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选取轨道交通车站内的通道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视频采集和后期人工处理得到行人流的速度、密度和流量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实测数据进行筛选和信息挖掘,并系统的建立单向、双向水平通道设施的速度-密度和流量-密度交通流模型,对比分析两种通道在不同状态下交通流模型特征的异同及原因。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车站通道设施设计、安全疏散以及提升车站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同时完善了行人交通流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将轨道交通车站看作人、设施、环境、管理4类元素相互交融的复杂系统,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各元素之间复杂的关系;在考虑闸机通行力、楼梯通道最大容纳人数、通道阻塞以及列车满载率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演变模型及演变算法;对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一典型换乘车站为例,将该算法结合轨道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应用于以优化车站设施服务水平为目的的轨道交通乘客引导决策支持;通过实例与仿真软件legion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客流演变算法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市域铁路车站功能需求、运营管理及客流组织特点,通过数据横向对比分析、仿真模拟及论证,确定市域铁路车站客运通行设施设计参数取值范围及建议标准。市域铁路车站客运通行设施服务水平等级建议为D—E级。设计参数取值应尽量满足适宜通过能力的要求,且不应高于最大通过能力的标准。建议取值小于我国地铁规范要求,高于我国城际铁路规范要求,符合《市域铁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利于指导市域铁路车站建筑设计,保证市域铁路车站客运设施配备合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中车站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公式,自动扶梯作为参与紧急疏散的重要运输设备直接影响到车站疏散通过能力和疏散时间,进而影响到车站的运营安全以及建设规模。通过对比国内外自动扶梯相关规范中输送能力的计算以及分析国内轨道交通车站在火灾情况下自动扶梯的运行模式,提出《地铁设计规范》疏散计算公式中自动扶梯的通过能力和参与疏散的自动扶梯数量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同时也结合自动扶梯的特点提出了附加制动器延时动作、火灾情况下停梯模式、自动扶梯疏散能力及计算方式、参与疏散自动扶梯数量、疏散时间计算因素等建议,为轨道交通车站疏散计算方式以及运营组织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车站各设施设备的负荷,可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压力状态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换乘通道部位的客流压力进行评估,利用行人路阻函数来表征车站换乘通道的通行能力及客流压力情况。选取上海轨道交通线网中的江苏路站及四平路站为案例,形成这两个换乘站换乘通道走行时间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站台宽度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规模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日本和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计算公式的对比分析,总结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日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设计计算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对地理位置、功能性质不同的车站,站台宽度计算也应不同;站...  相似文献   

7.
基于机场客流特征,提出与机场衔接的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宏观上需与机场综合交通有效融合。以使机场整体交通系统运行通畅;微观上需提供良好的换乘空间和换乘设施,满足乘客方便、直接和优先使用的需求,避免拥堵。以西安机场城际铁路机场西站设计为例,研究轨道交通车站与机场公交系统有效衔接的车站站位,以及车站站台、楼扶梯、人行通道、闸机等设施设计;利用Legion软件对机场西站进行了行人仿真分析,验证了车站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铁进出站设施通行瓶颈问题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高峰时期地铁车站人流密集、流量大而影响乘客顺畅有序进出车站的问题,在对地铁车站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乘客进出站通行能力的瓶颈因素;结合调研数据和录像资料,定量研究这些瓶颈设施的实际通过能力,并确定影响乘客通行的瓶颈因素为:安检处、上行楼梯口和自动扶梯;提出安检处的通过能力为2 600人/h,将<地铁设计规范>中自动扶梯通过能力修正为6 100 人/h;进一步提出北京站进出站设施的利用系数,为客流组织和新站设计提供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9.
德国斯图加特市轨道交通车站公交衔接的布置案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衔接效果同其周围的公交线网与换乘通道的布设方法有密切关系.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类列举了斯图加特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线网与换乘通道布置的典型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剖析.提炼出4条可借鉴的经验:① 当轨道交通车站的公交线路较多时,按单向循环线设置这些公交线路的走向比较有效,可以减少公交车之间的交织行为,提高车站附近道路的通行效率.② 在轨道交通车站布设公交单向循环线的方法很多,除了利用公交车、出租车及自行车站外,还可利用街坊、轨道交通车站周围的小型公共设施、绿地道路、道路及交叉口加宽、立交桥下空间等实现公交单循环线. ③公交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距离应尽量缩短.④公交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换乘通道尽量避免与车流和其他人流交叉.  相似文献   

10.
既有市郊轨道交通车站的交通衔接目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其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提出了市郊轨道交通车站衔接交通设施布局设计的影响因素--车站位置、客流规模、其它环境条件等.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日本东京、德国斯图加特市郊轨道交通车站换乘设计典型实例,找出其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地面上的人行步道连接起来,如将车站连通过街天桥,做好车站设计和交通接驳的无障碍化等.最后提出了市郊轨道交通车站衔接交通设施布局设计的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精细化客运组织需求,对车站进出站客流特性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结合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 fare collection,AFC)采集的进出站客流数据,从车站进出站客流总量及时序特性方面入手,提出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双层规划聚类方法对全线所有车站进行聚类并划分车站类型。首先以车站进出站客运总量为特征指标进行上层聚类,得出不同客运规模的车站大类;然后考虑车站进出站客流的时变特征,根据不同时段内的客流变化特点构建特征向量进行下层聚类,识别车站客流的时序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本算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不同类别车站在客运规模和时变特性上差异明显。双层K-means聚类分析算法通过把握客运规模和客流时变特征,对车站进行精细划分,为车站的客运组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辆基地改扩建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的重难点。针对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改造后3、4号线的运营方案,结合现有车辆停放和检修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实际情况,重点对既有车辆设施布局和规模的适应性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计算提出具有适应不同运营方案的扩建规模。从现状扩建条件、工程实施易难程度、资源共享、对运营影响等方面,论证扩建方案的可行性。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车辆基地功能,为线路运能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为项目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含义,以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较为成熟的东京、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上海、北京等城市为案例,总结其轨道交通发展指标.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采用交通出行需求分析法对天津市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模进行匡算;同时参照国内外同类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技术指标,从轨道交通线网面积密度和轨道交通线网人口密度两个方面,对服务水平进行类比分析,提出天津市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规模.通过对比分析匡算结果,最终得出天津市中心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线网合理规模为474~526 km,2040年线网合理规模为775 ~ 850 km.  相似文献   

14.
交通衔接设施对于提高轨道交通客流集散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客流及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特征,进行数理模拟分析和推导,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设施用地配置模型。以广州市为例,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广州地铁的实际调研数据标定模型参数,确定各类交通衔接设施的用地配置指标,指导交通衔接设施规划和建设。通过对广州地铁已运营的214个车站的交通衔接设施规划实施评估及服务满意度调查发现:交通衔接设施用地已纳入法定控规进行严格管控并监督实施,近5年交通衔接设施的规划实施率从原来的21%提高到53%,乘客对交通衔接设施的服务满意度从原来的37%提升至76%,为广州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接驳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论述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形式、规模及内部设施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提高车站客流集散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从乘客交通流的微观仿真理论出发,对比传统静态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及能力评价的动态仿真方法;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证明动态仿真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及设施能力评价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城轨交通轨道设备标准化设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目的:城轨交通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日益繁忙的问题,已达成各界人士的共视。由于城轨交通各条线路轨道系统设计标准不一致,轨道设备类型不统一,给设计、施工、维修带来了诸多不便,迫切需要解决城轨交通轨道设备的标准化问题。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我国城轨交通既有线路,铺设的钢轨扣件、道岔的现状,分析标准不统一的结症及危害性,研究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研究结果:城轨交通轨道设备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根据目前形势应分三步进行,即简约化、标准化、系列化。针对运营需要城轨交通铺设特殊道岔的趋势,也应尽早提出标准化工作的预案。研究结论:标准化工作首先使轨道设备的种类控制在目前状态,不要再另行研制新产品。再经过调查研究将性价比合理的几种产品,优化设计成为标准图或通用图。在满足不同工况需求的情况下还要有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在上层领导的重视和干预下,明确归口单位及标准图纸的审批权,并完善设计审批程序,标准化工作将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的现状,以及轨道交通信号安全的相关标准。综述了国内外轨道交通安全评估领域的评估理论与方法。给出了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的模式、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城区人口规模在 100 万~300 万之间的 II 型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审批及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 题,深入剖析 II 型大城市轨道交通现实发展中面临的客流需求与社会经济、被动追赶与提前谋划、系统制式与敷 设方式 3 大困惑,从客观认识交通需求、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线网层次和规模、选择适宜的敷设方式和 系统制式、多元化的运营组织模式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为部分自身财务能力允许,并且城市用地形态特殊、人 口集聚程度较高、交通拥堵严重的 II 型大城市的轨道交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现状,并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尝试与实践,阐述轨道交通交付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提出了轨道交通设施设备BIM模型数据库的初步架构。以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管理需求为导向,调研分析轨道交通交付的设施设备对象及其信息,在21类轨道交通设施设备中确定了15类交付对象,并将交付对象的属性信息分为两大模块,即基本模块和外部链接模块,规范BIM模型建制单位提交的BIM模型成果内容。最后,探讨轨道交通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形式,对BIM模型交付的数据格式、模型拆分与组合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节约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空间的节约、公共市政的节约、大气环境的节约、能源的节约等方面。节约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需要进行系统的筹划,依托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轨道交通的合理规划是构建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前提;搞好城市土地配套规划是形成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础;进行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规划是发挥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条件;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系统的研究是确保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挥作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