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电子控制系统 共轨喷油系统的控制系统主要由ECU和相应的传感器、执行器组成.ECU是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借助于传感器和数据导线获取驾驶员的要求(加速踏板位置)以及柴油机和车辆的实时工况信息,对这些信息按照预设程序进行处理,向执行器发出相应的控制和调节指令,对柴油机的运转进行控制和调节.喷油器电磁阀、输油泵继电器、高压油泵进油电磁阀、共轨调压阀等都是控制系统的执行元件.  相似文献   

2.
电控汽油机怠速控制方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樊林  裴普成  杨武  申琳  叶正茂 《汽车工程》2002,24(6):490-493,506
针对怠速工况分别设计了变参数PID控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实车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怠速工况下,模糊控制方式比PID控制方式转速波动小,控制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汽车在极限工况下的行驶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式线控液压制动(IEHB)系统的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在多学科领域复杂系统建模仿真平台(AMESim)中建立了IEHB执行机构、15自由度非线性车辆动力学物理仿真模型;采用分层控制构架,运用线性比例控制与非线性补偿控制设计了横摆力矩控制层,设计了制动力矩分配层和执行层以保证被控车辆对参考模型层输出的跟踪品质。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传统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的动力稳定性控制系统,横摆角速度峰值跟踪误差减少13.6%,收敛时间缩短1.3 s,侧倾角、侧偏角、侧向加速度等也均有明显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显著提高。因而,本控制方法能确保车辆在极限工况下快速、准确地跟踪参考模型输出。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DCT智能换挡控制系统中体现驾驶意图和行驶工况各种模式的主要特征。采用模糊逻辑技术对驾驶意图和行驶工况进行统一识别,并在已划分的各种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各模式下标准换挡规律的智能修正。利用所建立的DCT换挡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选取急加速意图和上坡工况进行了DCT智能挡位决策控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DCT挡位决策控制系统能更好地发挥车辆的性能,验证了DCT挡位决策的智能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增程器控制系统需自动调节增程器的输出功率,满足整车的发电功率需求。基于该需求领域,研究了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方案,按照发动机的停机、起动、怠速、发电4种不同工况,设计了电子节气门的逻辑控制方案。通过试验验证表明,该控制方案可以按照不同发动机工况,实现增程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拥堵工况下车辆自动变速器频繁换挡的问题,选取车辆平均车速、平均节气门开度和采样时间内制动踏板作动次数为评价因子,建立T-S模糊神经网络进行拥堵工况辨识,提出基于拥堵工况辨识的车辆自动变速器分层修正控制策略;将车辆自动变速控制分为上层辨识决策层与下层换挡执行层,上层采用T-S模糊神经网络进行拥堵工况辨识与换挡修正决策;下层接收上层修正控制指令执行换挡修正。仿真与实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TS模糊神经网络可准确识别拥堵工况,基于拥堵工况辨识的车辆自动变速分层修正控制策略可有效避免拥堵工况时频繁换挡,减少换挡执行部件和制动系统的磨损。  相似文献   

7.
根据汽车系统动力学原理及牛顿力学定律建立了转向工况下的半主动悬架整车数学模型,并将模糊规则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相结合,设计了基于可调阻尼减振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模糊PID控制器.运用Matlab7.0/Simulink6.0软件对此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有效改善了汽车在转向工况下的动态性能,保持了良好的车身姿态,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三)电、液控制系统 FN4A-EL自动变速器采用电、液混合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由控制模块(TCM或ECU)、输入元件(各传感器)和执行元件(各电磁阀)组成。TCM根据各传感器和开关等输入信号,与存储在控制单元内的变速器各工况的最佳参数进行比较和计算,最终完成对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控制、换  相似文献   

9.
作者分析了串联混合电动车辆的开/关式和负载跟随式能量管理控制策略,阐述了辅助功率单元(APU)的应用背景、技术构成、发展现状及趋势,着重说明辅助功率单元控制系统的各个工况控制及设计要点.高效率超低排放的发动机发电机一体化技术将是APU技术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罗禹贡  刘畅  孔伟伟 《汽车工程》2022,(3):299-307+318
目前针对紧急工况的智能网联车辆队列控制研究较为欠缺,为了解决高速公路车辆队列在紧急工况下安全、稳定控制问题,本文针对队列紧急制动、他车插入队列这两种紧急工况开展控制策略研究。首先,建立控制系统分层架构,由策略层和控制层组成。其中,控制层根据策略层的输出结果激活对应的车辆纵横向控制器;针对策略层,分别设计两种紧急工况的控制策略以及不同工况间的控制切换策略。最后,基于PreScan/Simulink搭建高速公路车辆队列控制联合仿真平台,设计包含多个紧急工况的复杂验证场景,完成五车队列在该场景下的仿真验证,并探讨了通信时延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队列控制系统能保证队列在两种紧急工况下安全、稳定行驶,并可实现不同工况的切换控制。  相似文献   

11.
Steering feel, or steering torque feedback, 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handling quality of a vehicle. Despite this, there is littl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its role.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initial attempt to model the role of steering torque feedback arising from lateral tyre forces. The path-following control of a nonlinear vehicle model is implemented using a time-varying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 A series of Kalman filters are used to represent the driver's ability to generate estimates of the system states from noisy sensory measurements, including the steering torque. It is found that under constant road friction conditions, the steering torque feedback reduces path-following errors provided the friction is sufficiently high to prevent frequent saturation of the tyres. When the driver model is extended to allow identifica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a varying friction condi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steering torque assists in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riction condi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give 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steering torque feedback arising from lateral tyre forc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work.  相似文献   

12.
鉴于传统电子液压制动系统连续制动易产生"热衰退"现象,结构缺陷导致的制动响应慢,制动系统与电控系统衔接差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杂自动机模型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首先分析集成制动器制动时的工作特点以及不同情况下对应的工作模式(纯电磁制动、纯摩擦制动以及集成制动),并确定3种制动模式的切换条件,通过逻辑门限算法将其实现。根据制动时车辆既具有连续运动状态又有离散状态的混杂特性,使用MATLAB/Stateflow建立基于制动模式切换系统的推广自动机模型,并根据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对3种制动模式切换进行试验,验证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合理性。最后选取车辆制动初速度为28 m·s-1的直线制动工况,分别在高附着系数(0.85)以及低附着系数(0.3)的路面条件下,通过试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和制动系统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汽车混杂理论模型以及优化方法在在低附着系数(0.3)路面条件下,集成制动方法较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缩短5.12%的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时间0.3 s;在高附着系数(0.85)路面条件下,集成制动方法较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缩短5.66%的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时间0.2 s,能有效提高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13.
线控转向系统通过线控化、智能化可以实现个性驾驶、辅助驾驶、无人驾驶等目标,是智能网联汽车落地的关键技术,其相关动力学控制技术更是影响线控转向系统整体性能的核心技术.该文介绍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其动力学建模,分别对线控转向系统的路感控制技术、稳定性控制技术、容错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分析了线控转向技...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辆在纵向运动和横摆运动时的强耦合关系给车辆动力学控制带来的困难,以四轮独立电驱动车辆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分几何理论设计了车辆系统运动解耦控制方法,将非线性强耦合的四轮驱动车辆动力学系统解耦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相对独立运动控制子系统,并设计了鲁棒控制器,以提高抵抗车辆行驶时不确定外力如侧风的干扰能力。基于 Trucksim 软件建立四轮驱动车辆模型,并针对车辆解耦控制策略和抗干扰策略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无解耦控制的车辆,采用微分几何解耦控制的四轮独立驱动车辆纵向速度偏差降低了 82.1%,横摆角速度偏差降低了80.7%,且微风干扰下的抗干扰能力明显改善,车辆稳定性显著提升。为验证该运动解耦控制策略在实时系统中的控制效果,还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硬件在环试验的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轮毂电机驱动车辆各轮转矩精确可控且响应迅速的特点适用于越野工况,但越野路面起伏不一且附着条件多变,因此,开发基于越野工况辨识的车辆驱动力控制策略,对提升轮毂电机驱动车辆的纵向行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力学模型分析路面附着与路面几何特征,确定可用于越野工况辨识的车辆特征参数集;针对车轮悬空垂向载荷估计失真现象,且由于地面垂向力的实际变化导致车辆垂向载荷分配比例的改变,修正了垂向载荷的计算;利用各特征参数的差异与越野工况的映射关系判定工况属性,采用模糊识别法界定4种地形工况;驱动力控制上层考虑工况与驾驶员影响因素,通过越野工况辨识结果决策驱动利用系数,作为前馈期望转矩调节权重;中层通过四轮垂向载荷得到转矩分配系数,设计驱动力分配算法;下层针对车辆在越野工况下出现车轮滑转与悬空状态,对车轮进行动态转矩补偿。仿真测试与实车验证表明,越野工况辨识结果与预期相符,驱动力控制策略综合优化了车辆稳定性和动力性。  相似文献   

16.
刘轶  王孟钧  王青娥 《公路》2007,(11):131-134
工程项目执行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受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业主与承包商、监理之间合作的努力水平是影响该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关键。在执行控制体系中业主处于合作的中心,通过合作模型的经济学分析可知,影响承包商、监理的合作努力水平主要受业主激励强度的影响,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引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假设,进一步分析了业主在已知自身实际激励强度的基础上,应根据承包商、监理的不同需求水平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最终设计促进工程项目委托方与代理方合作的激励运行机制,进而提高工程项目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合作努力水平,保证执行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17.
总线式车身控制系统的低功耗策略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目前流行的CAN/LIN网络的车载系统,提出一种有效实现LIN总线车身控制系统低功耗的策略.结合操作系统的空闲任务,给出了两种系统进入低功耗模式的方法,利用LIN总线实现单节点到整个系统的唤醒,分析了该设计对MCU的硬件要求以及软件实现的难点.经实际装车应用表明,此设计可以显著降低车身控制系统的功耗.  相似文献   

18.
声强测量技术在摩托车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中明  王朝国 《汽车工程》1998,20(1):57-59,16
本文介绍了声强测量技术在某125摩托车噪声控制中的应用,利用开发的CEC声强测量分析系统对该摩托车进行噪声识别,快速,准确地找到其主要噪声源,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降噪措施,使该车行驶噪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交通管制是指为了保证交通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采取的带有疏导、限制或禁止性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启动交通管制的前提可以概括为自然原因、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事故灾难、道路专项维修或大修、执行警卫任务及其他突发事件6种情形。交通管制的具体措施可以归纳为疏导性交通管制、限制性交通管制及禁止性交通管制3种。实施交通管制要遵循必要性原则,要注意加强配合,实行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