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铁路货车车体扭转载荷相关标准;介绍了铁路货车车体扭转载荷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计算和试验研究,提出了合理、明确的适用于我国铁路货车车体强度考核的扭转载荷要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目前我国铁路货车标准在快捷货车车体强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铁路货车标准对快捷货车车体强度的考核情况,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快捷货车车体强度设计和试验鉴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北美铁路协会(AAR)、国际铁路联盟(铁盟UIC)、铁路合作组织(铁组OSJD)等的国外铁路货车车体强度设计与试验相关标准的内容,与我国铁路货车车体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大轴重货车车体强度标准应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北美铁路协会(AAR)、国际铁路联盟(铁盟UIC)、铁路合作组织(铁组OSJD)等的国外铁路货车车体强度设计与试验相关标准的内容,与我国铁路货车车体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大轴重货车车体强度标准应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宝华 《铁道货运》2012,30(6):49-52
铁路货车车体装载结构和性能对于提高货物装载质量、确保货物运输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我国铁路货车应用现状中存在的车体容积对货车静载重的影响、绳栓强度不足、平车木地板易损和铁地板加固难度大等问题,从扩大车体容积、加强绳栓强度、改进平车地板3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出口巴西粮食漏斗车车体结构、载荷工况和试验结果等.文章依据北美铁路协会AAR M-1001-1997<货车设计制造规范>的相关条款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有限元结构分析和车体静强度试验.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国外铁路货车车体刚度相关标准,对国内客货车车体刚度标准进行了溯源分析。通过国内外车体刚度标准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铁路货车车体刚度标准所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铁路货车运行品质考核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雷  吕可维 《铁道学报》2006,28(3):111-115
简要回顾了我国铁道车辆运行平稳性标准的应用历史和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图寻求改进我国评价铁路货车运行平稳性指标的可行途径。介绍了AAR和UIC中的相应标准的概况;阐述了铁路货车运行平稳性方面的主要矛盾;分析了采用运行平稳性指标评价铁路货车运行品质的一些具体问题。建议增加评价车辆纵向运行平稳性的指标,以更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车辆的动态运行品质。提出了货车运行平稳性评价体系调整过程中应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改进我国铁路货车运行平稳性标准的方向。建议以车体加速度峰值和均方根值作为考核铁路货车运行平稳性的主要指标,同时建议修建专用的试验线或扩展现有的试验线,以便更加客观地考核、比较和研究车辆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敞车车体进行静强度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比较AAR规范与我国TB/T1335-1996标准的差异。结合两个标准与敞车车体相关的规定,分别对单个载荷和组合载荷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由对比分析表明,在敞车车体结构强度的评定分析中,TB/T 1335-1996标准比AAR规范更保守,但却体现着我国铁道车辆试验与工艺水平。因此,在现阶段这两个标准仍然可作为我国货车车体结构强度设计与试验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林至睿  李芾 《铁道车辆》2012,(10):1-3,5
介绍了出口铁矿石敞车的结构及特点,根据AAR M 1001—2007规定的计算载荷工况,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车体结构强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出口铁矿石敞车车体结构强度满足AAR货车车体设计标准的静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轴重铁路货车的发展,机车车辆之间纵向的动力作用更为复杂,这就对车辆结构强度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重载铁路货车冲击试验及考核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结论认为:在延续既有强度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方面的更改建议:(1)提高冲击试验最高试验速度至10 km/h;(2)按最高冲击速度及规定冲击载荷分别进行冲击强度校核,许用应力分别取第2工况许用应力及屈服极限。  相似文献   

12.
车体是铁路货车重要的承载结构,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刚度与强度;货车的轻量化设计可以减少能耗和原材料使用,提高使用寿命增加运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技术意义。通过研究计算为车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提出建议。对漏斗车车体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TB/T1335-1996标准,针对漏斗车车体静强度分析,确定了相应组合工况;运用abaqus计算车体静强度、刚度和模态;对底门进行轻量化结构设计与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车体强度刚度满足要求;车体模态满足动态要求;通过轻量化研究计算,实现底门减重4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国内外快捷货车发展概况、快捷货运列车类型与运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对比中国、欧洲、欧盟快捷货车车体强度设计和试验标准在纵向载荷强度、疲劳强度评定、冲击试验、车辆动力学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介绍了快捷货车应符合的其他标准,以及与快捷货车相关的工艺设计和安全寿命管理标准、保障运行安全系统装置的要求等。指出建立我国快捷货车标准应关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傅克诚  王琦 《铁道车辆》2007,45(12):43-44
铁路货车在厂修、段修中经常发现车体动摇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各检修单位。本文就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1货车车体动摇对铁路提速的影响《铁路货车厂修规程》中10.22.11条规定:“人力自然攀登车辆脚蹬时,车体不得动摇。”车体动摇是货车上体的非正常状态,一般显现为上下心盘接触不吻合(上下心盘接触不良),使车体呈现摇摆状态。既有货车转K2型转向架提速改造后,上下旁承由“间隙形式”改为“常接触式”,整车组装后不显现车体动摇,但也掩盖了上下心盘不吻合的问题。在长期运用、磨耗以及弹性旁承老化后,将会暴露出车体动摇的…  相似文献   

15.
鱼腹形摇枕是铁路货车车辆上的一个重要部件,是转向架上直接承受车体载荷的梁。因其外形似枕又能随弹簧作上下左右运动而得名。摇枕中央有下心盘,两端支承在摇枕弹簧上。摇枕的作用是将车体作用在下心盘的载荷分配给两端的弹簧上,它还可以把转向架左右两侧架联成一个整体。目前铁路货车使用的转8A型转向架的摇枕为封闭的箱式截面,因其中央部分受力最大,向两端方向受力越来越小,因此,摇枕呈鱼腹形,一般由铸钢制成。鱼腹形摇枕既能保证足够的强度,又可以节约材料,减轻自重。鱼腹形摇枕的作用是什么@史同来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中国铁路"走出去",完善我国高速动车组车体试验技术和标准体系,从安全性、合理性角度,分析中国、欧洲、俄罗斯标准中有关高速动车组车体静强度的试验项点、试验载荷工况,以及主要运用情况。提出一套适用于中国、欧洲、俄罗斯标准的高速动车组车体静强度通用试验方案和验证准则。  相似文献   

17.
在对比分析国内外重载铁路货车结构强度考核既有标准中纵向力值的基础上,选取大秦线、神华铁路、京广铁路和晋中南通道25,27和30t轴重货车重载综合试验数据,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列车运行中车辆纵向力的分布;根据在驼峰编组场的调研以及27和30t轴重货车冲击试验,分析驼峰溜放调车时车辆间的最大冲击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现行的大轴重货车技术条件以及《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将重载铁路货车分为专用货车和通用货车,明确第1和第2工况的定义,针对这2种货车和2种工况提出重载铁路货车结构强度考核标准中纵向力取值的建议方案。对于专用货车,第1工况下的纵向拉伸力和压缩力分别取2 000和2 250kN,第2工况下的纵向压缩力取3 400kN;对于通用货车,第1工况下的纵向拉伸力和压缩力分别取1 780和1 920kN,第2工况下的纵向压缩力取3 100kN;冲击速度取10km·h-1。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中国铁路货车站修的衍生过程,从铁路货车滑动轴承检修、滚动轴承检修、车体整修、标签安装、生产组织等方面,阐述了铁路货车站修工作的发展过程,并对铁路货车站修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货车强度设计试验载荷在中国特有的运用条件下,应体现和适应中国铁路技术进步发展。其运用冲击工况纵向载荷的确定,源于试验数据的收集积累,分析整理,数理统计,判别鉴定。文中基于中国铁路轴重21t载重60t、轴重23t载重70t、轴重25t载重80t、轴重27t载重80t级和轴重30t载重100t级系列化各型货车的冲击试验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纵向冲击载荷的分布规律,统计推断提出了中国铁路货车设计纵向载荷值。可进一步完善铁路货车标准,尤其是重载货车的设计和试验评定标准,提高货车的设计水平和运用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铁路货车设计中,确定散粒货物对货车端墙和侧墙的侧压力,一直是颇有争议的关键难题之一。如果对端墙的侧压力值及其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可能会将端墙设计载荷取得过小,导致因强度不足而影响到货物运输的安全。研究端墙的散粒货物侧压力值及其分布规律,可明确端墙设计载荷,提高货车运用可靠性,尤其在目前货车朝着重载提速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系统介绍俄罗斯、北美、澳大利亚、日本铁路货车侧压力标准研究的情况和演变发展,并总结各阶段货车侧压力相关技术规范特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我国与国外的现行标准的差异,总结侧压力研究规律与趋势,为我国铁路货车侧压力标准研究与修订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