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人为主体和核心的视角下,慢行交通不仅是交通方式,也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考虑慢行空间、慢行主体以及慢行行为等因素,做到以人为本。以株洲市云龙大道项目为例,阐述了以人为主体和核心视角下的慢行系统设计,其应用效果显示达到了设计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部分城市交通规划往往较多考虑了汽车的通行,而忽视了城市慢行交通的设计,没有给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为了改变我国慢行交通所处的弱势地位,在阐述城市慢行交通的特点与定位以及我国慢行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与"安全平等"的规划理念出发,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城市慢行交通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连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现状特点,制定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目标,确立了"充分保障步行交通,适度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定位,提出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步行交通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依托大连丰富的"山、海、城"等景观资源,构建以生活休闲功能为主的"三级、七式"特色慢行系统,为其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条件的进步,江河两岸城区的发展和联系成为城市发展和交通系统面临的课题。然而机动化的发展加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问题,非机动车作为绿色慢行交通的代表正逐渐得到重视。过江慢行通道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示窗口,也是城市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为解决慢行交通跨河问题,以济南黄河凤凰大桥慢行系统设置为例,探讨不同慢行过河交通组织模式的不同情况的应用,为城市跨河通道慢行交通组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兰州市中心四城区为例,针对兰州市地形狭窄高差起伏明显、用地紧张、交通组织困难、现有慢行交通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导引,分区、分级梳理慢行交通系统症结,市内四区与市外协同郊野联动构建慢行交通大系统;从慢行道路控制、慢行驿站系统、慢行指示系统等方面为侧重点进行分析建设.系统化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慢行交通运转体系,继而通过慢行系统联系公园城市各功能区块,激活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使慢行交通系统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海峰 《交通科技》2013,(Z1):98-101
以苏州为样本,简要剖析了当前国内外发展慢行交通的现状和经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出行需求,特别提出"沿水、沿城、沿景、沿街、沿路、沿轨"的思路,打造独具苏州风味的慢行交通。同时,前瞻性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慢行交通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道路,还要考虑"进城"公路、其他公路和水上交通,从全社会、全路网、综合交通的角度来统筹思索慢行交通的规划、布局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新区作为城市空间的拓展,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以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力模型、距离阻抗函数建立以区位势能为基础的城市新区的慢行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以道路共享理论为基础,建立"点-线-面"的新区慢行路网系统,结合襄阳市庞公新区为例,通过对庞公新区慢行交通需求预测,合理规划城市新区慢行系统,提高慢行出行者交通安全和出行效率,促进城市新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强 《公路》2023,(3):294-299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剧增,严重影响到城市交通质量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建立慢行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环境,成为实现绿色出行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现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境内外建设、管理经验,从规划、设计、管理方面对城市交通慢行系统进行应用分析并进一步优化。在现有城市慢行系统网络规划基础上,提出慢行系统以短距离出行为宜,在保证交通安全,道路顺畅条件下,融合旅游观光、商业贸易、娱乐休闲,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慢行系统。在慢行道路空间利用中,采取立体交通系统设计,根据地面、地下和架空立体空间进行人流车流分组方式,合理利用共用交通、助力车、步行来实现不同类型交通出行衔接。从保障性、舒适性、公平性、效率性4个角度建立了慢行交通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赣州楼梯岭大桥工程为例,从大桥两端的接线条件、安全性、人性化和工程造价的角度,探讨了结合慢行系统的跨江通道设计。在综合考虑车行、人非总体方案以及防洪、航道等因素后,采用了双层桥设计方案,并通过合理设置慢行桥落地形式,使人非慢行系统直接接入章江两岸滨江道路和滨江公园慢行系统,从而大大方便了两岸慢行交通转换,提高了人行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加剧、空气污染严重。为了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高品质的慢行交通已迫在眉睫。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是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某市凤山路慢行系统立交的方案设计为背景,从初始研究开始,经过一系列基于功能、景观造型、经济性的优化过程,以建成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为目标,对原有欠合理交通组织重新梳理,提出先进、可靠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的慢行交通发展案例可为我国慢行交通发展提供参考.国外以哥本哈根、荷兰、日本、巴黎、纽约为典型,分别从自行车系统、结合站点的自行车停车设施、公共自行车以及步行街道设计导则方面为侧重点进行分析;国内以杭州、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为典型城市,从公共自行车带动、设计导则与系统规划指引、新型公共自行车模式、绿道模式、站点发达的步行系统为侧重点进行介绍.得出需要立足自身特色、进行慢行交通政策评估、重视慢行交通对公共交通补充功能以及与城市设计导则相结合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慢行交通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增强城市人文关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以苏州河白玉桥为例,介绍项目研究背景、项目概况、研究的必要性、总体方案、约束条件和实施难度等内容,为苏州河垂河向慢行交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何帆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7):282-283,23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碳交通的重要策略之一。慢行交通使用者对于慢行交通系统具有安全性、舒适性、通达性的要求,提出了基于以上三个评价指标的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的评价方法及模型,推荐采用用户打分和专家评价的方式,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分层加权的方式得到慢行交通系统用户满意度。并对道路基础设施的设计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在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基本形成骨架的基础上,武汉市提出"让城市安静下来"[1]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力推慢行交通建设。阐述武汉市慢行交通的特征,从面层、线层、点层三方面总结了武汉市慢行交通体系构建和示范项目建设的经验和实施效果。对持续推进慢行交通建设提出了4个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市人民路高架桥改造为例,以可持续发展交通理念为指导,改变人民路高架桥通行机动车为主的使用功能,发挥慢行交通功能,扩展老城区慢行交通空间,计划打造成城市高架公园,提升广州城市品质化建设.目标是通过对城市现状立体空间、平面协调、整体风貌、文脉延续等方面的协调统一,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通过人民路高架桥改造案例,实现集"文化、旅游、商业、交通、休闲"五位一体的城市高架公园慢行系统典范,实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人本位的慢行交通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一部分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该文通过分析慢行交通在规划、设计及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用人本位的理念、合理配置道路资源、改善道路辨识条件、完善过街设施的时空布局,以及提高慢行环境的安全舒适度等具体的措施,用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7.
人非共板道路作为一种国外引入的新的设计形式,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交通混乱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根据慢行交通精细化设计的理念, 在分析人非共板断面的交通特性基础上, 以提升慢行交通连通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合理性为原则, 提出了人非共板断面路段和交叉口的精细化提升思路和方法,并以上海市临港人非共板改造项目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该工程建成后不仅对该地区慢行环境提升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对其他地区相似的人非共板类改造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慢行交通系统"指的是把步行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除对交通带来的影响之外,慢行这一理念对于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慢行交通的驱动主体是人。相对快速的汽车而言,人作为主体的慢行交通对于构建整个城市的友好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7,(4)
总结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带来的问题,为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从道路体系构建、慢行场所营造、公交系统规划和停车设施设置等4个方面提出基于人性化的交通规划策略,构建"慢行、公交"交通体系,引导居民出行回归绿色交通方式。应用该策略对平潭金井湾组团交通系统规划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构建高品质的城市交通环境,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收集整理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选择因素,从城市居民出行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特点,提出了5类慢行交通的发展模式,并分别论述了其各自的适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