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汽车的轻量化从材料角度考虑,一般通过使用轻量化材料来替代钢铁,还可通过材料自身的改质来实现轻量化,其目的是提高材质。减小零部件的尺寸也可实现轻量化,以前汽车的三大材料——铁、铝、树脂,从轻量化角度考虑都能反应出材料的基本特性。汽车由2~3万个零部件构成,零部件又是通过材料加工而成,所以必然使用了许多种类的材料,主要材料:有色金属铝、镁、钛被称为轻金属;非金属塑料是树脂材料;复合材料FRP是纤维增强塑  相似文献   

2.
特殊钢作为摩托车零部件材料,这几年得到广泛应用及发展,从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成份和结构也由简单向复杂转变。同传统材料相比,轻量化材料在物理、化学性能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生产应用中难以完全照搬原有的设计理念和传统的制造技术。因此,新材料的应用决不是对原有材料的简单替代,而是涉及到技术、经济、安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解决从材料到零部件、直至使用维修和回收等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铝合金材料在现代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汽车用铝合金材料的特点及在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和主要零部件的铝化程度,指出轻型铝合金材料仍然是未来汽车材料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正文章从轻量化材料、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3方面研究分析了汽车轻量化技术,介绍了汽车结构优化、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发展现状,特别介绍了高强度钢、铝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热成型技术、辊压成型技术、差厚板技术,总结出未来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汽车结构优化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汽车新材料、先进的设计和工艺制造技术,能促进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轻量化材料一方面节约汽车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新材料和  相似文献   

5.
提出针对FSC赛车轻量化研究的四种方法:材料轻量化、结构轻量化、制造轻量化和功能轻量化;介绍轻量化设计原则、功能轻量化方法、材料的强度属性和刚度属性、结构优化的方法、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技术,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赛车设计的工程实际。实践结果表明,多种轻量化方法联合应用的减重效果比单个轻量化方法应用减重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车身轻量化是降低原油消耗与尾气排放的必要措施,而轻量化新材料的使用对多材料车身零部件间的连接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趋势下,新的车身连接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并投入量产应用。常用的白车身零部件连接方式包括点连接、线连接和一般紧固件连接几类。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多材料车身机械点连接技术,分析了其原理、优缺点、应用和开发进展,并对其选择和应用策略进行了浅析,为多材料车身轻量化设计提供连接方法上的新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镁合金材料的特点和在汽车中应用的优势,讨论了近年来镁合金材料在汽车中的常规应用,并介绍了新能源汽车中镁合金零部件的应用与开发技术。分析了镁合金材料在汽车产业化应用中尚需发展和完善的工艺与技术,同时阐述了镁合金材料在未来汽车轻量化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2012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研讨会"初定于2012年9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将通过专家报告、技术交流、产品展示等形式对汽车轻量化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一、征文范围汽车及相关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轻量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设计;2、汽车用轻质材料(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等)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轻量化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减轻汽车自重可有效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升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是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先进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基于轻量化技术发展现状,研究开发了集成轻量化车身、底盘、零部件、材料、制造工艺、供应商数据信息的综合性乘用车轻量化"原型数据库",为国内轻量化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纪鹏飞 《专用汽车》2013,(12):31-34
在本届中国国际商用车展上,零部件产品大放异彩。很多国内外知名厂家不仅积极参展,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带来了最新的产品。在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汽车轻量化理念日趋流行,国内外零部件制造商也纷纷不甘示弱,不断开发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以帮助减轻商用汽车重量并满足排放和燃油效率的要求。在本届展会中,复合材料液压尾板、轻量化车桥、变速器及油缸等新产品的亮相,宣告着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