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paper questions why so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primary control centre of a merchant ship, namely the bridge, when so many accidents at sea are caused by 'human error'. The paper then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a policy which will draw the various threads of the problem together in a form suitable for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and even legislation. The identified areas are those of training, bridge design, psychology and marine traffic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2.
孙杰  顾缬琴  王浩  李红  刘玉龙 《水运工程》2014,(12):215-221
随着港区内桥梁建设日益发展和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桥梁混凝土开裂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在桥梁工程设计中往往提出混凝土连续浇筑等特殊要求,导致桥梁工程中很多采用高墩、大跨结构,从而使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问题成为桥梁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主要结合实际工程中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实践,利用有限元分析混凝土桥梁开裂机理,并研究混凝土桥梁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特点,为桥梁工程混凝土开裂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影响通航条件的主要因素,即建桥对通航条件的影响入手,从桥梁选址、桥跨及墩位布设以及通航净空尺度等角度,全面分析了预防船撞桥事故发生的相关措施和技术要求,提出了从桥梁设计角度如何实现桥梁主动防船撞的方法,其成果可为桥梁设计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金沙江流域关河大桥的桥型方案比选为例,介绍了桥位设计流量、主跨最小长度、最高洪水位及最低桥面标高的计算与确定方法;依据项目的功能和特点确定了比选原则及可供比选的桥型,同时结合桥位水文、地质条件,对连续刚构桥、箱型拱桥等大跨径桥梁在工程造价、施工难易程度等经济技术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优选出最佳桥型方案。  相似文献   

5.
脚手架技术是伴随着建筑施工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的,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方式的迅速改变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梁体较重的桥梁高大模板支承系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由于脚手架自身的诸多缺陷,造成施工过程中经常产生安全事故,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型支架体系是当务之急。文中介绍了最新研究开发的新型桥梁三角塔式支架的结构体系、结构特点、结构计算、安装使用方法等,并与传统支架做了技术经济比较。该支架已在国内多个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的徐变是引起连续刚构桥长期下挠的重要原因。文中以一座连续刚构桥为例,分析了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徐变对连续刚构桥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对混凝土加载龄期,以及成桥交通开放时间等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徐变对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是一个长期、逐渐累加的过程;如果混凝土加载龄期太小,将会导致桥梁结构长期变形显著增大;推迟成桥交通开放时间可明显减小桥梁结构的长期变形。  相似文献   

7.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桥主塔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杭卅I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桥(主跨318 m单塔斜拉桥)主塔的施工,对大跨度独塔斜拉桥主塔施工中的液压爬模、下横梁和钢锚箱的施工工艺作了较详细地阐述,并对主塔施工设备的选取、外加电流阴极防护技术、环向预应力等作了叙述,对在海上进行斜拉桥主塔的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某顶推施工独塔斜拉桥钢箱梁为背景,在斜拉桥各种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适合于钢箱梁斜拉桥的索力优化方法。采用最小弯曲能量法初定成桥状态,力平衡法确定主梁的弯矩可行域,作为进一步约束优化的约束条件,从而得到斜拉桥各部件受力合理的成桥状态。  相似文献   

9.
概述桥梁维修加固的内容,并从结构性加固、非结构性加固、U型高桥台加固、桥墩加固4个方面介绍了桥梁维修加固的方法,以保证桥梁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0.
东海大桥跨越颗珠山岛,山体爆破技术方案必须保证大桥安全。文章介绍了颗珠山山体爆破的预裂爆破参数、爆破控制参数、减小振动与防止飞石的技术措施、安全分析与监测方案等,成功实施了山体控制爆破。  相似文献   

11.
轻型悬索桥在我国的河谷山涧地区以及城市人行桥中应用较广泛,但对其结构设计特点尚未有较系统的总结。文中在大量收集国内已建轻型悬索桥资料的基础上,从桥跨、加劲梁以及主索等方面分析总结其设计特点,包括轻型悬索桥的适用跨径、桥跨布置特点,加劲梁的截面形式、高跨比,主索材料、垂跨比和锚固形式等。  相似文献   

12.
桥梁通航孔船舶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海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两岸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大桥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船舶通航环境,通航孔宽度影响船舶自由航行。因此,有必要对桥区水域船舶通行能力进行研究。基于航海操纵模拟器,模拟船舶紧急制动距离,运用排队论的相关理论,分析大桥通航孔船舶通行能力,为建立桥区通航管理规则,合理规划过桥等待锚地提供参考,以利于保障桥区水域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3.
谢岗 《水运工程》2011,(5):99-102
阐述国际邮轮接驳旅客的特点及对码头工艺布局的要求,分析邮轮码头旅客登离邮轮的工艺方式。邮轮旅客登船桥是邮轮与旅客联检大楼实现无缝连接的关键设备,在邮轮码头采用现代化的旅客登船桥,旅客上下船服务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有效保障旅客舒适、安全、高效和便捷上下船,满足综合物流化及"一关三检"的要求。通过介绍国内已经投产的两种典型邮轮旅客登船桥的技术特点和邮轮码头平面工艺布局,为未来需要规划建设的邮轮码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明忠 《水运工程》2020,(1):107-112
跨海大桥桥区航道是典型的船舶航行受限水域,船桥碰撞安全风险大,桥区航道智能助航技术有助于提高桥区航道安全保障水平。分析了桥区航道通航风险因素以及水文气象分布规律,按通航规则将水域划分为预警、警戒、航道等不同区块,构建了桥区航行的船舶动态领域风险辨识模型。研发了自主检测船舶动态并向其播发防撞预警信息的装置,以及自动管理和运行软硬件设施的桥区航道船舶避碰智能助航系统。该系统已应用在福建省平潭海峡大桥桥区航道,有效改善了桥区水域的航道通航安全形势。  相似文献   

15.
船-桥碰撞力学问题研究现状及非线性有限元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纳研究了船舶与桥梁碰撞力学的几种典型计算方法,并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文中借助DYTRAN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以一艘4万吨级的油船与长江上某一斜拉索桥发生正向碰撞为例,演示了有限元法仿真计算船-桥碰撞问题的一般过程。反映了船-桥碰撞过程中船艏、桥梁承合、桥面和拉索的力与变形的时间历程,得到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桥钢锚箱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航道桥为A形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索塔锚固区采用混凝土结合钢锚箱结构,此结构形式在我国尚属新工艺。文章主要介绍了南航道桥钢锚箱安装施工工艺、施工难点及解决措施。结果表明,其轴线偏位、高程、垂直度等全部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拱肋压注混凝土施工在拱桥施工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介绍拱肋混凝土的压注工艺和方法,包括选材、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混凝土的拌制、运输等。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桥墩周围局部冲刷深度是跨海大桥基础设计的重要参数。采用系列模型试验方法,对具体工程大型桥墩在水流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局部冲刷分别进行研究,提出了冲刷坑形态和最大冲刷深度,供工程设计参考。同时,通过单向水流和波浪 水流两种情况冲深结果比较,指出在预测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大型桥墩局部冲深时,不应将两种动力条件进行简单的迭加,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程启贤  真虹 《中国水运》2007,7(2):78-80
洋山港二期正式投入运营,东海二桥也正在规划当中,关于东海二桥的建铁路桥、公路桥还是公路铁路两用桥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本文在分析影响东海二桥建设方案选取的通过能力、投资额、营运安全和环保等四个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并求解,得出东海二桥最佳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outlines a rational design procedure for bridge piers and pylons against ship collision impacts. Firstly, a set of risk acceptance criteria are proposed. This is followed by a mathematically based procedure for calcul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critical ship meeting situations near the bridg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ship collision accidents caused by human errors as well as technical errors. This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leads to identification of the largest striking ship, “design vessels”, a given bridge pier must withstand without structural failure in order for the bridge connection to fulfil the risk acceptance criteria.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an analysis of the needed impact capacity for the bridge pylons and piers exposed to ship bow impact loads from these “design vessels”.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ship types and different tonnage merchant vessels, load – displacement relations for ship bow collisions against rigid walls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se comprehensive numerical results, a new empirical relation is derived which is suited for design against bow collisions. This expression for maximum bow collision forces is compared with a previously published expression for ice-strengthened ships and with existing standards for assessment of bow crushing forces. It is shown that there is need for an update of these existing standards. For design of piers and pylons against local impact pressure loads, a pressure - area relation for bulbous bow impacts is deri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