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赛事也紧随其后。汽车工业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因此赛车在国外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赛车文化也早已深入人心。汽车工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飞跃几乎都最先是在赛车上体现,赛车运动与汽车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在国内,赛车运动还只处在起步阶段,从1985年开始举办的香港-北京汽车拉力赛算起,至今也不过20余年的历史。A1这个年轻的赛事于2006年11月10日首次光临北京,也将会伴随中国赛车运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从l953年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算起,中国汽车工业已经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但时至今日,中国汽车工业仍被定义为“幼稚工业”。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以“钻石模型”分析中国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雅坤 《世界汽车》2009,(5):94-103
2009年4月20日,任国际汽车市场依然低迷之际,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由于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一路走高、捷报频传,因此本届上海车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参展,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众多汽车厂商激烈争夺的一块“大蛋糕”。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绚丽的中国梦,我们告别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及汽车合资企业诞生30周年,迎来了新的一年。中国汽车工业从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开始,整整走过了60年。从打造出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到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这期间经历了30年,30年后的今天,中国轿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整个60年难忘历程,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已经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走过了7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如今,中国汽车已经今非昔比,正在引领智能新能源汽车革命,有望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今年是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在过去的70年间,从一汽克服艰难打下中国汽车工业基础,到改革开放后上汽大众掀开合资大幕,再到近年来“造车新势力”的风起云涌,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70年,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零基础”到“领航者”的转变;70年,中国汽车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今天,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人了一个由弱变强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既特殊又关键的历史时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配件》2007,(11):44-46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到2006年已经形成了超过年500万辆乘用车的蓬勃市场。面对汽车工业日益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中国汽车工业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汽车工业的  相似文献   

8.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中国GDP的重要贡献产业,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即将突破1000万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汽车生产大国。作为汽车材料、零部件及整车的重要的测试指标,光老化及耐候性测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文风  侯翔 《城市车辆》2008,(1):32-33
1956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下线,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7年,采用解放牌汽车底盘改装的第一辆国产客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客车工业的开始。到2007年,我国客车工业已经走过了50年。50年来,我国客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大中型客车产品已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以上,轻型客车的年产量也已突破20万辆,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客车大国。本刊于2008年第1期开始,特别开辟了纪念中国客车工业50周年专题,对50年来中国的客车工业进行回顾,弘扬中国客车及客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宣传民族品牌、汽车文化,介绍新世纪、新阶段为中国客车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势企业及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市场发展和国际化战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实现从世界客车大国向客车制造强国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2006年产量已经达到728万辆,预计到2020年汽车需求将达到2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有人惊呼中国已经进入汽车时代,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却发现在繁荣的数字背后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的事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于廉荣 《世界汽车》2004,(10):10-11
1998年初,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家庭轿车诱惑中国》,讲的是中国轿车工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发展历程。20年后的今天,中国轿车工业从规模到产品基本能满足国民需要,汽车工业已经成长为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将汽车工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此,中国汽车工业进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近二三年,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的发展更是犹如井喷,火爆异常。200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高达444万辆,在全球已经处于“坐四望三”的地位。然而,业内一些有志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担忧和思考,并一再呼吁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开发能力、民族品牌和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3.
《时代汽车》2013,(7):6-6
2013年,新中国汽车工业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老一辈汽车人用青春,用激情,用热血,用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近2000万辆的汽车年产销量是今天汽车工业的辉煌,展望未来10年、20年,除了一如既往的拼搏精神,汽车人将如何驱动中国汽车工业的车轮继续向前?  相似文献   

14.
1955年,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也开始起步。1956年,国产第一辆载货车在一汽下线,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用上了我们自己造的汽车。载货车的成功生产也为中国客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采用解放牌汽车底盘改装的第一辆国产客车诞生。到2007年,中国客车工业已经走过了50年。  相似文献   

15.
《驾驶园》2014,(7):6-8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汽车工业几乎是空白,直到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东北工业重镇吉林长春奠基,标志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5年后的1958年,北汽、上汽、南汽相继成立;1969年,二汽在湖北十堰开始筹建,1975年正式建成投产。二汽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建成,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第一次合资潮,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上海大众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50年的历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品开发、工业制造、商贸流通、综合服务相结合的产业。国内汽车市场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在经历了两年高速增长以后,今年二季度增速开始逐步回落,走向平衡增长。受高速增长的拉动,企业的大量集中投资,新车型陆续面市,使得今天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60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实践体,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文明的载体,在国家的鼓励下,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为新的创新模式,分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情况并给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汽为何建在中国的东北长春的孟家屯?东风公司(二汽)又如何被建在了处于秦巴山区的小镇十堰?……在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步八第二个五十年的时候,第一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者,不少人没能看到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繁荣,离开了人世。而健在的也越来越少。中国汽车工业建设初期或波澜壮阔,或荡气回肠,或发人深思,或催人泪下的艰难历程,不少已经被人淡忘,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正处在渐渐被封存的危险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久陵 《汽车与配件》2012,(36):15-17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制造大国,足以自豪。在迎接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华诞之时,要善于总结60年来,特别是30年、10年的成功经验和成绩。坚定信心,不要盲目自贬。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到明年2013年也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诞生60周年。如果以1983年划界,则后30年是以建立合资企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大发展阶段。近10年则是以自主品牌企业的蓬勃兴起作为显著特征。1983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39886辆,只占当年美国汽车产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汽车工业 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批汽车.经过20余年发展,1978年全国共生产汽车14.9万辆.其中绝大部分为载重车,轿车仅为2611辆.尽管基本上依靠自力更生,形成了较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但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差距持续扩大.概括说来,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型车少轻型车,专用车,轿车几乎空白",主要汽车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30年左右的巨大差距.1979年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企业--第一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仅6.287万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