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结合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粒化集料的特性,应用传统级配设计方法与最小空隙率法级配设计理论,对比分析了再生混合料空隙率和密度等物理性能的差异,论证了采用最小空隙率法进行级配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比较两种设计方法得出的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得出水泥板再生粒化料采用最小空隙率法进行级配设计时,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要优于按照传统级配设计方法,且设计方法简单,所需设计参数较少,更符合水泥板粒化料的特性,适宜在工程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重载交通下沥青路面空隙率对其路用性能的影响。试验以不同空隙率(2%、3%、4%、5%、6%、7%)作为关键控制指标,设计了6种级配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分别制作车辙试件、马歇尔试件以及小梁弯曲试件并进行各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对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推荐了空隙率的合理设计范围。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型号、不同孔隙率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稳定性试验,分析了空隙率和连续空隙率对排水功能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结构沥青材料和空隙率对马歇尔稳定度及水稳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混合料的连续空隙率随混合料的总空隙率增大而增大;不同改性沥青,相同矿料级配的混合料空隙率和连续空隙率基本相同;不同结构的混合料设计空隙率相差很大,油石比也不相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中加入少量纤维稳定剂,其力学指标也能达到高粘度沥青的性能;大空隙率沥青混合料满足水稳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考虑级配、油石比等因素,应用堆积密度试验法、正交试验法及关键筛孔通过率与动稳定度关系试验法研究了基于高温稳定性能的沥青路面中面层的AC—20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设计,通过极差分析法对3种试验方法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后的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相似文献   

5.
沥青混合料升温快慢与混合料热阻性能有直接关系,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沥青路面升温问题,对混合料热阻性能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通过测试混合料比热容和导热系数,分析沥青种类、集料种类、空隙率大小及级配类型对混合料热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S1-C改性沥青热阻性能优于壳牌70#基质沥青和SK90#基质沥青,辉绿岩热阻性能优于石灰岩、闪长岩和花岗岩,OGFC-10热阻性能优于AC-10和SMA-10,空隙率大的混合料热阻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赵复笑 《北方交通》2014,(4):65-66,70
沥青混合料施工中,体积指标概念明确、试验操作简便易行,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质量控制中,在沥青混合料设计时首先需要满足空隙率体积指标,然后才进行其他性能检验。而空隙率体积指标与矿料级配联系密切,通过贝雷法设计矿料级配,通过试验分析了空隙率指标受矿料级配影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提出采用悬浮-骨架密实结构进行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的思路,通过马歇尔试验研究了橡胶颗粒掺量为2%及3%时混合料的体积特性,并对其路用性能和耐久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悬浮-骨架密实结构设计方法用于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是可行的,按此方法设计的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及耐久性,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见粒度分布模型对四种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拟合。首先,比较G-S分布模型、R-R模型、Alfred模型数学形式与物理意义,总结其相互转化关系,将模型形式转化为线性关系比较其与分形理论异同,表明三种分布模型也具有分形特征。拟合结果表明,三种分布模型拟合情况相关性都较为理想,但G-S模型与R-R模型存在部分粒径通过率偏差过大,通过借鉴SAC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将粗细集料分段拟合,可以达到理想结果;另外,通过增加可变参数,修正R-R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修正模型对沥青混合料级配走向可以进行很好的拟合与表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3%、4%以及5%3个不同的设计空隙率进行Sup-20混合料的设计,并对这3种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抗水损害、疲劳性能进行室内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形成较为良好级配的基础上,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4%设计空隙率设计的混合料可以获得优良的高温性能,而5%设计空隙率设计的混合料则具有略好的低温、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3%设计空隙率设计的混合料各种性能都不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以3种级配的OGFC-13马歇尔试件作为载体,运用X-CT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不同类型混合料试件的内部空隙分布图像,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空隙分维特征,分析了空隙分维特征与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随着空隙率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空隙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渗透系数随着空隙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空隙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采用空隙轮廓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解释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率基本一致但路用性能差异较大的原因,可以用于分析多孔排水沥青混合料的空隙分布及其路用性能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完成了AC-13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基质沥青混合料以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通过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结果表明: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能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水稳配合比设计时往往忽视收缩性能的情况,提出了配合比设计时通过捣实法(最小空隙率法)调整混合料级配、设计时增加抗收缩性能试验,比较不同级配试件的抗收缩性,优化配比方案,从而得出适宜的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3.
沥青混合料级配离析可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种水平。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发生级配离析后体积特性的变化规律,在室内模拟试验中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7种级配,并根据沥青膜等厚的原则确定了各级配的油石比,成型马歇尔试件,实测各级配混合料的体积参数。研究表明:级配离析使各体积参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空隙率的变化是导致沥青混合料性能改变的内在原因。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离析。  相似文献   

14.
张鑫 《北方交通》2013,(1):33-35
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是沥青路面温度场研究的重要参数。简要介绍了级配分形维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计算了所选用级配的分形维数。根据瞬变平面热源法,采用Hot disk导热系数测试仪,测试了各级配在不同沥青用量时的导热系数。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与空隙率和级配分形维数的回归关系。空隙率越大,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在用油量相同的情况下,级配的分形维数越大,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分形维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可以用来表征级配对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通过对相同空隙率的两种级配、四种不同沥青结合料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试验,研究了沥青性质、集料级配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随着沥青60℃粘度的提高,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显著提高;对于同种沥青结合料,良好的集料级配可以极大地改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选用高粘度的改性沥青,选取合理的集料级配可以保证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6.
级配对橡胶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橡胶沥青混合料被越来越多的用作面层材料,但是国内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施工规范中都还没有橡胶沥青混合料专用级配的介绍,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在室内使用旋转压实仪成型橡胶沥青混合料试件,通过对不同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测定,总结级配对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规律,并提出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各档料用量的取值范围。在保证较低沥青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控制,有利于对实际施工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GTM方法的橡胶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适合于GTM旋转成型方式的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特点及路用性能,基于GTM物理力学设计方法进行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对连续级配和4.75 mm通过率不同的3种间断级配分别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依据力学性能参数确定其最佳沥青用量。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成型方式下橡胶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线膨胀情况,认为橡胶沥青混合料基于GTM设计方法可以采用连续级配,而且,通过综合对比路用性能,认为GTM方法更加适合于连续级配混合料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基于11组不同走向矿料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试验数据,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随级配曲线走向改变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对级配变化的敏感程度.随着细集料由偏细的上限级配变化到偏粗的下限级配,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逐渐变大;粗集料采用中间级配时空隙率最小,采用上限级配时空隙率最大.秩和检验表明:粗、细集料及4.75mm通过率的变化均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产生影响.其中,细集料级配的变化是导致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变化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分形级配理论进行矿料级配设计,把粗级配分形维数D_c、细级配分形维数D_f、粗细级配用量比、油石比和压实次数作为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进行试验分析,找出其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规律,为优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11组不同走向矿料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试验数据,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随级配曲线走向改变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对级配变化的敏感程度.随着细集料由偏细的上限级配变化到偏粗的下限级配,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逐渐变大;粗集料采用中间级配时空隙率最小,采用上限级配时空隙率最大.秩和检验表明:粗、细集料及4.75mm通过率的变化均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产生影响.其中,细集料级配的变化是导致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变化的最显著因素.关键词:级配曲线走向;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秩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