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艺术突破了博物馆及美术馆的围墙进入地铁空间,消解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间的隔膜,不仅起到了装饰物理空间、缓解地下空间压抑感、传承城市文脉等作用,更能增强艺术的民生性和可达性,对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意义重大。本文以交互性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为视角,分析了交互性公共艺术的比较优势,结合交互性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特征,梳理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中交互关系的构建方式,提出了交互性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玉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12):后插27-后插29
城市公共文化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审美的城市景观符号,以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现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以城市记忆的形式彰显着公众的文化共享,体现着城市与公众的精神指向.一句话,公共文化就是城市物质空间的精神场域.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地铁是发展城市空间美学、传播城市精神、构建大众审美文化的最为直观的载体,因此对地铁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性介入,使其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城市当代价值至关重要.本文将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结合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共生关系,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城市地铁空间设计的艺术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傅兴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10):后插15-后插16
西安是我国的十三朝古都,故称长安.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有着丰富的传统人文特色与传统艺术元素,这些都为现代建筑与艺术设计提供了参考与借鉴.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西安地铁也得以快速发展,并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重要服务设施.西安地铁为西安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推动了西安商贸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西安地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民生大事,西安地铁车站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与规划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4.
以探讨文化与地铁公共空间的关系为出发点,阐明地铁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扬的载体,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可以加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通过对北京地铁公共空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完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思路及组织模式;通过文化站点个性化、文化空间融合化、创作手法现代化等新思路、新方法,丰富地下空间环境,创造人文空间。用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案例,对所述观点进行实践阐述,为今后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地铁长时期的发展以及国人对于文化审美的需求和对于地铁公共艺术价值的意识的觉醒,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们开始考虑如何将城市的独特文化、地方特色和城市风采在地铁空间中呈现,并开始注重地铁空间的人本思想和文化体现,使地铁站具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特色与内涵丰富的综合功能。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手法还比较单一。希望通过对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研究,为营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与城市文化相契合并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铁公共空间提出一些设计方法建议。文章中提出了艺术与功能相结合、体现地域文化、注重人性化设计以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等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的设计原则,同时也阐述了在营造地铁站公共艺术空间的多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主题文化塑造方面仍有不足。阐述了地铁公共艺术主题文化的重要性并以地铁公共艺术的主题文化建设较为成功的台湾高雄为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美丽岛站和中央公园站的设计目标、设计构想、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及公共设计内容,作为国内地铁车站通过设计提升公共艺术主题的借鉴与启示。即:展示主题文化,彰显城市魅力;国际大师巨作,结合地域特色;站体与周边整体设计,公共艺术实现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交通量急剧增大,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城市空间的发展已由城市地面空间转向对城市上空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基于地铁车站建筑公共区空间界定、影响要素分析,提出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将岛式车站优势运用到具体实践设计中,提高了车站公共区空间舒适性,减小了地铁车站规模。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两种地铁出入口类型的特征,从使用功能分析了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的具体要求。从文化旅游视角提出了城市景点附近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要求。对成都市部分旅游景点地铁站进行实地调研,提炼出该类地铁站出入口空间的设计思路及策略:应体现城市的风格与文化;应促进周边景点文化形象的塑造;应与城市建筑、周边环境协调统一,促进地铁交通、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城市艺术氛围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鲍宁  董玉香 《都市快轨交通》2014,27(6):112--116
新加坡地铁东北线(NE线)运营之前,陆路交通管理局为其主持了一个“ARTIN TRANSIT”项目,邀请19位本土艺术家针对每一座车站的文化背景和装修风格创作一批艺术作品,从而将交通建筑与公共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对新加坡地铁东北线车站的实际案例调研,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两部分出发,总结出新加坡地铁车站建筑的特点:空间分布灵活多样,商业业态丰富完善,室内设计注重城市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等,为我国地铁车站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城镇化的过程中没有有效解决地下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特别是城市内涝等多种城市水的问题。那么如何使正在国内超过40座城市中大规模建设的地铁工程,具有海绵城市的功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广大设计者面前。从城市层面出发,针对地铁、海绵城市各自的特点、技术措施,研究将普通的地铁建设成具有海绵功能的"海绵城市"型地铁的可行性,并研究分析在地铁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的设计策略和方法,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武汉地域文化在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空间的主题形式、艺术表现手法,及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影响,通过对武汉地铁部分线路的公共艺术空间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武汉地铁艺术主题特色与地域性文化的关联性,总结归纳出武汉地铁6大主题文化特色及艺术表现形式,为地铁站内艺术空间建设和地域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筑大都市的基础与载体。有没有地铁,是衡量一座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地铁占地最少,污染轻,乘坐最舒适。可以说,地铁预示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开始。修建地铁,注定成为这座城市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对城市格局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形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许多城市来说,6月6日也许并不算什么特殊的日子,但这一天不仅注定要珍藏在郑州人的记忆中,还注定要载入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册。因为它的开工,身上承载了太多希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站的空间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西安地铁2号线行政中心站的空间设计为例,通过对行政中心站所处的城市环境、功能分区以及空间构成特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地铁空间的合理设计,需要在充分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公共空间的界面、导向、灯光等元素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提升地铁站的空间品质、突出空间的可读性,更能带给乘客丰富的乘车体验和地域感受。对国内地铁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柏林铁路枢纽的建设背景、建设方案选择,研究了柏林铁路枢纽的蘑菇形布局方式,枢纽内的17座客运车站分别负责接发高速列车和短途列车作业,分工有序,极大地提高了枢纽的通过能力;柏林总站为上下5层的空间布置结构,可同时停靠高速列车(ICE)、城际列车(IC)、国际列车(EC)、城市快速列车(S-Bahn)、地铁列车(U-Bahn)等8种列车,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并总结得出柏林枢纽内车站的多点布置方式、柏林总站空间交叉的站线布置方式、以及不同轨道交通方式的同平面布置方式等高效的运营组织经验,对于我国有效提高轨道交通路网的运能,加强城市的整体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系统的规划研究中,导入整合的系统理论。通过整理设计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整体,利用多学科的研究视点和方法,从多角度分析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系统整合的脉络——地铁网络的设计主题整合和视觉整合;地铁站点内不同设计项目的整合;地铁地下公共艺术设计与地上城市周边环境的整合;地铁设计中文化与商业的整合;地铁不同设计、实施、后期阶段的整合管理。避免了传统设计研究方法重细节缺少全盘观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质量和品质;有利于更好地理清散乱的本土文化,衔接好城市现代文明与被高速建设发展所隔断的城市历史文化;真正能够从人和自然的角度思考,满足城市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构建起人性化空间体系,形成地铁空间所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的传播中心,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以郑州为中心传播区域的中原文化,不仅为郑州以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而且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郑州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情怀相融合为设计理念,通过图片、绘画、雕刻等视觉符号,多维度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内涵,使乘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从1984年北京地铁2号线引入6幅壁画作品开始到2014年,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已经走过整整30年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30年间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从公共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将其发展过程分为艺术介入地铁空间、艺术营造地铁空间和艺术激活地铁空间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介绍了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对于未来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发展和创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地铁是城市的缩影。地铁站内部空间装饰,以精心巧妙的设计,以多元思想的表达,以地域文化的渗透,标识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传递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成都地铁7号线是主城区首条环形地铁线路,位于二环与三环之间,是居民住宅最密集的区域。全线共设有8个换乘站,串联起成都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市区交通线路网络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以郑州大学(南区)站地铁出入口设计为例,通过对其与周边街区空间界面的衔接关系、街区形象的塑造以及低碳节能的实践3个层次内容的梳理,重点探讨空间节点的营造、地域特征的表达以及材料与建造技术的节能处理等方法,以期为城市地铁站点出入口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地铁出入口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所处的不同城市空间功能,将其周边的城市空间类型主要分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3种;通过分析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出入口布局的主要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街道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考虑与街道的不同位置关系、人流方向及大小来衔接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注重与不同用途的建筑结合布置来融入建筑空间;开敞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加强与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协调关系以及与地下空间的连通。另外,罗列出相关的契合方法,为城市地铁站点出入口的布局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