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针对树枝形货物作业点车站的取送车调车作业计划编制问题,以阶段内调车机车总走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每批作业最晚必须返回车站时刻、车组解体完毕时刻、批次开始时刻、调机最大编挂能力和调移作业所要求的调机访问优先权等约束,建立基于阶段计划的树枝形货物作业点取送车作业优化模型。依据2项原则产生初始解,随机采用3项规则构造邻域解,运用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搜寻满意的取送车作业顺序、批次划分及起止时刻。最后应用案例对模型及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设计的算法是可行有效的,结合阶段计划编制的取送车调车作业计划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合理确定取送车作业顺序,有利于减少货车在站非生产时间,加速车辆周转。运用图论中的哈密尔顿图,建立取送及装卸作业的数学模型,从整体取送车作业过程来分析,将树枝型专用线的取送车问题,转化为寻求哈密尔顿图回路机车作业时间最短方案的最优问题。  相似文献   

3.
专用线取送车顺序图表分析法主要研究直达列车整列出发条件下的最佳取送车顺序的优选.在仅用1台调车机车担当取送车作业条件下,对整列到达的直达列车在2~4条专用线上进行装卸作业后,根据送车顺序在取送图上确定各送车顺序对应的取车顺序,找出较优取送车顺序,再确定其等值取送车顺序.在这两种取送车顺序方案中,便于调车和取送车作业的取送车顺序方案即为最佳取送车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专用线取送调车作业,将专用线取送车问题归纳为典型的TSP(旅行商)问题,采用回溯算法,以一定的约束条件对专用线节点进行遍历,得到各专用线树的最佳取送顺序,并结合北京铁路局中间站算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此算法可以有效简明地求得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  相似文献   

5.
以调机取送作业总时间、总入线车辆小时和总走行车辆公里加权综合值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调机的牵引辆数和访问调移作业点先后顺序为约束条件,建立树枝形货物作业点取送车作业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自然数作为解的编码序列,任意构造1个满足调移优先关系的解作为初始解,将调机牵引辆数约束转化为惩罚函数,并与目标函数式累积起来作为解的评价函数,依次运用3种邻域结构操作方法进行随机搜索,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某铁路车站取送车作业为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符合取送车作业方案的编制要求和作业实际,模型求解算法的效率和结果满足现场需要。  相似文献   

6.
树枝型专用线取送车问题的哈密尔顿图解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图论中的哈密尔顿图,可以将树枝型专用线取送车问题,转化为求哈密尔顿图中权值最小的哈密尔顿回路问题。以6个节点的树枝型专用线为例,将其转化为哈密尔顿图,运用近似计算法,求得最小哈密尔顿回路8个,每一个回路对应2个机车走行方案。对于有较多节点的树枝型专用线,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全部最优解。  相似文献   

7.
放射形专用线非直达车流取送车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放射形专用线取送车作业的特点,针对非直达车流取送车问题中,多列列车相继到达车站时,对如何确定合理的取送车顺序进行分析.将取送车作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考虑,以货车在站停留的总车小时消耗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得到在多列列车相继到达车站情况下的取送车顺序、取送作业的具体时刻和取送作业次数.针对模型的具体特点,设计求解的编码方式,并采用基于云模型的参数自适应蚁群遗传算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树枝形专用线取送车作业的特点,针对多次列车相继到达车站情况下各种车流到发方式的取送车问题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对一种特殊的调移作业,即跨调作业,进行界定,并将其纳入模型的处理范围.该模型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自适应的选择各种合理的取送作业方式,通过求解模型,可以得到合理的取送车顺序、取送批次和取送车时机.提出时距期望启发式信息的概念,它在准确刻画取送车流优先级别的同时,也被运用于算法的寻优过程,从而改善算法的求解效率.最后,针对模型的具体特点,设计模型解的编码方式,并采用基于云模型的参数自适应蚁群遗传算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合理安排取送车顺序对提高机车劳动效率和加速车辆周转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树枝形专用线的直达车流取送问题,以车辆在装卸区总停留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满足取送顺序间的逻辑关联约束,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后出线者先送、先完工者先取两条准则确定初始方案;引入送车代价和取车代价预先评估方案的有利性,设计隐枚举算法。算例表明:走行时间越离散或装卸时间越集中,寻优进程越缓慢;当专用线数目小于6时能迅速找到最优解,大于6时,设置合理的局部迭代阈值可较快地获得高质量解;获得多个满意解比单个耗费更多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装卸地点布置形式、各种到发车流、各种取送车作业组织方式条件下,将合理取送顺序、合理取送批次数和合理取送时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铁路车站取送车作业问题.以取送车作业顺序偏序关系、装卸区容车能力、相异放射枝不能同批、调机牵引能力、交货时间窗为约束条件,以站内货车处于取送车作业状态的时间最少为优化目标,建立取送车作业问题的一般模型.模型的每个解都对应1个完整的取送车作业方案,设计了解的编码型式.利用排列组合理论和方法分析取送车作业问题解的结构关系,证明取送车作业问题是具有取送车作业批次和顺序2个优化维度的调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中欧不同的标准起源开始,对中欧铁路标准分别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中欧铁路标准差异。以铁路通信信号领域标准为主要关注点,分析中外铁路工程项目执行差异,将海外铁路工程项目划分为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安装调试阶段、和测试验收阶段4个通用性阶段,描述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最后,基于工程项目实际,分析标准体系差异对海外项目实施的影响,给出相应的对策,供海外项目参考,希望帮助提升海外项目的整体管控能力,助力"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贸易对铁路运输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为铁路运输和外部社会进行信息、服务交流界面的铁路营销,面临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挑战和历史机遇.铁路运输的网页营销、电子货币化、中介机构的电子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作者通过分析电子贸易和铁路营销管理的关系,提出了铁路营销面临的若干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国家铁路及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在分析深圳地区铁路网络功能层次的基础上,论述国家干线铁路在深圳地区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深圳地区各层次铁路的技术标准和网络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4.
总结2006年铁路工作及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的重大成就,分析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和谐铁路建设的目标任务,部署2007年重点工作,动员全路干部职工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晋中南重载铁路下穿京沪高速铁路立交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中南重载铁路与京沪高铁在山东泰安地区交叉,其上跨京沪高速铁路方案存在影响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风险,而下穿京沪高速铁路方案,其线路在交叉处北临大汶河,设计的路肩高程低于大汶河百年洪水位。如何使晋中南铁路设计既满足铁路防洪要求,又避免重载列车运营时的动应力对高速铁路桥墩产生不利影响,是两线立交方案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提出采用路堤式U形槽下穿京沪高速铁路的方案,解决了上述关键技术问题,使得方案顺利通过技术审查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铁路运输分公司和上海铁路局信息系统的接口运用为例,介绍信息共享的模式,双方接口的实现是采用报文的格式提供给对方使用,通过共享模式的运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接时间.  相似文献   

17.
日本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设计、建设北陆新干线时采用的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是根据高速铁路噪声的特点,按车辆下部噪声、构筑物噪声、集电系噪声、车辆上部空气动力噪声分别计算后合成,预测受声点处的噪声级。该方法对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的噪声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内铁路GSM-R系统不断发展,尤其是高铁线路的大量建设,枢纽地区的GSM-R系统引入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枢纽地区GSM-R系统网络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结合杭长客专引入南昌枢纽而引起的枢纽GSM-R系统网络调整,对铁路枢纽GSM-R系统网络规划及实施方案进行详细的论述,供后续的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重载快速线路修程的合理设置是上海铁路局重载快速线路修程修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重载快速线路大量生产活动历史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对轨面、轨道结构变化的定点观测、调查与分析 ,以修程应达到的目的和满足重载快速线路的需求出发 ,从减少修理成本的投入、追求投入产出综合经济效益最佳化入手 ,较深入地对重载快速线路修程的合理设置、修理周期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是复杂的巨系统。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首条工程实践、运营实践的高速铁路,在攻克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轨道高平顺与高稳定、高速列车安全与舒适、运行(营)控制可靠与高效四大方面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历时3年建造,开通运营验证表明,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成果对推进我国铁路网又好又快地建设具有指导性、示范性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