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大吨位预应力束的作用下,锚下混凝土受力特征复杂,锚固区的安全性和抗裂性是结构设计的关键部分。运用Ansys对腹板锚固区的局部应力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张拉腹板束出现的斜裂缝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目前悬索桥锚碇预应力锚固系统存在耐久性差的问题,提出了耐久性好、更加安全可靠的,具有“可检测”、“可更换”特点的新型油脂防腐预应力锚固系统。该系统经过动静载及变形试验,安装、换油、换预应力钢绞线等施工工艺试验,研究成果应用于悬索桥锚碇工程。  相似文献   

15.
智能预应力系统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友生  刘钊  曹三鹏 《公路》2005,(4):24-28
智能结构是综合一系列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结构,是当今世界工程结构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中的智能预应力系统进行初步的探索,指出其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核心技术,提出智能锚具的设计模型,还提到深入研究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引用一些工程实例后提出一点思考,最后预想了智能预应力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椒江特大桥主桥为主跨480m的四线铁路连续钢桁梁斜拉桥,采用H形混凝土塔,索塔锚固采用环向预应力锚固。为确定索塔锚固区环向预应力的合理布置方式,采用MIDAS FEA建立桥塔实体模型,对U形束、井字形直束2种布束方式进行比选,在此基础上,分析施工、运营及断索工况下锚固区的受力性能,并进行预应力合理张拉顺序研究。结果表明:环向预应力采用U形束布置是经济、合理的;锚固区混凝土在预应力切向基本处于受压状态,在预应力法线方向出现1 MPa以内的拉应力,斜拉索张拉会增加侧壁内侧、外索孔处水平拉应力,运营期寒潮效应使塔壁外侧产生较大拉应力,断索时前、后壁齿块横桥向拉应力增加;上塔柱应设置外表面钢筋网片并加强竖向、环向配筋;环向预应力施工时,宜同时张拉内、外侧预应力。  相似文献   

17.
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惠州段K80+920~K81+260段右侧路堑滑坡是典型的路堑边坡病害。通过现场勘察,查明了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了滑坡的演变历史,对滑坡采取了应急抢险措施。结合钻探资料和监测资料,分析了滑坡的成因,确定了滑坡滑动的方向和滑面的力学参数,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滑坡加固治理措施和监测建议,对广东地区类似路堑滑坡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谢正元  苏强 《上海公路》2012,(3):46-48,56,13
在后张预应力体系中,有时预应力锚具固定端需预埋在混凝土中的,预应力钢绞线也要同时预埋,这种施工方法存在现场施工过程繁琐、施工周期长、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钢绞线防腐蚀困难,以及构件无法预制等问题。就此介绍一种新型自锁式预应力锚固体系,该体系施工工艺简单,质量容易保证,且能适用于预制构件,特别适用在桥墩立柱、风电塔架等混凝土筒体的竖向预制拼装。主要从该体系的研究背景、结构设计、实施方案、试验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试验表明该体系锚固性能可靠、施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能很好满足竖向预制构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广东云(浮)到罗(定)高速公路K3+280~LK3+840段左侧路堑边坡顺坡向结构面发育,岩体较为破碎,边坡开挖导致坡体松弛,发生变形。通过对边坡变形特性分析,运用动态设计法对边坡加固防护措施进行变更设计,保证了边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20.
谢东  陈云生 《路基工程》2014,(6):126-130
通过对灌全高速公路K25+650~+890段顺层岩质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研究了该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边坡的破坏机制及各组结构面的组合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维仿真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进一步对该边坡的变形机制及变形过程进行分析,并预测其破坏形式。对该边坡重新进行了防护变更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