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路》1995,(3)
春季为道路翻浆暴露阶段,翻浆现象的发展往往是很快的,在气温上升的情况下,两三天内就会变得很严重。以往一般是等到路面被毁,甚至严重阻车时才予以处理,处理方法也多是填垫砂石维持通车,效果不佳。近几年来,我们在春季养护支采取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挖路肩明沟。春初翻浆前,在翻浆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4~6m开挖一道横向明沟,深度可先开挖30~他民以后根据融冻情况逐渐加深,保持比化冻层深5~15cln。待化冻到最存冻深的一半以后就不必再挖了。挖明沟可以看到沟底的湿润情况,及时排除路面下化冻水份,并加速路肩及路…  相似文献   

2.
《公路》1958,(1)
道路翻浆的原因 (1)道路土壤是粘土,在结冻初期因地下水毛细上升作用,使路基土壤含水量过多,冻结很深时发生膨胀,解冻时上层初化、下层尚陈结,水分不易渗透、蒸发、排除,故产生翻浆。 (2)地下水位高,路面遭受破损,地面水渗入路基内,或地下排水设备不够完善,使地下水不能及时排除,或因地下埋设之上、下水道漏水,这样就使路床含水量过多,因而造成翻浆。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现有的路面设计与计算中,路面的计算图式没有考虑路基路面各层材料弹性模量 E沿深度增加的图式。但是实际上 E 沿深度(一般是基层和路基部分)增加的路基路面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大量的。例如:在广大北方冰冻区春融初期当基层和土基未完全融冻时;在山区道路岩石路基地段;在多年冻土路基地段;在刚性桥涵面上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  相似文献   

4.
张学威 《公路》1990,(4):43-45
前言薄膜系指塑料薄膜和沥青膜而言。薄膜防水层是指用薄膜材料作隔离层隔断地下水毛细水上升,使薄膜上部的土层和路面结构层,处于相对的干燥状态,从而改变原路基潮湿或过潮湿状态,确保土基稳定,增强路面整体强度。薄膜防水层在巴盟河套地区道路工程中应用已经十年了。该地区每年春融季节道路翻浆非常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为此,在十年前,针对道路翻浆采取了薄膜防水层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路基在冰冻春融期,因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质不良、含水过多,造成路基湿软、强度下降,在行车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出现弹软、裂缝、冒泥浆等翻浆现象。文章阐述了产生翻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养护办法,以防止或减轻翻浆病害,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寇宝泰 《公路》2002,(4):129-130
1 翻浆发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 .1 翻浆发生的过程翻浆是我国寒冷地区特有的公路冻害现象。它不仅会破坏路面 ,妨碍行车 ,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 ,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战略都具有一定的危害。翻浆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各省及南方的季节性冰冻地区 (集中在春融季节 ) ,由于路面排水不畅、雨水下渗 ,使路基潮湿 ,地下水位升高 ,进入冬季 ,当路基土表面开始冻结 ,土孔隙内的自由水在 0℃时首先冻结 ,形成冰晶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 ,与冰晶体接触的弱结合水 (薄膜水 )被吸引到冰晶体上冻结。于是与冰晶体接触处土粒上的结合水膜变薄 ,就要从结合…  相似文献   

7.
1研究背景郎川路工程多年平均气温1.1℃,最冷月多年平均气温-10.7℃,该地区为季节性冻土区,冻土深度0.5~2.0m。现有道路大部分路段老路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冻融翻浆现象,其严重程度同路基填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冰冻期从每年9月开始,冬季产生强烈冻胀,使路基出现强烈变形,路面凹凸不平,至次年5月中旬才能完全解冻,4月以后原有路基开始软化和融沉,经汽车辗压成为泥泞的翻浆路,行车条件极差,断道现象经常发生,每年都需进行大量的路基维护工作,给营运和养护带来极大困难。经实地勘察,沿线表层一般有1.0~5.0m左右的有机质土、淤泥、泥炭土或腐…  相似文献   

8.
处治前翻浆路段状况京古路(北京至古北口)怀柔县境北房村至驸马庄,约2公里,原有3.5公尺宽的砾石级配路面,厚20公分。该路段地势较低,边沟经常积水,每年春季四月份及秋季10月份是翻浆期,有时车辙深达40~50公分,严重地影响了运输。根据绸查,该路段地下水位距路基表面0.75公尺,路基土壤在1.2公尺深度内系粉砂土,1.2公尺以下是砂质土壤,平均冰冻深度约80公分,路基土壤含水量经常在14~16%以上,土质不好,水位高,这是构成这段道路翻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下部水分的累积情况,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沥青路面和砂砾路面下部进行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原位水分监测。建立液态水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序列,计算2种路面不同位置的水分累积情况。结果表明:沥青路面路基中心、右路肩、右路肩与路基中心中间3个位置均在0.5~2.5m深度范围内和多年冻土顶板附近有明显的水分累积现象;受垂向和水平向渗流与水分迁移的影响,右路肩和路基中心位置水分汇集相对较多;随着沥青路面的使用,路基中心的水分将会不断增加;与砂砾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对地面相对性质的改变减少了土体水分与大气交换的途径,加剧了土体中水分的累积,影响路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在爱沙尼亚的一些道路上,春季常发生翻浆现象,这是由于水文地质条件或地面水的浸入而引起的,但都与道路养护不善有关。从根本上防止翻浆的办法是要遵守下列要求,即根据各该地区的货运强度和物理——地理条件来铺筑路面与路基。然而遗憾的是,在道路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对于这些要求的遵守,还远没有加以必要的注意,尤其是在铺筑路面基层和路基时忽视了这些要求;而遭受物理因素影响的,主要是基层和路基。甚至在近三年中(特别是1955年)新建的具有黑色铺砌层的道路上,也能够发现严重的破坏现象,破坏的原因首先是路基和路面基层的稳定性不足。  相似文献   

11.
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含水状况与冻害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冻胀形成的纵向裂缝和道路翻浆导致的沉陷鼓包及车辙变形是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冻害的主要形式。野外调查的大量资料表明,地下水是导致路基冻害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它不仅侵袭软化路基,增加其冻胀,而且侵袭防冻砂砾层甚至底基层,使其失去防冻作用和辅助承载作用,致使道路翻浆破坏。这种水分来源不一定都是地下水由下向上的竖向迁移,地面水也可通过路肩边坡、失效排水沟、路面裂缝和中央分隔带等部位侵袭到路基中来,从而使路基土和结构层材料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2.
辽南地区由于气候特殊,秋季多雨,土壤潮湿,空气相对湿度很大,初冬骤冷,水份迅速冻结。在温度波浪式的降低下,地下水份继续大量上升,致使路基上部水份过多,结冰后体积膨胀,破坏土壤组识与路面结构,春后融化迅速,且有早雨,形成化冻后空气相对湿度很大,地面水份蒸发不爽,排泄不畅,所以辽南地区翻浆现象较为普遍,且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在公路月刊上曾登载了很多城市对于道路翻浆处理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很成熟的。现就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正确与否,还请同志们提出指正和批评。一、道路翻浆的原因道路发生翻浆,大都在春秋两季,且在地下水位较高地段最易发生: (1)秋季时期:在多雨地区,由于雨水增多,气温降低,地表水蒸发有限和土壤渗透不佳,尤其是当地下水位较高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土壤含畜了大量的水份,土壤的形变模量降低,经车轮返复的压力作用,致使道路发生翻浆。 (2)春季时期:发生翻浆现象是和秋季由于地中温度坡差的水份聚积,以及冬季冰冻的影响分不开的。在秋季,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量供应,使土壤含水过大;至冬季,由于冰冻线的下降,使土壤中所含的水份冻结成小颗粒的冰体,在来年春季温度转高,于是土  相似文献   

14.
在“公路”月刊1958年10期上登载了“处理道路翻浆的计算实例”一文,笔者对其在所列举的条件下采用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本着学习的精神,提出个人对此问题的意见,请大家指教。一、“处理道路翻浆的计算实例”一文的要点在该文的论述中,除了对春、秋两季路基土壤湿度增加的原因作了简要的说明外,对道路翻浆现象的产生着重的说明与地下水位及冰冻深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处理翻浆道路时,也是从提高当地的冰冻线着手,并指出冰冻线应提高的数值为(参看图1,2):  相似文献   

15.
处治道路翻浆的计算,实际上也就是对路基水温情况的合理调节过程,由于各地区的气候不同,地质和水文的差异,所以可能发生翻浆的地段,路基设计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计算过程。为减轻道路翻浆这一现象的发生,现就个人的心得,提出来供同业者参考。一路基翻浆发生的原因路基翻浆的发生,主要是路基土壤中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的缘故,土中水分经常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向较低的地方流动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坡差愈大,则水份的流动也就愈显著,所以每当秋末冬初路基一开始冻结后,四周温度较高的水分,即向结冰区移  相似文献   

16.
春融期重载车辆-路面-路基垂向动力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季节冻土区春融期重载车辆作用下道路病害突出的问题,以三轴重载汽车为例,建立季节冻土区春融期重载车辆-路面-路基体系垂向动力学物理模型;基于D' Alembert原理推导了重载车辆、路面和路基冻结层的振动微分方程,并采用Wilson-θ法对动力方程求解。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路面-路基体系模型能够反映季节冻土区春融期路基呈层状分布且刚度软化的特性;随着车体质量增加和路基融化层刚度的降低,路面振动位移平均峰值和路面振动加速度平均峰值基本呈线性增加;车辆行驶速度增大,路面振动加速度平均峰值增大,优势频段数目增多、优势频率增大;路面振动位移平均峰值呈锯齿型;路基冻结层厚度增加,路面振动位移平均峰值和路面振动加速度平均峰值降低,当其厚度大于0.3 m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傅波  王桂尧 《中外公路》2006,26(3):39-41
路基的差异沉降是导致路面损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路基差异沉降不仅发生在半填半挖或新老路基结合处,在软土地基的固结沉降与高路堤临近边坡路肩部位压实度的差异、强降雨作用导致的高路堤边坡稳定性的降低及雨水入渗导致路基软化后行车荷载的反复循环作用均会导致差异沉降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该文在分析这类差异沉降形成机理的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差异沉降对路面开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崔景芳  董树耀 《公路》1995,(3):47-47
东北高寒地区,冬季低温时间长,公路的主要病害为春季翻浆,且根治不易,时有反复。我们应用“五体犁翻松晾晒法”处治道路翻浆,经7年行车,未再次出现翻浆。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施工程序(1)创除沥青面层。人工将残留在路上的沥青表皮全部清除干净,直到露出基层。注意防止碎石块遗留在路面上。(2)翻松晾晒。用链轨拖拉机牵引五烨犁,从一侧开始依次进行深翻,翻深控制在3(kll。对个别路段未达到深度的,采取人工处理的办法,使其达到控制深度。路基翻开后,自然晾晒,让水份蒸发,达到最佳含水量。一般晾晒3~5天。对个别含水量存的…  相似文献   

19.
在原有道路上,要铺瀝青或渣油表面处治层,必需先做路基路面的综合技术调查。综合技术调查是为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使设计出来的表面处治层不会因为某种情况而变形损坏,在北方地区这方面最要注意的是翻浆问题,不但要注意到这段路以前曾否翻浆,还需要考虑到原来稳定的路段,由于铺筑黑色表面处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冻胀机理,减少由于路基冻胀融沉而产生的路面开裂、沉陷及翻浆病害,在重冻区路基中埋设了温度传感器,进行冰冻期路基温度自动监测,同时,对季冻区典型道路冻害进行了钻探调查.结果表明:上路床降温幅度大,降温速率高,路基土发生了快速原位冻结;下路床降温幅度小,降温速率低,发生了充分的水分迁移及焦聚现象,为聚冰带出现的深度;不同路基土质中冰的存在形式不同,且不同形式冰结构出现的深度和含水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聚冰带出现的平均深度范围为1.08~1.65 m,含水量平均分布范围为14.7% ~23%,含水量最大值均接近或超过了土的塑限含水量,冰晶析出,构成冻胀量的主体部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发现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冻胀是一个因路基密实程度和湿度不同,随着冷量推进和水分迁移热平衡状态不断形成和破坏,产生不同形式冰结构构成冻胀量的过程,建议通过排水、阻水措施控制路基湿度,并加强路基填料的均匀性、密实性控制,从而减少和防止路基冻害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