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谭国祥 《公路》1990,(3):45-46
在公路测设中,一般采用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进行缓和曲线的测设,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但在测设过程中均不够简捷,尤其是在恢复定线和施工测量中更为不便,因为切线支距法中的 X 值为零数,y 的方向常用十字架定出,难以控制准确,左右偏差较大,同时在量距中也不便。用偏角法架设仪器较麻烦。因而笔者用一种较简单而又适用的弦长斜距交会法来代替。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公路工程测设中,当交点转角过大,交点距中线位置过远;地形复杂,外距和切线丈量有困难;或交点难以达到(如障碍物、悬崖或河、塘等);或交点上不能架立仪器等,常用虚交点法测设平曲线。在山区公路测设中更为广泛。 虚交平曲线通常用切线支距法、偏角法、中央纵距法等方法进行详细测设。但  相似文献   

3.
在规划道路的定线测量中,有时会遇到用解析法通过密集居民点作直线定点、定线的中线测量,在此基础上再作道路的纵横断面测量。解析法定线有很多种,现介绍一种简易而精确的导线法定线,其主要特点假设道路中线为纵坐标轴,所求得的坐标增量ΔX、ΔY 即为道路中线上的投影距和偏离中线的偏距,水平角观测改为在水平度盘上直接读坐标方位角,这种计算简便,能很快的测定中桩和里程桩的位置,其实测步骤如下(见图1):  相似文献   

4.
李林佳 《公路》1996,(1):49-52
依据公路中线测量中常见的平曲线类型,采用CASIOfx-4500函数计算器的程序语言、编制出适应于二级以下公路或不用从标法测设的二级公路的计算平曲线各要素,主点桩号,切线正支距、切线长、外距及反算半径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用全站仪坐标法测设带缓和段平曲线,解决了用传统的支距,偏角等方法测设中线时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测量精度,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公路测设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圆曲线的测设方法较多,主要有直角坐标法(如切线支距法)、极坐标法(如偏角法)、角度交会法、解析坐标法等。诸法各有长短,一般前两法较常用。本文介绍三种新的测设法。新方法较现有的测设法简便。详述如下。一、交点偏角法如图1,J、Z、Y分别为曲线的交点、起点和终点,P_i为曲线上的任一  相似文献   

7.
施测导线为测量中主要的工作,关系着整个测量的准确性与进度。用经纬仪测量导线,一般使用下列几个方法:1、内角法;2、右角法;3、偏角法;4、方位角法。这几个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该项工作所要求的精密度与计算的便利。需要精确测定的三角网或闭口导线,多用内角法或右角法复测或叠测;开口导线,如铁路、公路、运河、水渠等,普通均用偏角法,以便利用曲线表及用切线法或弦线法绘画中线;方位角法手续简便,随时可与磁针相校对,亦为测量人员所乐用。就速度而言,方位角法较前数者为优,因为它无须对准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公路中平测量工作量大、速度慢,而在中线测量中利用全站仪附带测量中桩高程,仪器必须安置在控制点上,中桩测量进度,易产生错误。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全站仪单纯进行中平测量的方法,速度快、效率高,大大节约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中桩测设实际情况,应用红外测距仪和PC-1500计算机,编制切线支距法、偏角法和极座标法测设中桩的计算程序,供参考。在有红外测距仪的配合下,极座标法是较好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高测设精度、加快测设进度,减少拉链累计误差,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中桩测设。一、程序的使用功能、程序框图和源程  相似文献   

10.
在公路定线测量的量角工作中,要放出平曲线中点(1GK)的方向,以便中桩组测定曲线。以往,求 CK 方向系用经纬仪前视读数加上1/2右测角(右偏角时)或加上1/2(360°-右侧角)(左偏角时),算出游标读数,再放出 CK 方向桩。去年我在担任量角工作中,发现一个简捷的计算 CK方向读数法,现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可编程序计算器对公路测量中的缓和曲线,圆曲线测设数据进行编程计算,外业工作中,只需输入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转向角及相应的弧长,便可快速,准确地获得曲线综合元素数据以及偏角法或切线支距法详细设曲线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公路》1958,(10)
在地方道路的测量工作中,由于缺乏仪器,所以采用量距法来测定偏角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怎样测量简易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系采用自交点桩沿两切线各量5公尺得出甲乙长度b(原文为A),查出偏角(如图1)。偏角与甲乙长度b是余弦关系: Cosα=0.5b/5=0.1b Cosθ=2Cosα笔者建议利用正弦关系来求偏角,这样更可以比较正确地量出控制的长度(如图2)。自切线方向量5公尺得甲点;由甲点通过交点再延长5公尺,得丙点。自交点沿切线方向量5公尺得乙点。实量乙丙间长度为a  相似文献   

13.
公路上圆曲线的测设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偏角法、切线支距法等,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现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测设方法——分角线支距弦长交会法。  相似文献   

14.
通常我们在测量实习时,对中桩弯道放样都是采用新切线法与延线支距法的,如果这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用经纬义偏角法来测定的。可是目前我们的经纬仪还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我们试行用小平板作图法来代替经纬仪的偏角法(注)。这种方法经过测量实习,认为速度快,操作简单,不受新切线法及延线支距法的条件限制;又不多计算和查表,虽精度不及经纬仪高,和上述相比,适合于低级公路,现介绍于下: 一、图的绘制以设计的半径R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一半圆弧,依据R的大小确定整弦长度,以折线的一段弧长AB=K(曲线长)见图1。A点B.C.作为曲线起点,  相似文献   

15.
如图设为一个公路圆曲线,A为圆曲线的起点,B为圆曲线的终点,P为转角点,切线长为T,园曲线半径为R。如果圆曲线上有一个待定点Q,那么此Q点除了可用一般方法(例如切线支距法,偏角法等等)外,也可以用切线外距定出。设圆曲线上有一点D,而AQ=QD=l,如果通过D作一圆曲线的切线,并且与AP(或者BP)相交于F,交角为α,那么此时FQ=e即为AD=2l段  相似文献   

16.
(五)谈谈下面几个问题1.图上定线问题。越岭公路,如级别不高,就地直接定线,较省时间,一般都是这样进行的。但也有主张在遇到复杂山形时,应先测地形,在图上定线。前面谈过,在当前修建公路条件下,测绘地形(还未采用航空测量方法),工作量大,时间长。且图上定线,在搬到地面时,尚须做不少工作,倘所测地形不够准确,图上路线不能照样定到地面上。直接定线,通过实地观测,更能切合实际。低级的公路,各项指标不高,一般直线不长,这就便于直接定线。至于山形复杂,只要勘查工作做得细致,就能找出最正确的路线。而测量复杂山岭地形,既要求准确,工作更属繁重。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地方简易公路上,测量较小半径曲线时,多习惯于用切线支距法。此法较简而易行,也可达到一定的准确度。但一般切线支距表中,仅列出X为正公尺数,和与之相应的y值(如,2,4,6,8,10及5,10,15,20……X值及相应的y值)。在地形平坦或坡度变化均匀处,是可以满足测量人的要求的,而在地形起伏变化不均匀处,这些起伏点正是需要测设纵横断面点,以利正确计算土方数量。但是这些测点,不一定恰巧在表中能查到X和相应的y值。这样就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往往形成一人计算数人停工等待,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在此种情况下,计算者多是争取时间很快算完,因而容易产生错误。个人  相似文献   

18.
边线测量     
《公路》1959,(4)
路线测量一般是定中线进行的,在一般路线上下地形一致、没有河流峭壁傍靠而易于左右兼顾的情况下,中线测量是适当的。但在某些特殊地形的山岭地区,路线不利于中线测量时,须另行采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边线法(见图1)。1958年6月,我厅第三测量分队在测量阳春~信宜公路的最后一段路线时,曾经初次试用了边线测量,继后第六分队在丰顺县丰良~潭江公路测量,也曾经应用边线测量了4段路线。上述两次边线测量,效果都很好。  相似文献   

19.
切线函数片     
此片用长13厘米、宽6.5厘米的薄透明胶片做成。片上三顷刻度系连贯的数字,左边为偏角度数,自40°~165°,右边为相应的切线长(半径10米)。使用方法:测出偏角后,在此片上查得的切线长再乘以 R/10的倍数(R 为实际所定的半径),即得所欲求的实际切线长。此片供定线人员在选线肘测出偏角、确定好半径后,确定相应的切线长度用。带了切线函数片在野外工作,比带着函数表或计算尺方便,不但使用时迅速正确,且不怕被雨淋湿、汗水浸透,不会磨烂。  相似文献   

20.
以前用切线支距法设置平曲线时,一般都惯用这样一个算式,即y=x~2/2R(y、x、R表支距、横距、半径)。读者根据自己在测算中的体会,认为这仅是一个近似的而且是有条件的算式,也就是说只能基本上临时应用于半径较大、横距较近即弦切角较小之处,若半径较小而横距较远即弦切角愈大之处,则其计算结果就往往小于应有的y值,愈远愈悬殊。我们从下面附图可知:因为切线x与弦c夹着一个弦切角,而c、y、x三者系一直角三角形,很显然斜边c要大于直角边x,愈远则其悬殊愈大,也就是说:y=c~2/2R而≠x~2/2R但事实上c要按所对弧长a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