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世武  皮圣  苏辉  马兆飞 《隧道建设》2017,37(12):1571-1577
浅覆新黄土隧道洞口地段一般采用CD法、CRD法等分部开挖法施工,存在临时支护拆除量大、大型施工机械设备不便开展作业、施工工效较低等问题。依托蒙华铁路黄土隧道工程,提出以微台阶开挖、湿喷机械手快速支护、仰拱快速封闭成环为核心的快挖快支快成环微台阶法修建技术,并以蒙华铁路张裕2#隧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采用微台阶法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围岩塑性区、初期支护结构内力及安全系数等进行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对蒙华铁路全线新黄土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数据、资源投入和施工进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度浅覆新黄土隧道采用微台阶法施工,初期支护变形收敛小,便于大型机械作业,综合施工进度达到45~67.5 m/月,能极大地提高施工工效,节约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2.
席浩  李绪干  时坚  侯奇 《隧道建设》2014,34(7):679-684
为研究第三纪砂质黄土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以宝兰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为依托,通过midas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仰拱封闭距离引起拱顶沉降实测数据,阐述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变形规律,以确定其合理的仰拱封闭距离为35 m;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合理控制开挖步距:上台阶为0.6 m,中台阶和下台阶为1.2 m;辅以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和锁脚锚杆加固等技术措施,达到了很好的变形控制效果,最大沉降控制为50~160 mm;通过分析不同隧道断面净空变形规律,总结第三纪砂质黄土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预留变形量可取120~160 mm。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黄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开挖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仿真分析及大量的实体工程经验总结,提出了适合黄土隧道的开挖方法:对含水量不高的一般黄土宜采用双侧壁导坑先拱后墙正台阶法施工;对于软弱的饱和黄土、核心部分为红色泥岩及浅埋段宜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反台阶法。并对双侧壁导坑先拱后墙正台阶法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拱脚处增设锁脚锚管,在上半断面拱架下部每侧增设2根2.5m长42锁脚锚管,减少拱脚下沉;缩短上台阶长度,以利下半断面及后期工序及时施作;预留沉降量由15cm加至20cm。  相似文献   

4.
李兵  何英伟  阳军生  郭平 《公路工程》2008,33(5):96-98,103
湖南省衡炎高速公路云阳山隧道进口亚粘土地层含水量高、可塑性强、自稳能力差,承载力低,给隧道施工造成困难。将台阶七步开挖法发展应用于软弱围岩亚粘土地层隧道施工中,通过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成功解决了亚粘土地层台阶七步开挖实施的问题,为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衡炎高速公路云阳山隧道进口亚粘土地层含水量高、可塑性强、自稳能力差,承载力低,给隧道施工造成困难。将台阶七步开挖法发展应用于软弱围岩亚粘土地层隧道施工中,通过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成功解决了亚粘土地层台阶七步开挖实施的问题,为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工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墩梁隧道为背景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和反光模片进行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通过量测数据分析,比较了双侧壁导坑、单侧壁导坑和三台阶开挖施工工法在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得出了不同施工工法在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施工中控制变形的关键技术措施,以期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含水量软弱粘土隧道的施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巍 《华东公路》2002,(2):59-62
丹本高速公路下马塘隧道丹东端,在较大范围内为浅埋软弱粘土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含水量激增,使其自稳能力大减,造成拱顶上部地表下沉,山体开裂,使已做好的17m拱部初期支护变形、开裂、下沉,使施工受阻。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严格限制施工用水,洞内采用自钻式锚杆以加固围岩,并分别采取CD法正台阶弧型导坑分部开挖法等一系列措施,避免了隧道再次塌方。  相似文献   

8.
周仁 《路基工程》2015,(6):163-167
宝兰客运专线甘肃段黄土隧道工程,具有断面大、围岩强度较低、沉降量大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是确保隧道安全和快速施工的关键。黄土隧道洞口容易坍塌,洞内在高含水量地段沉降大,由于适当加大预留沉降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沉降措施,保证了黄土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建忻州隧道工程,运用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对大断面黄土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采用台阶法施工隧道的围岩、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应力场和位移场随施工步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隧道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支护效果以及隧道开挖对已施作初期支护受力及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隧道施作初支有利于降低地层压应力,减小隧道变形;施作二衬能有效降低地层和初支的主应力,对隧道变形影响不大;②隧道的进一步开挖将导致已施作初支的压应力及位移值增大,使初支处于更危险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结合某大跨隧道,针对浅埋大跨度隧道进洞的两种典型施工工法微台阶法(也称微台阶法)与双侧壁导坑法进行空间三维数值分析,研究了隧道围岩与结构位移、应力、应变等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得到了两种浅埋大跨隧道进洞施工工法的动态施工力学特征,提出在三车道大跨度隧道采用微台阶法进洞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际工程中成功运用经验,为大跨度隧道浅埋段采用微台阶法提供了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结合某大跨隧道,针对浅埋大跨度隧道进洞的两种典型施工工法微台阶法(也称微台阶法)与双侧壁导坑法进行空间三维数值分析,研究了隧道围岩与结构位移、应力、应变等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得到了两种浅埋大跨隧道进洞施工工法的动态施工力学特征,提出在三车道大跨度隧道采用微台阶法进洞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际工程中成功运用经验,为大跨度隧道浅埋段采用微台阶法提供了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石磊  侯小军  武进广 《隧道建设》2013,33(3):173-178
以墩梁隧道为背景,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和反光膜片进行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通过量测数据分析,比较了双侧壁导坑、单侧壁导坑和三台阶开挖施工工法在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得出: 双侧壁导坑法操作安全系数高,适应性较强,控制围岩松弛效果明显,但造价高;单侧壁导坑法对围岩扰动小,但施工进度较慢;三台阶法施工进度快,但在地质较差地段变形难以控制;采取及时闭合成环的方法、重视及优化锁脚锚杆施工、控制仰拱与掌子面间的距离可有效地控制施工变形。  相似文献   

13.
熊成宇 《隧道建设》2002,22(2):37-39,42
洛阳市陡中220KV电缆隧道,属浅埋暗挖隧道,隧道所经位置周边环境复杂,且穿越砂层,杂土等不良地层,施工中以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作指导,采用全断面法和台阶法施工,辅以超前导管注浆等辅助施工技术,成功克服了施工中的难题,为今后类似条件的施工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建设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静宁隧道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工程施工显得十分艰难。文章通过对施工中相关技术的应用,详实地论述了其技术的具体应用与机理分析,为在类似地层中广泛应用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是在含水量较大、稳定性极差的极端条件下黄土隧道施工,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Q2黄土地层隧道深埋段台阶法2种支护参数进行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数值模拟计算,对两种支护参数条件下围岩变形大小及规律、支护结构受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Q2黄土地层隧道深埋段台阶法2种支护参数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可为黄土隧道支护参数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浅埋偏压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案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连拱公路隧道在平面线路、洞口位置的选择上较分离式隧道自由度大,在一些中短隧道建设中,往往采用双连拱隧道结构形式。结合山西省离石黄土连拱公路隧道,进行黄土连拱隧道的关键施工力学问题研究:正洞上下台阶法与侧壁导洞法施工方案比较研究;先左洞(靠山一侧)施工方案和先右洞施工方案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偏压黄土连拱隧道应采用先开挖靠山一侧的侧壁导洞法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17.
黄土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病害规模一般较大,且发生突然,对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影响很大。结合施工经验,分析了黄土隧道塌方机理。通过对某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的分析,提出加强超前地质预报,采用超短台阶开挖,随挖随支,衬砌紧跟,注意地质情况变化等措施是预防发生塌方事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寿基 《交通科技》2014,(2):105-107
以山平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黄土公路隧道的特点、施工原则,考虑了不同情况对防排水的影响,说明了该隧道各个工序的防排水措施,提出了黄土隧道施工中综合防排水的体系建设,探讨了防排水控制中容易产生的病害。结合实际验证了黄土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中防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施工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大断面黄土片麻岩隧道穿越断层带坍塌后围岩破碎、无法自稳、处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安全快速通过坍塌段,以厥湾隧道坍塌处治工程实例为依托,在隧道坍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处治隧道断层带坍塌进行详细论述与总结,并给出了隧道坍塌段掘进施工的关键技术措施。工程实践证明,隧道处治效果良好,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在穿越断层带施工合理可行,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隧道临时支护结构施作耗时长、拆除后难以利用的难题,提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预制临时仰拱设计与施工方案,并在黄土隧道三台阶七步法中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对比现场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预制临时仰拱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预制临时仰拱制作简单、拼装快速并可重复应用,可在大断面隧道三台阶临时仰拱七步施工方法中快速形成临时仰拱,使中台阶开挖后初期支护体系临时封闭成环;2)与传统三台阶七步开挖施工方案相比,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预制临时仰拱"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初期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其中初期支护结构最大主应变降低约72%,拱顶沉降降低约78%;3)设置预制临时仰拱使中台阶封闭成环,可以很好的改善初期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性能,有效减小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变形范围,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