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随机场理论应用于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明了混凝土桥梁结构随机场的相关距离的计算是可靠度分析的前提。以肇源大桥为实例进行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强度的现场大量实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该桥的强度随机场,并对该随机场的齐次性和各态历经性进行了检验。分别用相关函数法和递推平均法得到了该随机场的相关距离。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相关距离比较接近,认为该相关距离可以作为工程应用的理论指导,此相关距离也可应用于其他类似的桥梁结构上。  相似文献   

2.
基于历史管制指令偏差案例的分析,案例风险特征的挖掘方法以提高案例匹配的准确性.建立概念向量模型,解决文本词义相近产生冗余特征的现象,构建风险模式案例库.考虑传统欧式距离无法区分属性差异化,提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加权欧式距离进行案例相似度匹配,以高权重表征突出人为因素偏差、风险指令模式关键风险特征的重要性,来提高案例匹配的准确性.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加权欧氏距离能准确区分出关键风险特征,且案例间的距离由原来的0.2~0.4缩小到0.1~0.2,提高了匹配的准确度.并进行实时案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后的方法适用于属性差异化大的案例匹配.   相似文献   

3.
前碰撞预警系统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可有效减少因驾驶者疲劳、注意力分散等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本文介绍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前碰撞预警系统,重点对其中的安全距离报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CANape和VBox的参数标定和系统测试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一款在研车型上进行了实车标定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安全距离报警策略能兼顾安全性与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航班计划正确性和完整性的自动检查和分析能力,在分析航班计划编排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有限自动机的航班计划句法检查技术,进行航班计划句法检查中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规则检查,并进行了例证分析,验证了运用不确定有限自动机进行航班计划句法检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动态条件下视野的变化规律,通过实车动态实验测定不同速度下标志汉字的视认距离。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120km/h以下时,速度对驾驶员的视认距离影响不显著,同时应用心理学与视觉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可为后续交通标志视认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交通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自动换道系统中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的构建,分别提出了弯道工况下具有代表意义的最小安全距离模型和基于车辆极限运动关系的最小安全距离模型,建立相应模型进行分析,并以红旗H7轿车仿真模型为基础,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对比,得出基于弯道的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的潜在事故风险较极限运动关系模型高,但后者换道的次数明显少于前者,自动驾驶车辆行驶效率降低,可能导致用户对自动驾驶功能的体验较差。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驾驶员昼夜动态空间距离判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昼夜动态环境中驾驶员对空间距离判识的规律,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随机选取32名驾驶员分别在昼、夜环境中不同深度距离和速度下,判识红、绿色障碍物的空间距离,统计并检验驾驶员对红、绿色障碍物判识距离的差异,获得判识特征值;运用BP神经网络拟合距离判识结果,分析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拟合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精度优于现有模型;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判识结果均随速度增加而减小,随深度距离增加而增大;夜间判识距离大于白天,驾驶员对相对距离判识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失控车辆驾驶人错过避险车道的概率,基于驾驶人因及驾驶任务理论,提出避险车道多层次视线诱导系统,利用3 ds Max软件构建高速公路避险车道路段仿真模型,通过采集驾驶人的视认距离数据作为实验度量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天的视认距离提升较少,但晚上的视认距离提升显著,在时速80 km/h下,对避险车道...  相似文献   

9.
目前重型货车在下长大坡路段持续制动极易引起行车安全问题,在长大下坡路段增设辅助减速车道,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下坡安全问题。通过理论研究行车制动器自动过程中温度变化模型,以制动器热衰退临街温度为阈值确定下坡安全距离,以此分析确定辅助减速车道的位置设置合理区间。首先对发动机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联合作用下对重型汽车进行下坡能力分析,通过对行车制动器安全温度阈值内的汽车安全下坡距离的研究,确定不同坡度下车辆下坡行驶安全距离,得到下坡安全距离最长坡长为10km左右,基于此确定辅助减速车道的设定位置。  相似文献   

10.
读编往来     
《摩托车》2012,(13):22-23
摩托车制动时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制动停车距离请问摩托车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制动停车距离是指什么?(常熟霞婷)摩托车在制动过程中,从驾驶员发现危险情况到采取制动措施,需要有一定的反应时间,一般为0.5s左右,在反应时间内,摩托车行驶过的距离称为反应距离。从驾驶员采取制动到摩托车完全停住,在这一段时间内,摩托车所移动的距离,称为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总称为制动停车距离。影响制动停车距离的主要因素有:制动器的结构、性  相似文献   

11.
杨敏  周敏  朱磊 《中国电动车》2006,(12):226-227
针对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关联度时客观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距离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运用距离分析法的原理,对传统的灰色关联方法进行改进,考虑了指标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将该方法应用于电力消费的评价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在机非混行的交通环境下,对动态、随机弱势道路使用者的准确风险评估,基于行车安全场理论提出了考虑行人心理安全距离的碰撞行人风险评价模型.首先通过考虑行驶车辆是否会危及行人的心理安全,提出了心理安全距离的概念,包括心理安全通行距离和心理安全制动距离2个方面,并通过问卷调研挖掘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数值分析;接着将心理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系统,对道路上各对象进行特征识别的方法。首先利用Canny算子和霍夫变换等图像处理方法检测出道路区域,以提高其后的图像处理效率;然后在道路区域内部通过阴影识别方法对车辆进行识别;最后利用双目视觉几何关系,对对象物体距离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所述方法可准确识别出图像中各对象及其距离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刻画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在换道过程中面临的驾驶风险,保证车辆执行更加安全的换道决策,建立基于安全势场理论的车辆换道模型。首先针对车辆换道过程中所遇到的驾驶风险进行评估,利用势场理论给出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同运动状态下安全势场的空间分布。其次根据换道过程中相关车辆不同安全势场分布情况计算出换道结束时的车间临界距离,相比于传统的车间临界距离计算模型,提出方法能够动态刻画出车辆在不同速度、加速度条件下临界距离的变化趋势,并且能够根据车辆不同的运动状态,动态表达出车辆间临界距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各类运动状态能够被实时感知的特点,总结出车辆各类运动状态下需要的换道安全临界时间,最终建立基于安全势场理论的最小安全距离换道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车辆换道所需要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与换道车辆以及其周围车辆的运动状态有着直接关系。在今后趋于成熟的智能网联环境下,该模型可以进一步进行扩展,利用安全势场的分布情况,对车辆换道过程进行动态实时干涉,能够为今后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协同换道、车辆自动驾驶以及车辆群体优化控制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强夯法是一种常见、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其振动对邻近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受到业内的日益关注。通过对威乳高速公路现场试验,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对振动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发现强夯振动主频与大多数建筑物的主频非常接近,而且竖向振动主频也在人的敏感频率带内。参照国际通用振动界限,得到建筑物的振动安全距离为17m,人体舒适性降低极限距离为19m,工效降低极限距离为11.5m,暴露极限距离为8.5m。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利用模糊法则建立能够反映驾驶员反应时间的隶属度函数,并根据制动过程理论建立安全距离模型,通过安全距离模型建立期望加速度模型。然后分别建立加速和制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模式转换策略,基于PID算法设计巡航控制器。最后在Matlab/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环境中验证所设计的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合理确定高速公路夜间最高车速限制值,保障高速公路夜间行车安全,进行了驾驶人夜间距离识别与车速感知试验研究.分析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对高速公路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感知速度的量化影响,并建立了高速公路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模型与感知速度模型.基于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反应制动距离间的安全行驶判别条件及驾驶人夜间感知速度模型,给出了高速公路夜间最高理论限速值与修正限速值的确定方法,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呈负线性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正对数相关,与公路纵坡坡度呈负指数相关;驾驶人夜间感知速度与纵坡坡度无关,与实际行驶速度呈正线性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负对数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控制和模型匹配理论,应用分层式汽车智能巡航控制策略,实现节气门和制动踏板的协调控制。模糊上位控制器以实际距离与理想距离差和前方车辆与巡航车速度差作为输入,结合设计的模糊规则,获得巡航车期望加速度。考虑车辆系统干扰和响应延时性影响,构建了模型匹配下位控制器以确保巡航车期望加速度的实际输出。利用Simulink对控制功能实施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有效实现智能跟随和定速巡航功能,提高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为更加准确地预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时间,建立列车运行时间改进线性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正交函数和最小均方误差规则求解线性预测系数.采用不同长度的数据样本建立预测模型,分析数据样本长度和预测阶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进而引入基于顺序迭代法的数据调整机制,提高模型系数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对比站间距离不等的情况下距离变换前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分析了站间距离对预测精度的影响,进而引入站间距离的线性变换方法,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模型改进前后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92.53%和95.43%,预测精度提高3.13%;提高预测阶数可小幅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模型的改进可明显提高运行时间的预测精度.将该模型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列车运行时间的预测,与列车运动模型相比,所提模型预测误差降低17.4%,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汽车制动距离与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安全距离国际通用公式的组成;根据功能原理,建立了制动距离的计算数学模型,用该模型对中国国家标准中的平均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等效性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杭州"5.7飙车案"调查组的最后结论车速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