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国,许多第一次买车的消费者迅速懂得了互联网的威力。他们利用网络来帮助自己看穿眼花缭乱的市场宣传,选中符合自己预算和喜好的最佳车型,在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经验且汽车厂商的广告到处泛滥的中国,这显得非常重要,随着近年来汽车价格持续下降,中国家庭购车时精挑细选,以确保用最低的价钱买到最好的车子。鲍尔市场研究公司国际业务高级副总裁汉弗莱说:“买新车的中国人用互联网当帮手,他们在这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据该公司统计,自2002年以来,使用互联网选购汽车的中国消费者数量增加了两倍多,占购车总人数的近一半,超过了日本,正在接近美国.  相似文献   

2.
付泽 《汽车情报》2006,(29):9-10
今天,当你走入汽车企业,无论是乘用车企业还是商用车企业,映入你眼帘和钻进你耳根的最热门词汇肯定是“降成本”。而当你光顾汽车4S店或浏览汽车媒体时,“降价”又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显然,“降成本”和“降价”是因果关系,不同厂家同一档次的汽车产品,在销售时要想通过降价而赢得市场,就必须在其研发、制造过程中“降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  相似文献   

3.
《当代汽车》2007,(9):9-9
随着黄金销售季节的来临,汽车经销商又开始了一场真刀真枪的价格大战,各种车型价格纷纷跳水,很多都已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性价比突显,现在是很好的买车时机。我们从众多降价的车型中选出了几款降价最厉害,性价比最为突出的车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车型现在都是非常好的购买时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种种迹象都已经在发出同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汽车业正在进入拐点:汽车产销持续下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收紧、以往高高在上的汽车企业开始遵循市场规律、频繁降价加剧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国际巨头淘汰本土中小企业的“丛林法则”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5.
伍珍 《汽车与安全》2007,(11):22-27
许多汽车厂家认为,"金九银十"是汽车销售的大好时机,消费者也在此时准备出手。在这个时间段里,厂家为了给新车型让路,或者完成全年的销量任务,对一些车型进行降价或优惠。专业人士则认为,一些车型不仅仅在这两个月里有降价的计划,在下半年里都有可能实行降价,因此消费者会有更多的机会选购自己喜欢的车型。价格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仍然是买车的首要因素。市场上降价频繁,买一款降价降到底的车型就不用过多担心车型贬值的问题了。在近期的汽车市场里,有许多车型进行了降价销售,我们为读者提供了性价比很高的10款车型供大家选择。  相似文献   

6.
日前,一位汽车消费者告诉笔者:现在买车开始找到一丁点儿“上帝”的感觉了。因为最近网上出现一种新的购车方式:买车不必跑遍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只需在网上发布求购信息,当地所有经认证的商家就会主动给你提供服务,实时传达合适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信息。这就是行车尚网“买车宝”日前推出的“反向竞价”,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7.
孟大可 《汽车驾驶员》2005,(12):F0005-F0005
每到年末,汽车厂商、经销商都会有岁末酬宾的消息出台,今年尤甚,离年关还有一个来月,各厂商降价的消息就接踵而来。选车、买车本身就是件很痛苦的事。恰逢今年新品迭出,车型与车型之间对比,还有那挤牙膏似的降价,“买,还是不买?”确实让人为难。  相似文献   

8.
陈然  玥玥 《汽车导购》2007,(2):80-82
新年伊始,车市进入旺季,整体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商家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中.降价优惠的招牌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 同时,也给您提个醒,在买车的时候.留个心眼留点儿神,别中了经销商的陷阱.多逛多问,“莫为降价遮望眼”。降价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消费者买车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面对汽车销售连续下滑,降价显然不是“救世良药”。“买涨不买跌”心理.再次在近日不断跌价的车市中得到验证。继南北大众“联手”降价的消息后.几乎鲜有人表示会立即采取买车行动.相反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在问:降到底了吗?看来车市的低迷似乎不是降价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解决持币待购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推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这里搜集了一些年内或明年可能上市的新车型.看看当中是否有能打动你的车型,也期待它们的出现能冲破低迷的车市。  相似文献   

10.
汽车市场降温了,消费者冷静了,我们有时间来仔细探讨一下关于“车和钱”的事,以便日后买车时能有更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买车者也又一大怕——怕降价,尤其是一降降一万两万的情景,私底下一算:啊,够打一看的士了,而且还是那种敞开了的打法儿。  相似文献   

12.
吴言 《时代汽车》2006,(4):75-77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已经过了,社会上关于汽车产品实行“三包”的呼声不绝于耳。原因是随着国产汽车的持续不断降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质量产生不信任感。而且汽车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在我国还属于一种中高档消费品,如果对质量问题处理不当,会给用户带来财产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因此许多用户对汽车的质量问题非常敏感。因此,近年来对我国汽车产品实行“三包”的呼声不断高涨。  相似文献   

13.
礼文 《汽车情报》2005,(36):1-1
临近年关岁尾,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仍是“降价,降价,还是降价”。在缺乏市场亮点的市场环境下,“经销商行为”的汽车促销白10月开始全面展开,有几十款车型作出了较大幅度的促销让利,环顾市场内外,新车降价声此起彼伏。近日又有多款新车型喊出了“让利降价”的口号,为年前的汽车市场争夺战吹响了号角。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中国汽车大规模降价,这一现象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罕闻,就连“受惠”的中国消费者都觉得有点“无福消受”。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各主要汽车品牌忠诚度骤降,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资源,生产厂家纷纷出招挽回自己正在消失的品牌忠诚度,在售后服务上新  相似文献   

15.
为使国内轿车市场升温,轿车降低风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降价方式不断更新,降价幅度不断加大。然而,车市一阵骚动后,依旧如故,恰似一壶烧不开的白开水。难道“降价”这把利刃在国内轿车行业失去了它的锋锐和威力,它给国内消费者留下了许多疑问和迷茫。剖析“国产车降价”这个经济“怪”现象的结所在,使企业把握轿车市场发展趋向,使消费者有一个正确认识,成了我国轿车能否平稳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临近年关岁尾,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仍是“降价,降价,还是降价”。在缺乏市场亮点的环境下,“经销商行为”的汽车促销自10月开始全面展开,有不下几十款车型近期作了较大幅度的促销让利。进入11月中下旬,又有多款新车型喊出了“让利降价”的口号,为年前的汽车市场争夺战吹响了号角。  相似文献   

17.
《汽车杂志》2003,(5):26-26
在最新出版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消费者杂志《Consumer Reports》关于“可靠性”的民意调查中,现代汽车得以与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本田并肩排名第二,实在令人刮目相看,而已有50年历史的《Consumer Reports》是很多消费者坚持在买车之前查阅的杂志,权威性毋庸置疑,大概10%的购买者在买车前一个月以这本杂志作为首要的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8.
“第一辆车买,第二辆车学,第三辆车造”,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越过了买车和学车的阶段,正在致力于“造车”。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强调自主开发,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胶着拚杀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向何处去?是继续走开放竞争的道路,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还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努力建成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满足的完整汽车工业?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业内对这一问题有各自的说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国汽车界知名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张老强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当走第三条路.即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9.
车市五盼     
礼文 《汽车情报》2004,(15):21-21,32
2003年车市火爆,可仍然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迟迟没掏腰包,为何?车型不中意是一个原因,但关键还是价格,是消费者对轿车降价的期待。目前,车市谈论最热闹的两个话题是降价和暴利。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因为有暴利所以要价值回归,要降价。频频的降价让消费者感觉暴利的确存在,对降价的期望更大。  相似文献   

20.
阳春三月,车市经过了春节前的短暂火热后,近日行惰又有所回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早有专家笑谈:“汽车的降价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价格还是影响车市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初的价格走稳让很多消费者在等待下一个降价高潮的到来,因此,销量依然没能达到经销商所期待的火爆局面。另外,在影响汽车消费的政策上,“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虽是一个好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