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优化高速道岔尖轨转换扳动力的计算,应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道岔尖轨轨腰力计算模型与外锁闭装置受力计算模型,提出一种计算高速道岔尖轨转换锁闭力的方法。以高速铁路18号单开道岔及新外锁闭装置为例,探究锁闭装置对尖轨转换计算的影响,揭示尖轨转换锁闭力随夹异物大小、夹异物位置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新外锁闭装置对尖轨转换计算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尖轨转换锁闭力在密贴尖轨锁闭过程中其最大锁闭力与既有的尖轨轨腰力相比可降低约21%;当牵引点处存在夹异物时,该牵引点处的锁闭力随夹异物尺寸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但对其他牵引点处的锁闭力影响较小;夹异物尺寸越大,外锁闭装置从开始锁闭至达到最大锁闭力所需的锁闭杆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外锁闭装置运动对尖轨转换力的影响机理,以与18号高速道岔配套的2种尖轨钩型外锁闭装置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对轨腰处作用力与锁闭杆处作用力之间的传递函数关系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研究了夹异物对尖轨转换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提速道岔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分动钩式外锁闭装置技术标准规定,在分析了分动钩式外锁闭提速道岔的结构的基础上,对道岔尖轨与基本轨之间存在2mm不密贴间隙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介绍了现场实际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ZYJ7型外锁闭道岔的技术改造与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动外锁闭道岔转换设备是一种新型的道岔转换设备。通过分析比较,论述了钩锁式外锁闭装置比燕尾式外锁闭装置更加安全可靠、适用。介绍了燕尾式外锁闭道岔改造为钩锁式外锁闭道岔的施工流程,以及外锁闭道岔在运用中的维护与整治办法。  相似文献   

5.
赵晨 《铁道建筑》2023,(1):14-18
为满足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环形试验线的运行需求,研究设计了60 kg/m钢轨15号单式同侧道岔。道岔尖轨长度取17 823 mm,基本轨前端距尖轨尖端距离取1 955 mm;选用双曲线型辙叉,采用单肢弹性可弯心轨结构;全部岔枕采用垂直于大环线曲线外股工作边的方式布置。转换设备采用多机多点牵引方式和分动钩型外锁闭装置,转辙器部分设置三个牵引点,辙叉部分设置两个牵引点。为延长曲线道岔的使用寿命,重点进行了尖轨结构和可动心轨辙叉结构设计,尖轨尖端采用藏尖式设计,刨切小环线基本轨,增加尖轨尖端厚度。转辙器部分设计了尖轨防跳措施。翼轨跟端采用间隔铁与长心轨或叉跟尖轨连接为一整体。该单式同侧道岔铺设后使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提速道岔电务转换系统采用分动外锁闭结构 ,两根尖轨之间不设连接杆 ,在转换过程中两根尖轨是分别动作的。为防止在特殊情况下 ,当密贴尖轨锁闭时 ,斥离尖轨非正常移动影响道岔表示 ,避免斥离尖轨移动导致出现轮轨接触 (或被车轮撞击 )而影响行车安全 ,特研制了斥离尖轨固定装置——斥离尖轨钩锁器  相似文献   

7.
SC350复式交分道岔心轨外锁闭设备自上道使用以来,一直采用联动外锁闭装置。为保证道岔的无误转换,本文研究采用分动方式优化外锁闭装置,有效降低了道岔故障率;并在比较既有联动外锁闭与分动外锁闭装置的基础上,对分动外锁闭装置的优化措施进行分析,为道岔转换设备持续改进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道岔转换设备自上道运用以来,现场使用情况总体良好,但仍会发生由于尖轨伸缩量较大导致的外锁闭装置转换卡阻、部分零部件磨耗量较大和维护工作量较多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道岔转换设备适应性及可靠性,减少现场的维护工作量,提出GW-SH型道岔外锁闭装置的结构方案。该装置采用双滑块机构、弹性辊轮结构和减磨措施,在提升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时,更好的满足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尖轨较大伸缩量、减少转换卡阻故障以及现场维护工作量等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宁波地铁轨道测试线道岔上,安装了CKA-C型外锁闭装置进行行车试验,采集基本轨、尖轨连接铁、锁闭框、锁钩和锁闭杆的动力学响应数据,通过分析加速度信号的频谱及结构件所承受的应力,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CKA-C型外锁闭装置能够满足使用需要,且具有较大的安全余量;产品的固有频率也避开了行车的特征频率,不会产生共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铁路运行速度的提高,正线道岔都采用了ZYJ7型电液转辙机及外锁闭道岔,以保证提速列车的安全。由于在信号设备停用时,如电务施工更换电液转辙机、平锁改钩锁及站场改造新铺设道岔时,只重视对该道岔的密贴尖轨实行钩锁,而忽略了对斥离轨的锁定,所以当列车通过时,由于列车的震动,锁闭杆因没有锁定就会发生位移,致使斥离轨移动,当斥离轨与基本轨接近密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