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别让曹德旺跑了",到《纽约时报》近日报道称,在福耀工厂的车间里,出现文化冲突,一些工人质疑该公司是否真的想按照美式监督和美国标准来经营。福耀正面临着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发起的激烈工会运动,以及一名前经理提起的诉讼,他称自己因为不是中国人而被解雇。曹德旺和他的福耀集团在一片质疑声中站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口浪尖上。近年来,中企加快走出去的步代,海外并购逐步升温。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1 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这也是中国内地首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汽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意义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历程和现状,重点阐述了汽车产品出口和海外投资建厂的情况,并针对我国汽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息     
<正>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汽车企业"走出去"2017年第十届重点汽车出口市场政策法规宣讲会在天津成功召开为进一步落实商务部等6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更好地帮助国内企业了解国外汽车市场政策、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积极应对国外贸易壁垒,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由重庆、上海等12个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主办,中国汽车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沿线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随着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模式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业务不断深化拓展。汽车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如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等。但在中国汽车企业积极走出国门的同时,配套的汽车金融服务却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海外业务的较快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组织构成及我国汽车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时遇到的金融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对帮助我国汽车企业利用现有金融配套体系开拓海外市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海外重点国家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对于我国企业把握目标市场发展走向至关重要。马来西亚是我国车企"走出去"的重要海外市场之一。近年来,吉利汽车等中国品牌汽车加快对马来西亚市场的开拓,并取得良好成绩。2019年,我国对马来西亚实现整车出口4.23万辆,出口额达6.52亿美元,位居我国出口市场第五位。建议企业持续关注马来西亚汽车产业政策最新走向及2021年即将出台的具体法规标准,及时调整"走出去"战略规划和产品布局,加强政策交流和风险评估,有效规避贸易和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找出中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文章对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去"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体上来说,目前主要企业均已在海外建立了生产工厂,海外并购也日趋活跃,但企业"走出去"战略尚不明晰,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形象不佳,对海外市场控制乏力。因此得出:中国汽车企业要明确海外发展战略,注重海外销售网络的建立,注重诚信经营,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年初以来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并在境外投资管理上明显放宽了条件。对于民营企业的自主收购,商务部实在是不应该再加以阻碍了,这会让政府部门背上一个“既对外保守、又对内保守”的恶名。笔者相信有关政府部门在这件事上会做出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2012年可谓中国对外投资的丰收之年.据商务部的统计,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 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1月3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历史新高——从201 1年的424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上升幅度达54%.该机构预计,这种增长趋势在2013年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并再创新高.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汽车"走出去"是我国汽车企业喊了多年的愿望,然而连续几年的汽车出口下滑,让"走出去"的前景不再乐观,让企业感到迷茫。其实,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近几年来,我国的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今年完成7%的增长目标难度相当大。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让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寄予厚望。然而,笔者在这里要给  相似文献   

10.
7月9-11日,中国摩托车商会"走出去"战略和知识产权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参加本届培训班的有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境外加工研发处王正旺处长、商务部美大司拉美处刘晓峰处长、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赵怀勇处长、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知识产权处李群英处长,中华商标协会专家委员会董保霖主任、中国摩托车商会陈炳南秘书长等领导,以及数十名中国摩托车商会会员单位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本土整车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迎来了加速"走出去"战略的关键阶段,企业投资升温,竞相海外建厂,开展海外并购。但汽车产业"走出去"的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海外市场的无序化竞争、研发技术薄弱、服务体系滞后等多重问题尚待解决。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跨国汽车公司正在群雄逐鹿,加速本土化进程,而中国本土整车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却迎来了加速"走出去"战略的关键阶段。然而,海外市场的无序化竞争、研发技术薄弱、服务体系滞后等多重问题却层层袭来……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解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最新变化趋势,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搭建全球汽车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水平,由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上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ATARC)、中国机械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于2018年11月29日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以"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内外政府主管部门、整零企业、贸易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投资机构以及媒体单位的近300位政府部门领导、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特点 1)零部件业始终是外商投资热点 2004年新签约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21家,投资额14.19亿美元,无论是从合资数量还是从投资额看,零部件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2005年零部件合资企业共计38家,零部件合资项目7家,合资规模较以往大,这从投资额、合资生产产品及合资双方企业规模可见一斑。2006年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13家,虽说数量没有以往多,但相对整车等领域,零部件的合资风头还是强劲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投资发展路径理论,我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以后,将逐步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在政策的指引下及市场的引导下积极地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免地遇到各种问题,为此从国家角度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的微观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产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指导方向。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走出去"步伐,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逐年攀升,国内企业开始将生产、研发等产业链环节布局全球,部分车企尝试海外并购。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过程中,还需要政府诸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车外销要解决七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在2010年前使我国成为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要使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全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鲁桂华博士认为,“走出去”这一战略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会宜早不宜晚,我国汽车企业必须要大步“走出去”,这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两方面的支持。规模经济决定了汽车企业需要更大的市场,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走出去”为汽车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可能,这是机遇.  相似文献   

17.
汪滨 《汽车与配件》1998,(29):30-30,62
亚洲战略投资公司(ASIMCO)零部件集团从90年代初开始投资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迄今已经发展成为投资额逾4亿美元,拥有10余家专业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合资企业,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由中国汽车后市场联合会和中国汽车维修技术总监俱乐部主办,多家相关企业和专家媒体参与的2014年全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国汽车维修专家——汽车诊断师"大赛拉开帷幕。2014年中国-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峰会及系列活动中,交通部、商务部和新疆自治区政府将联合主办一系列活动,此次赛事是汽车交通行业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充分展现汽车行业人才特点。大赛将会进行层层筛选,寻找真正的汽车"医生"——能动手修车、能动嘴讲解、  相似文献   

19.
<正>缺乏全球网络与核心技术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最大软肋,中国零部件企业想突破短板,必须勇敢地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本土供应商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突破重围,全球化大环境为本土供应商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20.
正对企业来说",走出去"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观察,外资企业"走出去",通常是公共关系、声誉管理等软实力先行,中国企业"走出去",则多是资本等硬实力先行。实践证明,面对海外市场,企业软实力先行,各项事业发展事半功倍;软实力滞后,则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