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同隧道工程一样,防水工程是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介绍防水设计原则、防水等级选择,并以上海市松江区某综合管廊工程为例进行研究,总结软土地区综合管廊防水工程的实施要点,如主体结构自防水、主体结构外(底板、侧墙和顶板)防水和细部结构(变形缝、施工缝和预埋管)防水,为今后国内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盾构法作为城市综合管廊暗挖施工的重要方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所面临的施工现场条件也越来越复杂。通过新城路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重点、难点与应对措施,论证土压平衡式盾构机在珠三角深厚软土层及各种现场工况下的适用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大部分综合管廊处于富水软土地区,运营中面临着较大的病害风险。以徐圩新区综合管廊(一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为例,研究了富水软土地区综合管廊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关键技术问题。明确了监测应以不均匀沉降、接缝张开、断面扭转作为重点监测项目;确立了重点关注穿河节点、穿路节点、断面变化处和管廊节点处为重点监测断面;建立了FBG光纤传感系统架构,并提出了以三级预警为基础的结构监测报警预警值及其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4.
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综合管廊建设路段、入廊管线,从而确定合理的综合管廊断面是综合管廊建设的重点及难点。介绍了武汉市汉口滨江商务区综合管廊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对综合管廊的规划路由进行优化调整、选择入廊管线以及断面设计。同时,根据自身综合管廊规划设计工程经验,对综合管廊因地制宜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为综合管廊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综合管廊的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健  王恒栋  祁峰 《隧道建设》2019,39(9):1480-1485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设计理论,提高综合管廊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基于大量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实践,提出将“区间”概念应用于综合管廊工程的总体设计。通过对综合管廊功能需求和入廊管线技术要求的分析,给出综合管廊各类“功能区间”的定义、特征; 通过进一步分析综合管廊各类功能区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提出通过功能区间构建具备复合功能属性、可复制的“单元区间”,再通过单元区间的复制串联实现综合管廊总体设计的系统布置方法。最后,提出以“单元区间”为核心理念的综合管廊“区间设计”的定义和一般方法,以期为综合管廊工程系统布置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8月21日,全球首条特高压过江隧道——淮南—南京—上海1 000 k V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以下简称苏通GIL综合管廊)正式贯通。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该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的高难度挑战之一和关键性控制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将提高华东地区接纳区外来电能力,减少长三角地区燃煤发电,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7.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是促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关于综合管廊深基坑设计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以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为工程背景,综合分析综合管廊深基坑特点,针对基坑周边不同环境的特点,结合基坑特性,在不降地下水的情况下,提出了不同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并得到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实际应用,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袁勇  朱力  禹海涛  马华兵  李婷婷 《隧道建设》2022,42(11):1821-1831
针对目前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方兴未艾、抗震防灾需求日益凸显的现状,总结评述目前综合管廊抗震分析的研究进展。首先,归纳总结综合管廊结构的震害特点和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综合管廊抗震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突破进行综述;然后,重点从影响综合管廊地震响应机制的关键要素出发,即从输入地震动特征、工程场地特性、管廊结构形式与构造特点3个方面对综合管廊抗震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综述;最后,对综合管廊减隔震研究现状进行讨论。研究表明: 1)输入地震动特征会对综合管廊地震响应产生显著影响,对于浅埋结构还应关注地表Rayleigh波的作用; 2)工程场地特性研究聚焦在饱和液化地层、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场地条件对综合管廊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机制方面; 3)新型管廊结构形式和节点构造层出不穷,但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关注管廊结构自身的地震响应特征。建议后续研究重视综合管廊功能性对抗震安全性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结构-功能”一体化抗震性能设计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姜炯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11):248-250,258
以某综合管廊穿越地下交通隧道为例,分析讨论了两者的竖向关系及协同设计。综合管廊采用“管廊变舱+结构共建”的形式上跨交通隧道,通过调整管廊的舱室数量、净高、净宽,将管廊内敷设管线的重新排布,尽可能减少了管廊穿越对交通隧道竖向设计的影响,起到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减少工程投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某深厚软土地区填土路基段的地下综合管廊为背景,运用midas GTS 有限元软件,采用修正剑桥模型作为本构模型,考虑渗流-应力耦合效应,分别模拟了综合管廊标准段和附属构筑物处路基的差异沉降情况。结果表明:在预压完成后,道路路基仍有一定的工后沉降,而在综合管廊处沉降要小于其他位置,从而造成差异沉降;在标准段结构差异沉降较小且在道路上方未发生沉降突变,而在附属构筑物边缘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突变;针对不同的差异沉降情况提出了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该文结合公路兼城市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时遇到高填土+厚软土+市政管线工程问题,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发展各类产业园的首选地区,但其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土质松软,为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通过项目实践,介绍了井点降水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运用,并提供了理论公式与有限元计算的分析,表明了井点降水技术适用于有一定透水性的土体,该工法在路基施工、地下管线施工时起到了提升土体工程特性,保证管线顺利开挖施工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珠江三角洲平原软土与山间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指出山区软土相对平原软土具有厚度较小、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特点。山区地形和软土特点是排水固结联合反压护道应用于山区高填软基的有利条件,结合工程实践,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方法加固处理山区高填软土路基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结果与建议,可供类似工程项目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地区软土工程地质性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 2 0多项工程的勘察资料进行了分析 ,并与海相及三角洲相沉积的软土进行了对比 ,建立了该地区软土物理理学指标间相关的回归方程式 ,对洞庭湖区软土地基的处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量软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广州南沙区软土的分布特征,按软土发育厚度将南沙区软土划分为4个区:薄层、较厚层、厚层、巨厚层软土分布区。将南沙区软土与同处于珠江三角洲的珠海地区软土工程特性的主要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软土的工程特性,对4个分区的工程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了工程施工建议。针对市政道路、房屋建筑、港口码头不同工程类别要求,提出了适宜的软基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江磊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89-192,I0019-I0020
随着地下空间不断开发,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地下通道、地下管线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新建盾构隧道对原地应力场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既有隧道的变形,对既有隧道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结合上海市北横通道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实例,采用Midas_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分析软土地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施工,对已运营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内陆河湖相软弱地基处理中广泛采用滨海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没有重视内陆河湖相软弱地基工程性质与滨海软土地基工程性质的差异(分布厚度、分布规律、物理力学特性等不同),处理方案缺乏针对性,投入大而收效差的现状,在分析了内陆河湖相软弱地基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将内陆河湖相软弱地基划分为薄硬壳层地基、厚硬壳层地基、夹层型地基三种典型地质结构形式,并针对不同的地质结构提出了适宜内陆河湖相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埋设于土基中的管道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对其可靠性与经济耐久性的要求较高。回填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使管道发生开裂,甚至产生渗漏等工程事故。通过建立较为合理的计算模型,分析不均匀沉降引起管道上最大挠度、转角、弯矩的值,并确定应力集中的区域,为分析解决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管道的工程事故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于软土地区的路基工程,若路基处理不当,在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容易导致服役期路面开裂、不均匀沉降等问题。水泥土搅拌桩法是软土地区最常用的路基加固方法之一。研究循环荷载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对于指导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长期沉降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土和水泥土单一介质,对于水泥土桩复合体的研究较少。通过开展水泥土桩复合单元体大型动三轴试验,分析围压、静偏应力和置换率等因素对水泥土桩复合体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下水泥土桩复合体累积塑性显著小于软土,且应变随围压、动应力比及静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置换率的增大而减小;静偏应力的增加会导致复合单元体临界动应力比的减小。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水泥土桩复合体长期沉降计算方法。结合现代有轨电车算例,分析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路基以及经水泥土桩法处理后的路基长期沉降结果。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水泥土桩法可有效减小软土路基长期沉降。  相似文献   

20.
唐亮  吴敏之 《路基工程》2010,(5):106-108
利用室内三轴流变试验,研究北京地区粉质粘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类软弱土具有较明显的变形时效性。通过分析蠕变曲线的规律,选择广义开尔文五单元理论模型和时间硬化经验蠕变公式来描述该类软弱土的流变特性,并达到了良好精度,建立了适合北京地区典型软弱土的流变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