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依托某特大桥桥头路基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典型工程案例,研究了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施工准备阶段、配合比设计、输送、浇筑、养护等各工序技术要点,测试分析了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效果。结果表明:气泡群掺量对气泡混合轻质土流动度影响较大,对于湿容重W6级、强度CF0.8级的有泵送要求的气泡混合轻质土施工配合比,可按每方采用水泥350 kg、水215 kg、气泡群672.1 L确定;最佳经济泵送距离为100 m以内;气泡混合轻质土分层分块填筑,泵送管的出料口与填筑面保持水平,减少扰动消泡;纵坡、横坡等斜面部位,采用台阶填筑形式,由路面基层调平;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段最大沉降量约16.6 mm,约为普通土填筑路基最大沉降量的27%,显著改善桥头路段行车平稳性。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铁路杭州东站站房空间受限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及填筑压实两个难题。针对场地施工作业面狭小、工况复杂和常规的加固方法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的特点,经过综合比选,将泡沫轻质土这种新型材料应用于处理铁路深厚层软土路基。通过对软土地基的沉降监测,采用泡沫轻质土置换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基底附加应力,能大幅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同时,能解决狭小空间填筑压实困难。研究表明,泡沫轻质土置换加固是一种有效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铁路杭州东站站房空间受限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及填筑压实两个难题。文章针对场地施工作业面狭小、工况复杂和常规的加固方法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的特点,经过综合比选,将泡沫轻质土这种新型材料应用于处理铁路深厚层软土路基。通过对软土地基的沉降监测采用泡沫轻质土置换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基底附加应力,能大幅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同时,能解决狭小空间填筑压实困难。研究表明,泡沫轻质土置换加固是一种有效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铁路杭州东站站房空间受限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及填筑压实两个难题。文章针对场地施工作业面狭小、工况复杂和常规的加固方法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的特点,经过综合比选,将泡沫轻质土这种新型材料应用于处理铁路深厚层软土路基。通过对软土地基的沉降监测采用泡沫轻质土置换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基底附加应力,能大幅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同时,能解决狭小空间填筑压实困难。研究表明,泡沫轻质土置换加固是一种有效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设计及施工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通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下通道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工程实践,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基本特性、填土减荷设计、配合比参数、关键工艺、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并对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利用气泡混合轻质土填土减荷效果良好,其容重在浸水条件下虽有较大增加,但没有超过设计要求范围,满足了通道设计荷载要求。研究结论:利用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轻质性进行减荷设计,效果明显,气泡混合轻质土用于地面的下基坑等回填时,亦适用于地下水浸泡范围内的填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控制新建线施工对既有线造成的影响,基于某实际工程,通过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理论计算及ABAQUS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正常土填筑与轻质土填筑、放坡与设置挡墙时既有高铁路基变形规律,并采用实际监测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新建线路基填筑时,采用轻质土可以显著降低既有线路基的竖向变形,设置挡墙可以...  相似文献   

7.
基于路基对于高速铁路路基帮宽施工的重要性,从合理选择路基材料,优化路基施工方案,合理组织施工方面,对高速铁路路基帮宽施工进行总结。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路基拆除施工、帮宽地带地基加固、轻质土强度形成、AB料填筑及插入道岔施工技术,对施工后的路基进行人工和自动化监测;结合工程案例及时采取施工检验验收控制方法,并对施工关键参数进行控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帮宽填筑施工技术,为高速铁路新建路基帮宽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秦沈客运专线西部路基试验段路基填土工艺的试验研究成果,阐述路基填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并就粗粒土填筑的质量评定标准及方法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速铁路粗粒土路基沉降特性,采用单点沉降计对无砟轨道路基实尺模型的沉降进行长期观测,结果表明,粗粒土填方路基的沉降主要由填筑引起的瞬时压缩、粗粒土引起的流变以及外荷载引起的变形等组成,其中路基填筑产生的变形占50%左右,粗粒土流变产生的变形占40%左右;路基填筑完后,由粗粒土流变产生的变形占填筑后总沉降的比例可达80%,路基的最终沉降主要由粗粒土流变变形组成。根据粗粒土路基的沉降特性,采用开尔文流变模型构建了相应沉降预测函数。研究表明:基于开尔文模型的沉降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为高速铁路粗粒土路基的沉降预测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泡沫轻质土这一轻质高强的高速铁路新型路基材料,研究其强度形成机理、路基控制标准与要求。结合一高速铁路路基帮填泡沫轻质土工程施工案例,得出泡沫轻质土路基施工关键参数。泡沫轻质土强度形成过程分为初始阶段、反应阶段、硬化阶段3个过程。通过原材料检验、工艺性试验、浇筑过程中控制与工艺改进等措施,确保浇筑的泡沫轻质土能够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对材料性能、结构形式、受力特征、耐久性指标的要求,从而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泡沫轻质土的理论和技术。  相似文献   

11.
就某电力隧道临近既有地铁区间施工为实例,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地铁结构变形情况、内力变化、变形缝沉降等,分析评估其对既有地铁结构的影响,并对施工工法提出一定的建议,以保证地铁结构的安全可靠,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地铁以及城市轻轨交通项目的快速兴建,在膨胀土分布区域,一系列的膨胀土深基坑工程位于地铁线路周边,对地铁隧道及车站的安全产生影响。膨胀土作为对工程危害严重的特殊土,膨胀土深基坑的开挖对邻近地铁设施的影响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以邻近成都地铁2号线洪河站某膨胀土深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计算模型,采用膨胀土抗剪强度折减的方法,对膨胀土深基坑分层开挖对邻近地铁设施的变形影响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及车站的最大位移符合控制要求,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相近,表明考虑膨胀土抗剪强度衰减的方法可以用于膨胀土基坑分析计算,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升运营地铁隧道收敛变形的综合整治效果,提出MJS联合微扰动注浆整治技术,并应用于杭州某运营地铁隧道收敛变形整治施工工程。通过分析整治施工前后隧道变形动态跟踪的监测数据与隧道断面扫描成果,探讨联合整治对于隧道变形的整治效果,总结微扰动注浆施工引起隧道收敛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MJS联合微扰动注浆施工对于地铁隧道收敛变形整治效果显著,有效解决注浆结束后隧道收敛二次回弹及注浆期间隧道产生附加变形的问题;微扰动注浆施工应重点保证前两次注浆的施工质量,并控制同一注浆孔位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4.
岩溶对地铁车站明挖基坑、结构施工以及建成后运营的维护都有较大影响,这给地铁车站的设计、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南宁2号线石子塘站岩溶处理为例,车站采用充填和袖阀管注浆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对岩溶进行处理。对车站部位岩溶处理范围进行介绍,并重点阐述无填充、半填充、全填充溶(土)洞在车站不同部位的处理方式及施工顺序,以及检测方法、检测原则和数量。通过施工检测验证表明,袖阀管注浆的处理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地铁公用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并对信号覆盖控制的施工提出要点。  相似文献   

16.
结合西安市地铁二号线设计实例,针对地面沉降槽对地铁建设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措施。该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沉降槽对地铁建设可能带来的危害,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地铁3号线解放桥站--天津站站盾构区间穿越京津城际客运专线为我国首例已实施的盾构穿越高速铁路路基段工程,通过使用ANSYS软件,建立地层-结构三维实体模型,模拟盾构穿越客运专线的过程,分析盾构穿越期间轨道沉降及横移变形规律,将数值分析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在无轨道加固、车辆限速措施的条件下,采用严格控制施工参数的措施可以保证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8.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星港街站~会展中心站区间隧道长约2 350 m,其中约1 850 m下穿金鸡湖,是苏州地区第一条湖底盾构隧道,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湖底盾构隧道。该区间隧道所处的地层为含有微承压水的粉细砂地层,且隧道最小覆土厚度仅为7.4 m,隧道结构与防水设计难度高,施工风险大。结合该工程,对地铁区间长距离下穿水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中城市地铁建设快速推进,在含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的地区深入研究因地铁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能考虑多层地层分布情况的改进Peck经验公式方法,以武汉地铁2号线某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提出的改进Peck经验公式方法和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该区段地表沉降情况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软弱土层对于地铁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量最为明显,数值分析结果与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吻合程度较高;提高软弱土层的抗剪强度参数有益于改善地铁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情况。最后,本文针对研究区间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软基处理防止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规律及其控制措施,在讨论双孔平行隧道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在厦门地铁某区间隧道适用性的基础上,采用双孔平行隧道地表沉降计算公式、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3种方法,揭示双线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规律和地表动态变形特性,分析影响地表沉降的施工控制参数的效果。结果表明:(1)双孔平行隧道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完成后,地表形成非对称的"W"形沉降槽;(2)地表沉降本质上是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损失累积造成的,在开挖面到达目标面时,实测地表沉降达到最终沉降值的45%;(3)设置合理的同步注浆、土舱压力和推进速度参数,可以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建议增加同步注浆量作为控制地表沉降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