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处治道路翻浆的计算,实际上也就是对路基水温情况的合理调节过程,由于各地区的气候不同,地质和水文的差异,所以可能发生翻浆的地段,路基设计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计算过程。为减轻道路翻浆这一现象的发生,现就个人的心得,提出来供同业者参考。一路基翻浆发生的原因路基翻浆的发生,主要是路基土壤中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的缘故,土中水分经常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向较低的地方流动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坡差愈大,则水份的流动也就愈显著,所以每当秋末冬初路基一开始冻结后,四周温度较高的水分,即向结冰区移  相似文献   

2.
辽南地区由于气候特殊,秋季多雨,土壤潮湿,空气相对湿度很大,初冬骤冷,水份迅速冻结。在温度波浪式的降低下,地下水份继续大量上升,致使路基上部水份过多,结冰后体积膨胀,破坏土壤组识与路面结构,春后融化迅速,且有早雨,形成化冻后空气相对湿度很大,地面水份蒸发不爽,排泄不畅,所以辽南地区翻浆现象较为普遍,且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公路》1959,(15)
道路春季翻浆年变化特大的季节性冰冻地区,主要由于气象因素不稳定而形成翻浆轻重不一的现象,养路部门难预先掌握情况,据以考虑应采取的措施及准备所需要的工料,以致工作常陷于盲目与被动。这样将不自觉地违背了以预防为主的防治道路春季翻浆的原则,给春季交通运输以极大的影响;往往在不得已而强求通车的情况下,只好进行抢修而造成许多浪费。1959年,我国广大北部地区的降水特大,且集中在秋季和初冬,同  相似文献   

4.
春融时对道路翻浆的预防北京道路翻浆发展时期,约从三月半到四月半,预防道路翻浆在春融以前就已开始。我们的预防办法:①根据历年道路情况(地下水、表面水的排除,路面逐年翻浆情况等)和现状(交通量、冻冰深度、路面的变形等)作好调查,确定可能翻浆的道路,尽可能封闭交通,禁止重型车辆在翻浆发展时期通行,或级织重型车辆绕行。②路堑地段挖汇水沟宣泄路基水份。应先挑修侧沟,使汇水沟加深1~1.5公尺,以便把路基水份汇集排除路肩较宽或预计翻浆严重时,另外在路面边缘于路肩上修筑明沟,宽20~30公分,深度可针对冻层厚  相似文献   

5.
处治前翻浆路段状况京古路(北京至古北口)怀柔县境北房村至驸马庄,约2公里,原有3.5公尺宽的砾石级配路面,厚20公分。该路段地势较低,边沟经常积水,每年春季四月份及秋季10月份是翻浆期,有时车辙深达40~50公分,严重地影响了运输。根据绸查,该路段地下水位距路基表面0.75公尺,路基土壤在1.2公尺深度内系粉砂土,1.2公尺以下是砂质土壤,平均冰冻深度约80公分,路基土壤含水量经常在14~16%以上,土质不好,水位高,这是构成这段道路翻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寇宝泰 《公路》2002,(4):129-130
1 翻浆发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 .1 翻浆发生的过程翻浆是我国寒冷地区特有的公路冻害现象。它不仅会破坏路面 ,妨碍行车 ,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 ,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战略都具有一定的危害。翻浆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各省及南方的季节性冰冻地区 (集中在春融季节 ) ,由于路面排水不畅、雨水下渗 ,使路基潮湿 ,地下水位升高 ,进入冬季 ,当路基土表面开始冻结 ,土孔隙内的自由水在 0℃时首先冻结 ,形成冰晶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 ,与冰晶体接触的弱结合水 (薄膜水 )被吸引到冰晶体上冻结。于是与冰晶体接触处土粒上的结合水膜变薄 ,就要从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严寒地区。木桥桩在冬季有冻上的可能,苏联伊林等所著的桥梁养护一书中曾介绍一些措施,特摘译以供参考。在我国可根据这道理利用当地材料在今冬试用以观效果。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桥基土壤为翻浆性的表士冰冻深度在1.5公尺以上,冻土和桥桩冻在一块以致把桩拔起。著者介绍在养护中采取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公路”月刊1958年10期上登载了“处理道路翻浆的计算实例”一文,笔者对其在所列举的条件下采用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本着学习的精神,提出个人对此问题的意见,请大家指教。一、“处理道路翻浆的计算实例”一文的要点在该文的论述中,除了对春、秋两季路基土壤湿度增加的原因作了简要的说明外,对道路翻浆现象的产生着重的说明与地下水位及冰冻深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处理翻浆道路时,也是从提高当地的冰冻线着手,并指出冰冻线应提高的数值为(参看图1,2):  相似文献   

9.
在气候寒冷期间,路面及路基土壤的温度自上而下地降低。在温度坡差的影响下,路基土壤中的水分自下而上地移动与积聚,于是路基上部湿度程度不同地超过了冰冻前的湿度。由于冻结区内进入额外的水分与水分冰冻时体积的增大超过了土壤原有空隙的体积,于是就破坏了土壤的原来结构,并将更上部的土壤以及路面抬挤向上,造成垂直变形。在自然条件下,这种变形一般是不均匀的。当超过一定的相对差值时,路面即遭受破坏,如隆起、裂缝等。此时土壤冻结得很坚硬,承载力很强,尚未形成翻浆,这是道路冻害的第一阶段——冻胀阶段。  相似文献   

10.
水、温度、盐分等因素导致盐渍土液相含量的增加,抗剪强度的降低,从而使路基软化,是盐渍土翻浆的重要内因。基于相平衡理论,分析这些因素对盐渍土含液量及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最终得到盐渍土的翻浆机理。根据上述有关研究结果,在总结现有的盐渍土道路翻浆防治经验基础上,通过试验路段,探讨了盐渍土道路翻浆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公路》1995,(3)
春季为道路翻浆暴露阶段,翻浆现象的发展往往是很快的,在气温上升的情况下,两三天内就会变得很严重。以往一般是等到路面被毁,甚至严重阻车时才予以处理,处理方法也多是填垫砂石维持通车,效果不佳。近几年来,我们在春季养护支采取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挖路肩明沟。春初翻浆前,在翻浆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4~6m开挖一道横向明沟,深度可先开挖30~他民以后根据融冻情况逐渐加深,保持比化冻层深5~15cln。待化冻到最存冻深的一半以后就不必再挖了。挖明沟可以看到沟底的湿润情况,及时排除路面下化冻水份,并加速路肩及路…  相似文献   

12.
冻土地区公路翻浆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国  李芳文 《公路》1995,(5):34-35
通过实践观察,近几年来林区道路的翻浆是影响木材运输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林业企业内部的专用运材公路,其作用主要是用来满足木材生产运输、森林经营管理、护林防火等。由于我国的森林分布大部分为季节性冰冻地区,气候的变化使道路大量翻浆,严重影响着木材运输,给木材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研究林区道路翻浆的防治是摆在道路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l林区公路往设特点林区道路的建设宗旨是便于运输、方便森林采伐与管理。其特点为:①公路等级比较低。大部分为林区三级公路,路基宽sny路面宽3.5风设计时速为叨km/h,困难…  相似文献   

13.
我省现有黑色路面4800公里(沥青路面1500公里,渣油路面3300公里)。由于我省地处祖国的北部寒冷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冬季最低气温可达-30℃,昼夜温差一般为10℃左右。因此,我省的黑色路面在冬季易产生较多的纵横冻裂。最大冻裂宽度达4~5厘米。如果裂缝在春季解冻前不进行补修,就会在春季渗进雨水,造成路基透水、路面破坏,甚至道路翻浆,引起道路质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公路》1958,(1)
道路翻浆的原因 (1)道路土壤是粘土,在结冻初期因地下水毛细上升作用,使路基土壤含水量过多,冻结很深时发生膨胀,解冻时上层初化、下层尚陈结,水分不易渗透、蒸发、排除,故产生翻浆。 (2)地下水位高,路面遭受破损,地面水渗入路基内,或地下排水设备不够完善,使地下水不能及时排除,或因地下埋设之上、下水道漏水,这样就使路床含水量过多,因而造成翻浆。  相似文献   

15.
《公路》1965,(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道路工程委员会委托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举办的道路冻害防治学术会议,于1964年12月在旅大市召开。会议在总结与交流我国道路翻浆(冻害)防治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对路基水温变化规律和道路翻浆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施工、科研与高等院校等有关部门52个单位的代表8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共29篇。道路翻浆是我国季节冰冻地区的重大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6.
路基在冰冻春融期,因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质不良、含水过多,造成路基湿软、强度下降,在行车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出现弹软、裂缝、冒泥浆等翻浆现象。文章阐述了产生翻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养护办法,以防止或减轻翻浆病害,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在爱沙尼亚的一些道路上,春季常发生翻浆现象,这是由于水文地质条件或地面水的浸入而引起的,但都与道路养护不善有关。从根本上防止翻浆的办法是要遵守下列要求,即根据各该地区的货运强度和物理——地理条件来铺筑路面与路基。然而遗憾的是,在道路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对于这些要求的遵守,还远没有加以必要的注意,尤其是在铺筑路面基层和路基时忽视了这些要求;而遭受物理因素影响的,主要是基层和路基。甚至在近三年中(特别是1955年)新建的具有黑色铺砌层的道路上,也能够发现严重的破坏现象,破坏的原因首先是路基和路面基层的稳定性不足。  相似文献   

18.
崔景芳  董树耀 《公路》1995,(3):47-47
东北高寒地区,冬季低温时间长,公路的主要病害为春季翻浆,且根治不易,时有反复。我们应用“五体犁翻松晾晒法”处治道路翻浆,经7年行车,未再次出现翻浆。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施工程序(1)创除沥青面层。人工将残留在路上的沥青表皮全部清除干净,直到露出基层。注意防止碎石块遗留在路面上。(2)翻松晾晒。用链轨拖拉机牵引五烨犁,从一侧开始依次进行深翻,翻深控制在3(kll。对个别路段未达到深度的,采取人工处理的办法,使其达到控制深度。路基翻开后,自然晾晒,让水份蒸发,达到最佳含水量。一般晾晒3~5天。对个别含水量存的…  相似文献   

19.
1研究背景郎川路工程多年平均气温1.1℃,最冷月多年平均气温-10.7℃,该地区为季节性冻土区,冻土深度0.5~2.0m。现有道路大部分路段老路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冻融翻浆现象,其严重程度同路基填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冰冻期从每年9月开始,冬季产生强烈冻胀,使路基出现强烈变形,路面凹凸不平,至次年5月中旬才能完全解冻,4月以后原有路基开始软化和融沉,经汽车辗压成为泥泞的翻浆路,行车条件极差,断道现象经常发生,每年都需进行大量的路基维护工作,给营运和养护带来极大困难。经实地勘察,沿线表层一般有1.0~5.0m左右的有机质土、淤泥、泥炭土或腐…  相似文献   

20.
季冻区道路结构温度场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测点近3年的路面温度跟踪观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季冻区道路结构温度场分布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温度峰值出现在路表附近,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波动幅度逐渐减小,道路结构内存在与气温变化相一致的日恒温点;气温骤变时温度梯度变化主要发生在沥青层内;在冰冻时期会有冰冻夹层存在,哈尔滨最大冻结深度为180c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