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摩托车技术》2013,(11):25-25
10月18日,在摩托车分标委和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组织下,《摩托车碰撞乘员防护试验方法》标准编制组在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开展丁标准验证试验及标准适应性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示单日月 《摩托车》2013,(12):134-134
建设摩托于今年7月应邀参加了“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摩托车碰撞试验。通过对摩托车碰撞时乘员防护及车辆状态的试验研究,建设摩托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摩托车综合技术水平,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10—13日,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西安组织举办了《摩托车碰撞乘员防护》标准工作组第2次会议及中日摩托车碰撞技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4.
假人,又称为人体物理模型,是碰撞试验最基本的用具,在碰撞试验中替代真人,以便于技术人员分析在碰撞瞬间的各项技术数据.随着<摩托车正面碰撞乘员防护试验方法>标准的逐步推进,摩托车碰撞假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就假人的发展历史、分类、作用,摩托车试验碰撞假人,假人未来的发展等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技术》2009,(4):26-26
2月24—25日,《摩托车乘员碰撞防护装置评估试验和分析方法》标准起草工作组在上海召开首次会议,摩托车分标委秘书处、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等单位1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三、汽车被动安全性 我国汽车(不包括摩托年)被动安全标准包括座椅、安全带、凸出物10项(已制定8项);车身、碰撞防护12项(已制定8项);防火4项(已制定3项)。目前正在制订的有《商用车驾驶室后围板前面外部凸出物》、《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侧面碰撞乘员保护》等3项。正在修订的有《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15083-1994》、《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14167-1993》、《汽车门锁及门  相似文献   

7.
按照CMVDR 294中试验规定,制定模拟工况,建立某跑车整车碰撞仿真的滑车模型。应用碰撞模拟软件ESI/PAM-CRASH进行仿真计算,获得满足法规要求的跑车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将优化后的乘员约束系统和整车进行组合,进行“整车 乘员 乘员约束系统”碰撞过程仿真,证明用滑车模型进行假人伤害值分析、乘员约束系统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姜剑 《汽车技术》2024,(1):44-49
为提高侧面柱碰撞工况下乘员的安全性,针对乘员在车速32 km/h侧面柱碰撞工况下的损伤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了侧面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为改善侧面柱碰撞工况下安全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依据2021年版《C-NCAP管理规则》中侧面柱碰撞试验方法,搭建了车辆侧面柱碰撞规定结构运动(PSM)子结构模型,最后将试验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理的气囊形状、点火时刻及排气孔直径可有效提高乘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汽车车身结构碰撞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朱西产  刘玉光 《汽车技术》1999,(4):20-22,26
为了在碰撞事故中有效地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汽车首先必须具备安全车身,以确保事故中乘员的生存空间及缓和冲击,其后应配置合理的乘员约束条件,以避免或减缓乘员与车内结构二次碰撞造成的灾害。详细介绍了车身构件碰撞性能的试验方法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摩托车是我国主要的机动交通工具之一。1998年我国摩托车保有量就达到了2千万辆,年生产量突破了1千万辆,我国已成为摩托车大国。由于摩托车的车辆特性,在交通事故中乘员的死亡率较高,1998年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驾驶摩托车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11986人,占15.35%,严重受伤人数42696人,占19.16%。提高摩托车安全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引起国际上的重视,欧洲、美国,尤其是日本,在摩托车碰撞安全性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为了使我国的摩托车业能健康发展,必须开展摩托车碰撞安全性研究工作,开发摩托车碰撞安全性防护装置,切实改善摩托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ISO13232-2005摩托车碰撞系列标准的发布,为评估摩托车产品影响人身和车辆安全考核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标准不仅提高了摩托车产品对骑乘人员防护水平的认知,也促进了摩托车产品安全技术的不断提升。本文仅从摩托车碰撞实体模型建立方面,参考ISO13232-2005标准中碰撞试验模型及国际上部分关于摩托车公开碰撞的资料,结合实际检验工作需要,设定了可行性二轮摩托车碰撞模型。  相似文献   

12.
对于汽车制动后发生的碰撞工况,乘员前倾将会增加人体损伤风险。本文进行了汽车预碰撞制动下乘员离位影响及参数优化分析研究。通过实车制动试验得到车辆在不同制动工况下的乘员颈部前向位移量分布区间;建立了MADYMO主动人体仿真模型,采用变量分析法研究不同制动波形下乘员离位特征;运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滑台碰撞试验,得到乘员离位因子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建立乘员响应面模型,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方法,研究了主动式安全带参数与乘员离位位移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优化设计,得到了最优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介绍了五种安全车身的结构特点及车身碰撞安全防护机理。这些安全车身结构都能够有效的将撞击力分散,从而保证乘员舱不变形,最大限度的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同时还介绍了碰撞安全性能试验的相关信息从而验证车身结构是否符合对应的安全指标。  相似文献   

14.
实车碰撞试验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实车碰撞试验法规主要有美国的FMVSS和欧洲的ECE两大体系,下面碰撞试验法规为FMVSS208、E-CER94,侧面碰撞试验法规为FMVSS214、ECER95,在我国,汽车被动安全性一直是汽车产品较薄弱的环节之一。199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项汽车技术法规,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CMVDR294的颁布表明,我国政府已对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有了更全面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美、欧NCAP碰撞试验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3,(32):26-29
2003年第8期《Autocar轿车情报》刊登了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所属起亚汽车公司的SedonaMPV车在欧洲NCAP碰撞试验乘员保护中仅得二星,而在美国NCAP碰撞试验乘员保护中得五星,因此责怪欧洲NCAP规则的改变。 为什么在美国NCAP碰撞试验结果和欧洲NCAP碰撞试验结果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美、欧NCAP碰撞试验要求和星级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将就此介绍  相似文献   

16.
按照CMVDR294中试验规定,制定模拟工况,建立某跑车整车碰撞仿真的滑车模型。应用碰撞模拟软件ESI/PAM-CRASH进行仿真计算,获得满足法规要求的跑车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将优化后的乘员约束系统和整车进行组合,进行“整车 乘员 乘员约束系统”碰撞过程仿真,证明用滑车模型进行假人伤害值分析、乘员约束系统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Euro NCAP关于膝部碰撞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依据该试验方法采用现有的台车试验系统对配有膝部气囊的某车型进行了典型膝部碰撞试验研究。在膝部碰撞伤害区域内选取驾驶员左膝侧、乘员左膝侧、乘员右膝侧和转向柱下护板4个位置作为碰撞试验点,通过分析大腿力和膝部滑移量碰撞试验结果可知,4个碰撞位置设计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和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要。而在所有汽车事故当中,与碰撞有关的事故占90%以上。汽车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减少碰撞时对人员的伤害?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定日趋严格的碰撞试验方法和标准。相信大多数的读者都没有见过车辆的碰撞试验,对国内目前乘用车所做的碰撞试验种类以及试验方法也缺乏了解。为了能让大家全面、细致、直观地了解关于乘用车碰撞试验方面的知识,笔者深入碰撞试验的第一线,在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碰撞实验室同事的帮助下,将目前国内所做的所有乘用车碰撞试验总结整理出来,与大家共赏。“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是目前国内在汽车碰撞方面惟一强制实施的标准,所有车辆都必须通过此项试验。自2006年7月1日开始又有两项碰撞标准将实施,分别是:“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另外,还有一项推荐性标准是“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3、5年后很可能也会被纳入国标当中。除此之外,还有四项碰撞试验偶尔也会做,不过都是厂方的行为,主要是作为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匹配试验和车辆研发阶段的性能试验。对于以上八项碰撞试验,本文都将从国内外情况、试验方法和考核指标三方面进行详细地介绍。  相似文献   

19.
汽车正面碰撞试验中后排乘员伤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正面碰撞中后排乘员假人伤害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通过分析10个车型正面碰撞试验结果,得出了正面碰撞中后排乘员头部、胸部和大腿等部位的伤害特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于2004年起制定《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于2006年7月1日在国内正式实施。文章详细介绍了该标准内容,并分析比较了中、美、欧、日4方在汽车侧面碰撞法规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