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车市的火爆引发了新一轮“汽车热”骤然升温,神州大地到处是新的项目不断涌现,到处是热火朝天上汽车的繁荣景象,到处都在搞汽车城。原有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口号动辄就是“最大”“最好”,一投就是几十、上百个亿。目标均指向新的增长点——日益扩张的私人汽车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2.
所谓汽车“绿色再制造”,就是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将报废汽车上还有利用价值的零配件,经过修复、改造等再制造,使之恢复原有性能甚至形成新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变成质量合格的产品并加以重新使用。汽车“绿色再制造”业十多年前兴起于欧美,并逐渐在一些发达国家汽车维修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秦羽 《时代汽车》2007,(6):72-73
鼓动最具有话语权的消费者以及各行业的汽车爱好者,激发他们对汽车的爱好与激情,参与到一场声热浩大的“全民汽车设计活动之中”。这就是力帆新520,针对产品市场特点,打击“民意、民主、民气”的新“三民”主义牌,它的诞生可以说是全民智慧的结晶。它的目标是“造华而不贵的好车”。[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汽车市场总是那么热闹,总是那么变幻莫测花样翻新。按照国际汽车营销模式“五代”理论,中国汽车营销已从第二代走向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文营销的理念已为广大汽车企业普遍接受和采用。汽车营销方式也明显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变化,其中“饥饿疗法”和弹性车贷就是目前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汽车市场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汽车市场,发展之初仅靠1-2个品牌很难支撑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而保守的民族,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一次契机,自此民族工业开始进行中西结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外合资。先天条件不足而又为了加快本国工业发展步伐,国人借鉴了“拿来主义”。现代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市场仍需要“拿来”,发展初期市场包容乃大的特点造就了桑塔纳、捷达、富康这老三位一时间所向披靡。买方是孙子的景象使厂家尝到了“拿来”的甜头,这一拿来,就是10几年。也正是这一“拿来”,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自主品牌发展的速度,造成10几年后某单一品牌才竖起打造民族汽车品牌的大旗,难免有势单力薄之感。  相似文献   

6.
萧萧 《时代汽车》2004,(1):98-98
随着汽车销售进入平稳增长期,汽车售后服务作为新赢利增长点日益凸显。被视为“黄金产业”的售后服务,如今正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围绕售后服务,一场新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7.
汽车“三包”在我国历史上史无前例,被列入立法程序当然是件令消费者高兴的事。但是,这部法规以什么样的面目公诸于示,最终能否一路走好,取决于立法、执法、汽车产销环节、消费者、媒体的良性互动。同时,也需要在执行“汽车三包规定”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对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刘勤 《汽车与配件》2000,(40):24-25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本刊向读者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佳话”长篇系列连载。通过“佳话”将与大家一起回忆上一世纪的中国汽车历史,既解老一辈中国汽车开拓者的怀旧情结,又让新人了解过去,在“入世”的历史转折时刻,树立信心。 “佳话”将分中国汽车掌故、中国汽车工业初创、中国人的红旗轿车、20世纪中叶中国领导人视察汽车厂轶事、中国汽车向多品种发展、为备战而加速建立越野车生产基地、在风浪中建设二汽、80年代中国汽车的大论战、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等部分刊出,作者是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 由于是历史,因此年代久远,刊出内容如有出入,欢迎广大读者随时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并欢迎在“佳话”中补充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爱你哪一点     
《汽车杂志》2006,(10):183-183
我认为《汽车杂志》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栏目众多、个性十足。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汽车设计”和“FOCUS What's Hot”这两个栏目。因为我以前学过美术,而且现在又成了车迷,所以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汽车设计师,而“汽车设计”这个栏目正是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汽车设计的知识;另外,“FOCUS What’s Hot”这个栏目每一期都会以不同的主题来介绍一些时尚、流行的东西,尽管其他杂志也有类似的栏目,但《汽车杂志》却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让读者在了解最新的汽车资讯后,还能赶上时尚潮流,这是《汽车杂志》做得最好的。除此之外,“游戏”、“品牌故事”、“香车美女”等栏目也非常不错,很有特色。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花15块钱便能买到世界上最厚的汽车杂志,觉得非常值,我会永远支持《汽车杂志》的。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笔者一直有一夙愿:就是想设立一项“中国汽车市场的理性营销大奖”。它的宗旨之一就是鼓励汽车制造、销售商和汽车消费者的信息对称。  相似文献   

11.
“汽车大道”是一种国外流通模式,即是在方便顾客进入的快速道路两侧设立众多品牌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快速汽车专卖店,在各自独立经营、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专卖店集群。这种集汽车销售、服务、信息、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大道”模式是目前最先进的汽车营销模式,体现了国际汽车营销由单一专卖店向集约化、趋同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微型车具有成本低廉、能耗低、污染小、占地面积小、经济实用等优点,现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纽约时报》报道:“几乎所有的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在研制廉价的汽车,研究新的、节约成本的制造方法来生产东南亚、印度和南美洲各新兴市场上人们买得起的汽车。”发展微型轿车符合我国人均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实际,摩托车、农用车的成功例子值得微型车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蒋雷在“2006中国农村汽车市场发展战略论坛”上指出,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一系列兴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实施,“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将成为我国农村汽车市场的黄金发展期,将有效改善农村汽车市场目前的落后局面。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汽车需求的增长和汽车市场的形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认为有五大有利因素:一是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农村。按照新农村建设和整体目标,国家每年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将达到数千亿元;二是农民的投入和消费水平将逐年提高;三是农村公路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村机动车开始进入升级换型期,汽车逐渐成为首选;五是新农村建设对运输工具的需求旺盛。  相似文献   

14.
吴勇 《汽车情报》2006,(3):12-14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家庭轿车的逐步普及,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售后服务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和丰厚的利润。如果把整车销售作为汽车市场的“车前市场”,那么维修保养、配件供应、汽车美容、汽车改装等服务都可以称为是汽车后市场。在美国,汽车售后服务业是有名的黄金产业,美国汽车售后服务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999年美国汽车售后市场的规模为2582亿美元,从业总人数约370万人,经营场所约49.5万个,汽车维修业的利润达到27%。据统计,  相似文献   

15.
汽车终于要被纳入“包修、包换、包退”的规定范围内了。这项千呼万唤“驶”出来的汽车三包规定草案,很快吸引了包括汽车销售商、制造商、进口商、修理商和用户的多方关注。汽车“三包”到底能不能真正兑现?“三包”规定能否真正成为规范汽车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利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认为,汽车“三包”能否走好,关键看它能否成功跨过“三个坎”。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与配件》2005,(24):6-6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亚洲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在以”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为主题的财富全球论坛上备受关注。在5月17日举行的“亚洲汽车工业:一条宽广的大道?”主题讨论会上,上汽股份董事长胡茂元应邀与通用汽车董事长兼CEO瓦格纳.宝马集团CEO庞克同台共话亚洲汽车工业。  相似文献   

17.
加入新世纪.中国汽车制造业每年平均以24.5%的速度在增长,到2010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00万辆。世界科学生产率同盟中国汽车后市场联合会张化波会长最近说:“在美国只要有1美元的汽车在路上跑,那么它就会牵扯出8美元的汽车后市场的服务”。“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定义是指汽车从经销商出售给顾客的那一刻起.直至该汽车报废送至回收站之前,为该汽车提供全过程的各项服务,包括车辆保险、上牌、年检、养护、维修、配件更换、装具添置、清洗加油、泊车管理、行使指挥、违章处罚、信息提供等等的一切服务。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汽车工业中,新的“四强”并立局面已代替了“三足鼎立”的老格局,目前,超级集团已垄断世界汽车工业和市场;各企业的兼并,联合正进一步发展;各大企业纷纷调整经济战略,向海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面临一个全新的战略竞争格局,将引入新的竞争规则。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为:兼并、重组、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新能源环保汽车,轻量化、电子化、智能化;汽车零部件的高通用化和高成组化;汽车电子网络销售等。进入WTO,我国应采取调整汽车消费政策,培育汽车市场,加快联合步伐,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汽车情报》2007,(10):20-21
国际汽车市场已经形成了“6+3”的大格局,这是由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性规律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