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某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公路地质层的岩石性质、地区整体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进行了相关实地调查,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分析;对该地区公路地质所造成的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本工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低度危险区总里程为14 km,占公路全长21. 87%;中度危险区域的总里程有34 km,占公路全长53. 13%;其中属于高度危险路段总里程数为16 km,占公路全长25. 00%,表明本工程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上偏中度。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6)
天山公路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研究区域涵盖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崩塌作为突发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根据野外考察与统计分析,选取地形地貌、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气候作为因子对其发育规律以及变形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对沿线崩塌体的失稳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出滑移、倾倒、坠落等3种失稳模式。为当地公路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是中国地质灾害特别发育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对公路建设或各类构造物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根据自然区划的一般理论,对甘肃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结合甘肃省公路建设的实际,提出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的原则、等级和指标体系。提出公路地质灾害群聚程度指数和发育强度指数等分区定量指标并在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中加以实践。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分为4个区,20个亚区。  相似文献   

4.
李永勤  王鹏  李琛  尉学勇  闫肖楠 《公路工程》2024,(1):112-117+130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黄土地区传统路基工程设计理念和防护结构已经不起极端天气的检验。以“2021年10月山西省极端暴雨天气”诱发黄土地区公路地质灾害为例,对临汾地区G209线(南北向)和G341线(东西向)走廊带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致灾机理,探析了极端天气、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公路走廊带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黄土沟壑区灾害多样,黄土残塬及梁峁区灾害种类单一,主要以路基塌陷为主;受降水量不同影响,南北向G209线较东西向G341线沿线灾害更为发育,灾害密度分别为0.6、0.4处/km;灾害发育密度显现出从沟壑坡脚—黄土梁峁—黄土残塬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G209线崩塌灾害多发,G341线路基塌陷发育,并且灾害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极端强降雨为本次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此外,针对临汾黄土地区灾害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公路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路》2020,(5)
汶川地震使得震后长时期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岩体震裂失稳是引起震后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文章在震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以地震重灾公路G213汶川~茂县段为例,介绍公路边坡震害发育特征,探讨其破坏力学机制,分析震后公路沿线边坡破坏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1)公路沿线边坡失稳主要发生在坡度35°~65°范围内,属于碎石土或强风化层岩体的失稳;(2)震裂岩体的结构面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地震力作用下结构面的延长、贯通、张开程度,以及岩块的错动、塌陷等;(3)边坡表现为以拉裂破坏为主的特征,破坏力学机制有"拉裂~倾倒型"和"拉裂~滑移型";(4)震后边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雨季。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公路建设中所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滑坡等。为了防止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通过对赤峰地区公路建设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等分析、研究,提出了赤峰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一般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高寒山区公路水毁灾害及工程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浪卡子至洛扎公路是西藏山南地区环线公路的西段,全长120 km,集交通、外交、军事于一体。由于公路位于高寒、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使该地区易发生地质灾害。公路沿线的河流水力坡度大,水流湍急,对河岸冲刷严重,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构成了极大的危害,针对该地区坍岸(水毁)灾害发育的特点,采用护岸墙配合护坦、防冲板防治的措施进行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地形地质选线是近年来公路建设中的思想,往往是采取避让不良地质的措施。避让固然是最直接的措施,但避让有时存在没有展线的空间,或由于山区公路路线位置的惟一性而必须经过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时,公路路线更应结合地形条件,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公路选线设计方法,避免由于公路工程建设而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减少公路后期的水毁及养护的难度。本文通过对云南某典型河谷地区公路调查分析,得出:该公路选线设计由于对该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考虑不足,以传统的公路选线的思路进行设计,从而导致了后期公路水毁及沿线地质灾害的频发。基于环境选线的理念,本文提出路线-地质环境的适宜性理念,这对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韶关地区最为常见,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公路地质灾害预案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对公路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制订公路地质灾害预案的实践,对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原则、减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评价模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量或半定量评价体系和方法。文章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以及现有的地质灾害评估理论和实践,并结合公路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情况,提出了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性、发展趋势及危险性评价方法,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地区等级较高的地震,常常发生在岩体强度高的深切割地貌区,因而震后次生灾害的危害预测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以G213映秀至汶川公路抢险保通的工程实践为例,总结了极震区崩塌灾害对公路造成的危害,结合震区地质环境,对崩塌物源的危岩体的发育和崩塌体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危岩体防治措施。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预警方法,首先建立了岩溶区隧道施工期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系统,该系统分为预测、预报和预警3个部分,给出了系统各级指标,并选取典型指标建立评价体系。然后针对宜万铁路典型的风险隧道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情况,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尝试建立一种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方法。最后结合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施工实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施工揭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和实际工程揭示情况一致,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3.
南宁环城高速公路K18路堑滑坡形成机制与综合处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是南宁盆地高等级公路建设和营运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运用工程勘察与数值计算等手段研究了南宁环城高速公路K18路堑滑坡的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形成机制和稳定性。研究表明:该边坡属不良地质结构的顺层折线中型滑坡,主要诱发原因为强降雨入渗和路基开挖;在饱和状态下,稳定性系数平均为0.88,属于不稳定边坡,危及公路的安全。针对滑坡特点和工程环境条件,研究应用以锚拉桩 预应力锚索轻型支挡结构为主,辅以排水、绿化的综合原位处治工程措施。实践证明,该处治对策具有安全可靠、保护环境、节约投资和加快施工进度等优点,治理费用比传统单一技术措施节约30%,对南宁盆地类似滑坡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对江油市地质灾害点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实际地质环境条件,采用综合评判法对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评价分区.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5个方面共12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对其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分区.根据评价结果,将江油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等级;高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37.10 %,中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32.87 %,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0.03 %.评价结果可为江油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由于库区移民迁建和库水位抬升,及时有效的防治库区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课题。该文以重庆开县丰乐集镇库岸为例,基于库岸稳定以"抗滑桩+排水+挡墙"的防治原则,构建了实用的治理模式,该模式对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具有较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山区地质背景复杂、地貌起伏大和地质灾害分布广的特点,以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系统研究都汶公路泥石流危害特点,查明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分析泥石流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归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活动特征。针对泥石流灾害现状,对都汶公路泥石流发展趋势进行有益探讨,为山区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隧道为各类地质工程构造物中耐用性最佳的一种,服务生命周期常可达百年以上,近年来隧道损害事件却时有所闻。文章针对台湾中部横贯公路因上边坡崩塌而压毁隧道案例,探讨灾害路段的应急处理过程,并针对沿线进行大比例尺现地地质调查,探讨灾害类型、致灾原因以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的相关性,最后简述台湾山区公路近期推动的易致灾路段评估与灾害控管计划概念。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是天山公路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也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公路病害.基于天山公路泥石流爆发诱因、物源组成、岩性特征、运动规律,遵循高寒地区公路泥石流防治的特殊性,所开发的导流墙网、排导棚架结构、桩板泄流槽、导流弧形挡土墙技术,是该类公路泥石流极其有效的防治技术.根据这些单体技术结合已有公路泥石流的防治技术,构建了包括导流墙网 排导棚架、桩板泄流槽 底埋隧道及导流弧形挡土墙等结构在内的泥石流综合防治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天山公路泥石流病害的防治问题,研究结果已用于天山公路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也为同类型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邓宏科  郑光  邓韧 《路基工程》2021,(6):194-198
分析研究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岩组、坡体结构等地质变量指标,并结合工程类型分析高黎贡山区域地质环境现状;为了对线路方案进行分区预测评价,首先根据影响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选取了评价指标,继而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划分出地震地质灾害极高危险、高危险、中等危险和低危险区,为高黎贡山越岭段选线及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