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世纪以后的濑户美浓窑是对福建陶瓷的模仿,是福建陶瓷的日本化生产.濑户美浓窑的模仿生产,时间上正值东亚社会的国际局势发生动乱的时期,技术工艺上受福建陶工的直接指导,濑户美浓窑所模仿生产的产品,均为日本饮食文化和茶文化中所需要的器皿.为福建陶瓷工来到濑沪美浓提供方便的是福建和濑户美浓的禅僧以及福建和堺市的海商,而12世纪末期构建起来的福建与堺市的贸易体系基础--东海太平洋禅宗网络的存在使陶工的移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15-17世纪东亚海域贸易圈的形成促进了日本最大的贸易都市堺市的繁荣,使堺市一跃而成为积聚了大量财富的日本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城市.其巨大的财富不仅促进了堺市佛教寺院的发展,并且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海洋贸易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明一代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中外史家对明朝海外贸易的历史格外重视,所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几乎囊括或涉及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明初的郑和下西洋到明中期朝贡贸易的转型与逐渐衰微,从葡、西、荷、英等欧洲早期殖民贸易商人的东来到澳门开埠,从明隆庆年间的福建月港开港到中国私人海商集团的崛起,无所不及.诚然,在过去的这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大陆史学界在此领域贡献良多,弥补了诸多学术研究方面的空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海外学术界同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值得国内同仁重视和借鉴.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郑永常教授的近著<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即为其中的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是中日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阶段,地处东中国海西岸的福建与日本进行频繁的海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福建与日本的海外贸易状况、规模、特点、原因及影响作一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为抵御海上的侵扰,明朝采取禁止私人贸易、墟屿迁民等政策,展开一系列的海防建设,同时通过籍民为兵的方法充实海防兵力,为此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海防体系。从泉州区域海防的确立及其逐渐废弛缘由探讨中兼论了海外贸易政策与海防之间的关系:初期,实施禁止私人贸易的海外贸易政策配合了整体海防战略,海防与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相辅相成,确保了沿海地区的安全;但随着卫所制度的日渐崩溃、吏治的腐败等弊端渐次凸显,禁止私人贸易的海外贸易政策长期无法有效地执行,中央逐渐失去对沿海地方的控制能力,此时禁止私人贸易的政策加剧了海防的危机。"隆庆开海"是明政权在权衡海防与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利弊中进行的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6.
从宋朝初期到清代中期,闽南的海外贸易商人一直是东亚水域最主要的华商族群.事实上,一直到今天,闽南人在东亚海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仍然是华人之中最主要的华商族群.闽南海商在经贸事业方面的长期兴盛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课题.这篇文章试图利用闽南地区长期持续的海贸习俗来说明闽南海商的独特表现.闽南地区大概在公元900-1200年形成一个海贸习俗,促使该地区的许多人不约而同地竞相投入海外贸易事业.这个习俗的存在给闽南海商的事业经营创造出比较利益,让他们享有竞争优势,因此发展出其他华人族群难以抗衡的经贸事业.  相似文献   

7.
在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随着广东贸易的频繁、市场的扩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冒险精神、坚韧意志、灵活头脑、求变求新,善于捕捉商机的海商群体.广东海商群体在海洋商业活动的探索和创造中,留下了大量海商文化的物质遗存和精神成果.广东海商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开放意识,兼容并包的多元意识,勇立潮头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广东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广东海商展开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朝,不仅中国纸张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输往琉球,而且琉球纸张也以多种方式输入中国,纸张是中琉两国贸易交流中少有的相互输出的货物之一.本文拟通过对中琉两国纸张输出的方式、种类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福建在中琉两国纸张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16世纪的中日关系,由于倭寇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人们通常把在漳泉沿海一带贸易的日本商人与倭寇混为一谈,其实他们与倭寇是有差别的.他们不烧杀,不掠夺,只是在漳泉沿海小岛或港口从事走私贸易.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虽然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但对日本贸易仍属严禁.而此时的贸易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象月港开禁前那样,有大量的日本商人来到漳泉沿海从事走私贸易,而是由漳泉商人主动将中国货物载运到日本贸易.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上半叶,占据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与当时垄断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贸易的郑氏海商集团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既互相利用,又互相竞争,构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商业关系.然而,在郑氏集团强有力的竞争下,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被迫于1662年撤出台湾,失去了在远东贸易的一个宝贵的转运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