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1月14—16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实车碰撞试验室内,成功完成了由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雅阁牌HG7242AAC4型轿车(第九代雅阁2.4EX豪华版)的3项碰撞试验及驾驶席座椅鞭打试验,这也正式拉开了C-NCAP 2014年度测试的帷幕。该款车能否继上代车型之  相似文献   

2.
《车时代》2014,(5):176-176
广汽本田第九代雅阁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度第一批C—NCAP测试车型中以总分56.2分的成绩获得五星级评价。此次广汽本田第九代雅阁于作为测试车型之一,测试车型为24EX豪华版。第九代雅阁在完全正面碰撞试验中获得16.03分,在40%偏置碰撞试验中获得14.14分,在侧面碰撞试验中获得满分18分,座椅鞭打试验成绩为4分,并在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前排乘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侧面安全气囊及气帘、ISOFIX装置、ESC的加分项上共获得4分,总分达到56.2分,获五星级评价,安全性得到专业认可。  相似文献   

3.
<正>从1999年第一辆国产雅阁在广汽本田下线至今,它曾屡次创造国产中级车销售神话,也曾遭遇市场寒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第九代雅阁开始以全新的形象征战市场,它能重塑曾经的辉煌吗?第九代雅阁把运动藏到了骨子里与丰田和日产相比,从摩托车起家的本田一直在谨慎地控制着发展规模,所以本田的车型看起来并不多。但是每一款本田车在运动性方面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听到有人这样评价:德国车转向盘沉、日本车转向盘轻。凡是有这样评价的,我想那是没开过本田车。  相似文献   

4.
WA:广汽本田旗下有多款车型,为会么选择第八代雅阁作为试验车呢? 姚:广汽本田旗下所有产品都应用了行人保护安全技术,选择第八代雅阁进行这个碰撞试验,因为它是广汽本田的一个主打产品、一个旗舰产品,选择它进行行人保护碰撞试验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包崇美  王占强 《世界汽车》2014,(12):118-123
<正>"这是一次车与车的碰撞,一次真实交通事故的场景再现;同时,它也是一次车身安全设计理念的碰撞,一次被动安全知识的普及。所谓实践出真知,车辆在交通事故中能否对乘员进行更好的保护、减少其受到的伤害,实车碰撞试验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两车速度都在56km/h以上,小角度迎面相撞。这是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吗?其实这是10月31日在试验室进行的一次模拟真实交通事故的两车相撞试验,而参与试验的主角就是广汽本田旗下的B级车——第九代雅阁,场地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  相似文献   

6.
王占强  杨絮 《世界汽车》2009,(10):28-33
2009年8月23日,中国首例行人保护碰撞试验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进行。试验车辆是广汽本田第八代雅阁轿车,试验假人是本田的POLAR Ⅲ立姿行人假人。碰撞试验再现了轿车40km/h撞击行人的惨烈场景,令人心悸的同时也让大家陷入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世界汽车》2015,(3):110-111
<正>总体星级评价总体得分:56.2正面100%碰撞试验得分:16.03正面40%碰撞试验得分:14.14侧面碰撞试验得分:18.00座椅鞭打试验得分:4.00加分项得分:4.00(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0.50分,前排乘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1.00分,侧面安全气囊及气帘1.00分,ISOFIX装置0.50分,ESC 1.00分)老款雅阁在2008年的测试中以50.3分(满分51分)的成绩获得5+星级评价,树立了B级车的标杆。而最新的第九代雅阁也不负众望,在2014年第一批的测试中,以56.2分的成绩获得5星级评价。从具体试验成绩来看,第九代雅阁侧面碰撞试验项目获得了18分的满  相似文献   

8.
<正>盘点这几年广汽本田参与C-NCAP测试的车型成绩,你会发现,凌派、第九代雅阁、新飞度和缤智等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5星级评价。不论车身大小、不论车型级别,都按照5星级安全标准打造——这体现出企业的一种造车态度。  相似文献   

9.
《世界汽车》2009,(12):134-134
11月6日,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发布2010款雅阁.即日起在全国特约销售服务店全面发售。为了感谢广大用户对雅阁的支持,丰富顾客选择.广汽本田在雅阁热销之际.推出全新第八代雅阁2010款.为用户带来超越期待的产品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汽车碰撞试验重新得到了关注。只不过,相对于传统的车对墙或者车对桩碰撞,车对车碰撞无疑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国内较早的车对车公开对撞试验,可以追溯到2014年广汽本田雅阁15°角小重叠高速碰撞试验。而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也有不少媒体开展不同品牌车型间的对撞试验,但总体难度没有超过当年雅阁的试验。  相似文献   

11.
目前汽车的安全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尽管伴随着不少争议,CN-CAP碰撞的结果还是在消费者和厂商心中拥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与欧洲和日本汽车市场相比,目前国内还没有车辆与行人发生事故时对行人保护的标准。2009年8月23日,广汽本田在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车辆碰撞试验室举行了国内首例行人保护碰撞试验,第八代雅阁轿车以40km/h的速度撞击Honda最新研发的新一代行人假人POLAR Ⅲ。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来自Honda研究所的安全技术专家宣布国内首次行人保护碰撞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26日晚,广汽本田"INTELLIGENT MISSION雅阁锐混动极限挑战赛"收官盛典——"极限巅峰颁奖礼"在鄂尔多斯举行。最终,来自用户组的雅阁车主选手,以"一箱油续航里程2110.2KM"的全新纪录成为本次挑战赛总冠军,获得"新雅阁锐混动5年免费使用权"。这场由广汽本田开创的车界首次公开实车测试赛,自开赛以来不断获得业界与消费者广泛关注与好评,引发的口碑效应更是持续发酵。据了解,本次赛事邀请了权威媒体、  相似文献   

13.
第九代雅阁把运动藏到了骨子里
  与丰田和日产相比,从摩托车起家的本田一直在谨慎地控制着发展规模,所以本田的车型看起来并不多。但是每一款本田车在运动性方面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和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15年6月15日起,召回以下部分汽车,共计1121辆: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13年2月27日—2014年11月28日期间生产的部分2014款3.0L雅阁,共计587辆;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进口的2012年8月8日—2015年1月26日生产的进口讴歌MDX和RLX汽  相似文献   

15.
《汽车杂志》2014,(1):174-174
随着凌派、杰德与全新第九代雅阁的接连上市,本田又再一次的成为市场热门话题。正当这三辆车的销售热度尚未减退之时,Honda中国携手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在北京八达岭机场举行了“Feel FUNTEC!-2013科技体验营”活动,与来自全国的媒体一起分享Honda先进技术FUNTEC的最新成果,并共同针对搭载FUNTEC先进技术的Honda品牌车型进行深度体验,让现场嘉宾在驾驶中切身感受Honda先进科技所带来的移动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正不挂本田标的广本你见过吗?广汽Acura?还是挂着理念标的电动缤智——VE-1?这辆车尾只有广汽本田中国字的EA6绎乐是不是很眼熟?眼熟的不仅是车,还有车标!这尺寸、这轮廓,这不就是辆广汽新能源的Aion S吗?这是广汽集团针对双积分政策的一次小调整,广汽本田虽然汽油车卖的好,但旗下的新能源车却寥寥无几。于是广汽本田就反购了广汽研究院的平台与技术,身为合资车企的广汽本田在外观和内饰上进行自己的个性化设计。最终这台Aion S的兄弟车型广汽本田EA6诞生了。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6日晚,广汽本田"Accord NIGHT雅阁之夜"闪耀北京,第十代雅阁(Accord)Sport Turbo震撼发布,雅阁(Accord)品牌揭开全新篇章。作为广汽本田推向中国市场的首款产品,雅阁(Accord)一直代表着先进技术、可靠品质和卓越服务,而第十代雅阁(Accord)更将凭借颠覆的产品实力,全面激活中高级轿车市场。第十代雅阁(Accord)搭载Sport Turbo(锐·T动)、Sport Hybrid  相似文献   

18.
柳柽 《汽车杂志》2006,(10):122-125
8月.广州本田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举行了雅阁/奥德赛Car to Car车对车碰撞试验.这也是国内首次进行的车对车碰撞试验结果如何?为什么采用Car to Car的形式?本文将为您详细阐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2月8日,"2014年度安全车"揭晓,共6个级别10款车型获此殊荣。紧凑型乘用车:奇瑞艾瑞泽7、斯柯达听锐;中型乘用车:福特新蒙迪欧、本田第九代雅阁;豪华乘用车:凯迪拉克XTS;小型SUV:标致3008、铃木锋驭;中型SUV:奔腾X80、丰田RAV4;进口车:沃尔沃V40。在这份名单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两款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20.
这场精彩的碰撞试验,再次引起了媒体和消费者对于日系车安全与否的关注。随着两辆第九代雅阁分别以56km/h的高速小角度碰撞的一声巨响,现场观摩者无疑感受到了无比震撼的碰撞瞬间。几个小时后,试验数据公布,假人伤害值远低于基准值要求,试验成功,车型在碰撞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