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首发起病部位和起病后疾病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并对158例ALS患者以其主诉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其首发起病部位,并对其中151例已经出现第二个及之后损害部位的患者进行随访,按照延髓、颈髓及腰髓不同起病部位分组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1首发起病部位局限在延髓、单侧上肢或下肢者149例(94.3%)。2起病部位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与起病部位不同有关,P=0.000,延髓起病者多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65.4%,17/26);颈髓起病者多以一侧上肢的单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47.9%,45/94)或合并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52.1%,49/94)为主;而腰髓起病者主要以一侧下肢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体征(83.8%,31/37)为主。3从进展模式上看,延髓起病者以嘴端-尾端垂直型进展多见;肢体起病者,进展类型和起病部位相关,P=0.04,颈髓起病者以循环型(31.5%,28/89)、水平型(30.3%,31/89)和垂直型(21.3%,19/89)进展多见;而腰髓起病者以循环型(47.2%,17/36)进展较多见。4起病后疾病进展率和起病年龄有关,P=0.011,60岁以上起病者进展较快。结论 ALS首发起病部位是在脊髓和大脑皮层运动轴的某个局限部位,首发起病部位不同,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的分布及程度也不同,临床上应该重视首发起病部位处的体征。ALS发病后主要是沿着相邻体区进展,年龄越大,进展越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寻找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 UMN)损害的证据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至关重要,拟通过精细的运动皮层厚度客观、敏感评价UMN损害并进行早期和精确诊断。方法 纳入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ALS患者108例,同时招募健康对照90人。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扫描。纳入的ALS患者首先进行临床资料登记,然后评估延髓、颈髓、胸髓和腰骶髓4个体区是否存在UMN损害。结果 ALS组双侧头面部-延髓区和上肢区的皮质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整体UMN损害阳性组的双侧头面部-延髓区和上肢区的运动皮质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双侧头面部-延髓区的运动皮质厚度在相对应的延髓体区UMN损害阳性组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双侧上肢区的运动皮质厚度在相对应的上肢体区UMN损害阳性组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运动皮层厚度变薄作为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y lateral sclerosis, ALS)患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 PMC)的face-head区域皮质厚度变化特点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对同时行头颅MRI扫描的105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PMC区A4hf(face-head)区域作为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为延髓受累和未受累两组,分析临床特点和ROI区域的皮质厚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根据患者延髓麻痹症状、神经系统查体和舌肌肌电图,将延髓受累ALS分为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LMN)、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 UMN)和LMN+UMN共3组,分析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在3组间的差异;将起病年龄、体质量指数、诊断延迟时间、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纳入生存分析。结果 (1)延髓受累组ROI皮质厚度明显小于延髓未受累组(-0.198±0.87 vs. 0.235±0.95,P=0.017);(2)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在LMN...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增龄过程中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50只健康纯种SD大鼠,喂养22个月,建立老龄大鼠模型,进行股骨、胫骨、腰椎等组织学观察,并评价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指标(椎间盘软骨Ⅱ型和Ⅹ型胶原表达、软骨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软骨终板钙化层/非钙化层厚度)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指标(骨皮质厚度指数、骨小梁相对面积、骨密度、骨最大应力和应变)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相关指标骨皮质厚度指数、骨小梁相对面积、股骨密度、椎体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指标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非钙化/钙化层比值、Ⅱ型胶原定量之间存在中度到强度的负相关,而与Ⅹ型胶原表达存在中度到强度的正相关,其中椎体骨密度与软骨终板的Ⅹ型胶原相关性最强。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变形和最大负荷与椎间盘退变的各个指标无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这种相关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环境因素;而骨生物力学最大变形、最大负荷和椎间盘退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近端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常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方法,分别刺激近端腋神经和副神经,前瞻性研究了87例ALS患者低频RNS复合肌肉三角肌和斜方肌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特点,以及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将其中RNS波幅递减阳性患者与同期39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低频RNS波幅递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阳性率分别为43.7%和49.4%,斜方肌阳性率高于三角肌。2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与性别、起病年龄、病程、ALSFRS-r评分和疾病进展率无关。3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与症状波动之间明显相关,症状波动者RNS波幅递减明显。4重症肌无力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幅度明显高于ALS组。结论 ALS患者近端肌肉RNS波幅递减现象并不少见,不能作为排除ALS的标准。斜方肌RNS波幅递减阳性率高于三角肌。重症肌无力患者RNS波幅递减幅度明显高于ALS患者,临床上对ALS患者伴无力症状波动且RNS波幅递减阳性者,应慎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二维多体素磁共振波谱(MRS)比较新生早产儿与足月儿大脑基底节层面不同部位代谢物比值的差异,分析代谢物比值与校正胎龄的相关性,探讨MRS在新生儿脑发育评价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在3.0T磁共振成像设备行头颅MRS检查的正常新生儿。选取大脑基底节层面为感兴趣区,应用PRESS序列(TR=1 000ms,TE=144ms)进行二维多体素扫描;测量双侧豆状核、丘脑及侧脑室前角旁脑白质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肌酸(Cr)的波峰下面积,记录Cho/Cr、NAA/Cho与NAA/Cr代谢物比值;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各部位代谢物比值的差异,以及部位间代谢物比值的差异,分析各部位代谢比值与校正胎龄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正常新生儿54例(早产/足月,27/27)。豆状核、丘脑及侧脑室前角旁脑白质3个部位Cho/Cr早产儿均较足月儿高(P<0.05),NAA/Cho均较足月儿低(P<0.001),NAA/Cr仅在豆状核早产儿较足月儿高(P<0.001),其他部位无差异。早产儿部位间代谢物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足月儿代谢物比值在豆状核与侧脑室前角旁脑白质区部位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豆状核与丘脑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侧脑室前角旁白质NAA/Cr外,各部位代谢物比值均与校正胎龄相关(P<0.05),豆状核、丘脑及侧脑室前角旁白质Cho/Cr均与校正胎龄呈负相关(r=-0.325、-0.633、-0.438),NAA/Cho均与校正胎龄呈正相关(r=0.604、0.773、0.483);NAA/Cr在豆状核、丘脑与校正胎龄呈正相关(r=0.487、0.367)。结论新生儿脑内代谢物存在部位差异及随龄性的时空变化特点,通过多体素MRS有望建立脑内不同部位不同胎龄正常值范围,用于脑发育的评价及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一个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家系中4名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测序,寻找此家系中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强效致病基因,为研究椎间盘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唐城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家系调查,从中找到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的1个家系。在此家系中,20~50岁成员中有4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这4例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分析,检测4例患者的共同外显子突变位点。结果最终在4个样本中检测出IGFBP6的共同突变Chr12:g.53494591T>C。Sanger法对其进行家系内验证,IGFBP6在4例患者中皆表现为C/T型,而在5例正常对照者中皆表现为T型。最后在正常对照组200例中进行验证,未发现此位点变异。结论 IGFBP6的突变位点c.T430C(p.S144P)(Chr12:g.53494591T>C)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中椎间盘突出疾病高发的因素;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疾病致病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参量的变化组合特点评估早产与足月新生儿脑白质不同区域的发育状态。方法纳入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未见异常的新生儿66例:早产儿33例(男21例,女12例;胎龄30.143~36.286周)、足月儿33例(男22例,女11例;胎龄37.000~41.429周)。行DTI扫描并获取参量:各向异性分数(FA)、平行扩散率(AD)以及垂直扩散率(RD)。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别评价早产儿与足月儿DTI参量与校正胎龄的相关性,并根据Dubois方法对脑白质发育状态进行评估:AD升高、RD降低、FA升高反映轴突排列有序化;AD降低、RD降低、FA不变或升高反映白质预髓鞘化;AD不变、RD降低、FA升高反映白质髓鞘化;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量的组间差异。结果根据Dubois的评估方法发现,内囊后肢、胼胝体在早产儿期已经处于髓鞘化阶段;大脑脚在足月儿期才开始髓鞘化;早产儿与足月儿放射冠上部、下额枕束以及外囊均处于预髓鞘化阶段。足月儿各感兴趣区域内FA高于早产儿(P<0.05),而除了大脑脚以外的其他区域足月儿的AD和RD均低于早产儿(P<0.05)。结论基于DTI多参量的发育变化和Dubois的方法可以量化评估新生儿脑白质发育状态,其符合髓鞘化和预髓鞘化阶段DTI参量变化特点,早产儿较足月儿的脑白质发育落后。  相似文献   

9.
<正> 缩窄性心包炎继发于急性心包炎,但多数病例因其急性阶段起病隐匿,未被患者发觉,故在就医时已形成缩窄,而且可由于缩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为其它疾病如肝硬化、瓣膜病、心肌病等,以致影响早期诊断。近年来M型及两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本病提供较正确、简便而又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患者接受或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全身转化风险。方法 回顾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注册登记的OMG患者的资料,按照是否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比较了发病后2年内两组患者的疾病转化风险。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了免疫抑制治疗时程以及不同免疫治疗方案下的转化风险;使用分层分析,评价了不同亚组因子水平下主要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共收集702例以眼肌症状起病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信息,367例(52.3%)患者被纳入治疗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0.54±15.1)岁,其中159例(43.3%)为女性。335例(47.7%)患者被纳入对照组,平均年龄(49.1±14.6)岁,159例(47.5%)为女性。治疗组中28例(7.7%),对照组中106例(31.6%)患者在观察期内转化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经多变量校正的Cox模型分析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全身转化风险明显降低(HR=0.24;95%CI:0.15~0.37;P<0.001)。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诺西那生钠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6例诺西那生钠治疗的SMA患者。汇总分析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疾病分型、临床表现等临床基线资料。于治疗第0、14、28、63天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5 mL/12 mg,之后每4个月给予1次维持治疗。每次给药后,对患者的脑脊液、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与基线值进行比较评估;定期随访并记录给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 共6例患者确诊为SMA,其中SMA3型4例,SMA4型2例。患者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外显子7的缺失导致了运动神经元改变,多以肢体无力起病,严重者无法站立。患者的实验室检验异常基线结果包括脑脊液乳酸脱氢酶(CSF-LDH)升高、肌酸激酶(CK)升高、肌酐(Cr)降低。经过4次诺西那生钠治疗,患者脑脊液中的白细胞(CSF-WBC)、葡萄糖(CSF-Glu)、蛋白(CSF-Pro)、C...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进行PEID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3例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21~71岁。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一般指标(年龄、体质指数及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水平)、影像学相关参数(椎间盘退变分级、椎板间隙高度及椎板间入路软组织厚度)、术中显性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出血量,并由此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总出血量(394.85±130.50)mL,隐性失血量为(337.09±124.98)mL,占总出血量的85.4%。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1)和椎间盘退变分级(P=0.020)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隐性失血是PEID围手术期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和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非透析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内脂素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血内脂素与肾功能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非透析患者病例104例,健康对照(NC)18例。病例组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DM)、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正常组(DN)、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不全组(CRF)。测量所有受试者生理指标,检测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空腹血清内脂素水平,校正简化的美国肾脏病膳食改善实验(MDRD)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分析各指标的关系。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M组、DN组及CRF组患者空腹血清内脂素水平均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M组、DN组及CRF组,内脂素水平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内脂素与尿素氮、胱抑素、收缩压、血糖呈负相关(r=-0.295,-0.303,-0.280,-0.252,P<0.05),与白蛋白、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243,0.288,P<0.05)。胱抑素是血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内脂素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并且与肾功能有关,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液Ⅳ型胶原 (Ⅳ 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了 5 6例慢性肾小球疾病 (CGD)患者及 1 2例正常对照 (NC)、1 0例肝硬化(NGD)患者的尿液Ⅳ C。结果 ①肾功正常的PGD患者尿液Ⅳ C高于NC ,但无统计学意义[(7.3± 6 .7) μg/Lvs(5 .7± 2 .3) μg/L ,P >0 0 5 ] ;②非肾病 (肝硬化 )患者尿液中未检出Ⅳ C ;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液Ⅳ 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CGD肾功能正常患者 [(4 1 .6± 32 .9) μg/Lvs(5 .7± 2 .3) μg/L ,(1 5 .7± 1 0 .2 ) μg/L ,P <0 0 0 1 ]。 结论 ①尿液Ⅳ C为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较为特异的标志物 ;②尿液Ⅳ C的变化更能反映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发展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清中找出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出其蛋白多肽(m/z)的疾病标志物。方法应用液体蛋白芯片(MB-WCX)结合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16例病理确诊的COPD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血清蛋白组分析。采用ClinProTools软件进行蛋白多肽的组间差异对比,共获得115个蛋白多肽峰图,其中24个蛋白多肽峰图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10个蛋白多肽在COPD患者中表达下调,其余14个蛋白多肽在COPD患者中表达上调。两组数据中最大差异的两个蛋白多肽峰分别是m/z:1 012.92和m/z:4 152.85。结论利用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可以从COPD患者的血清中获得稳定丰富的蛋白多肽图谱,并且能够筛选出潜在的疾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分型和自身体液免疫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速率散色比浊法和免疫组化法对2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脑脊液和髓核组织中IgG、IgM 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脑脊液中IgG、IgM 含量增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诊断价值;②外周血中IgG、IgM 的增高有助于区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破裂型和游离型,可明确经皮髓核摘除术中的禁忌症;③突出的髓核组织中有免疫球蛋白沉积,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这是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和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基于种子点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研究尿毒症不宁腿(uremic restless legs syndrome, uRLS)患者的岛叶功能连接改变,探寻不宁腿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uRLS患者(uRLS组)和2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高分辨3DT1结构成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方法分析两组前后岛叶灰质体积差异,选取有差异的区域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并组间比较,随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寻找与RLS严重程度评分显著相关的功能连接特征,进一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探寻与RLS评分相关的临床血清学检测指标,并与岛叶功能连接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RLS组灰质体积减小的区域位于左侧后岛叶(P<0.05,FWE校正),根据基于VBM结果的ROI分析,以左侧后岛叶作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与双侧初级感觉运动区(primary sensorimotor cortex, S1)、双侧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 SMA)及中扣带后部(posterior mid-cingulate cortex, pMCC)功能连接度减低。患者组RLS严重程度评分与左侧后岛叶功能连接度呈负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双侧S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LS严重程度评分仅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449,P=0.015),uRLS组血红蛋白浓度与左侧后岛叶-左侧S1功能连接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uRLS患者存在后岛叶的形态学改变,岛叶-S1功能连接度减低与患者RLS症状严重程度有关,低水平血红蛋白可能是uRLS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特征异常密切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7月~2013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ET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震颤特点、震颤分级及评分。结果纳入145例患者,发病高峰40~50岁,男女比例相当。上肢震颤最为常见(88.96%),其后依次为头部(39.31%)、下肢(13.10%)、下颌及舌(10.34%),躯干部震颤最少见(2.76%)。震颤类型以单纯姿势性为主(63.44%),其次为混合性(35.17%),极少数为单纯运动性震颤(1.39%)。上肢震颤为首发者易出现波及伴有其他部位的震颤发生,发病年龄晚的患者震颤的进展速度较发病早的患者快。比较家族性与散发性ET患者的临床特点未发现明显不同。结论 ET的起病部位及发病年龄影响疾病的发展,遗传因素在ET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并非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End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31例行Endo-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均行脊柱内镜镜下融合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34.80±34.98)min,术中出血量(100.13±18.49)mL,住院时间(6.65±0.17)d,随访时间6~18(14±2.3)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发生血肿压迫,立即切开清除血肿后痊愈;2例患者发生类脊髓高压症,卧床休息后痊愈。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症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1例患者围术期VAS评分、ODI指数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ndo-LIF术短期临床效果好,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腰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家庭聚集性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表现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7日至2月1日收治确诊的3组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男4例,女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组家庭CT征象均符合早期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伴或不伴肺小血管增粗。第一组,首诊2人核酸阳性,妻子无症状,但首诊CT阳性;丈夫有症状,首诊CT阴性,2天后复查CT阳性。第二组,夫妻同时发病,CT和核酸均为阳性。第三组,3人同时起病,CT表现均为阳性,但儿子第3次核酸检测才确诊,其余2人首诊核酸检测阳性。结论新冠肺炎早期阶段的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表现存在时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潜在因素,正确认识这种差异,有利于早期阻断人群聚集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