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施工中预制梁(板)实际上拱值比理论上拱值偏底较多的现象,对一片20m预应力空心板进行了静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以及混凝土强度理论以确定理论开裂荷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预应力推算和上拱值计算,并按设计规范讨论了空心板正截面的抗裂能力。  相似文献   

2.
邓娟红 《中南公路工程》2012,(4):210-214,220
预应力损失的合理确定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采用后张法的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和3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张拉过程中纵向预应力损失实测,对其摩阻损失和锚固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属波纹管的孔道摩阻系数和偏差系数与国内现行的公路桥规(JTGD62—2004)[1]和铁路桥规(TB10002.3—99)[2]规定一致;对于配置曲线(直线)预应力跨径≤30m(50m)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采用一端张拉比两端张拉更能减小预应力损失;采用PTI《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手册》和现行公路桥规(JTGI)62—2004)给出的锚固损失计算方法进行锚固损失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南叶公路桥主桥为一跨径127 m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采用先拱后桥的施工方法。主桥施工过程中,在系梁没有张拉预应力之前,拱肋拱脚的水平力由临时水平拉索以及拱脚处水平止推装置共同承受,然后通过分批张拉系梁预应力钢束来替换。临时水平拉索与水平止推装置的共同受力与系梁预应力的张拉控制是主桥施工过程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并通过详细的结构分析,合理控制了临时水平拉索与水平止推装置所承受的水平力;通过分析对系梁预应力钢束张拉顺序进行了优化,实现了水平力的替换并有效控制了系梁的混凝土压应力水平,确保了主桥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同步恒载反预拱逐级张拉是利用梁体自身重量将盖梁由于预应力张拉产生的起拱度反压下去,使得盖梁拉应力最小。保证盖梁内部砼和钢筋受力始终处于最佳受压状态。详细介绍了施工工艺,流程及具体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空间建模有限元分析20 m预制宽幅空心板端部预应力张拉各种施工工序,得出空心板端部顶、底板三向应力值;分析空心板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根据梁板受力特点,提出防治20 m预制宽幅空心板连续端部裂缝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正场大桥主桥系杆拱结构的无支架(先拱后梁法)安装方法及相应的系杆预应力张拉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7.
对新建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对上拱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知,存梁控制前3个月徐变引起的上拱度变化值相对比较重要;为降低拼接时新旧桥的位移差,在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建议存梁40 d(最多不能超过3个月),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对起拱的影响;分批张拉预应力筋及预压主梁对控制拼接时对新桥的总上拱度有一定效果,预压主梁的效果较为明显,拼接后的徐变位移差都很小,影响也很小;采用存梁40 d的方法,可轻松地满足施工工期安排的时间,不需采取分批张拉预应力筋及预压主梁的措施,也可达到控制结构上拱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预制梁因其在预应力作用下梁体将上拱,加上收缩徐变的作用,在存梁的过程中,梁体上拱将继续增大,影响梁的后续工序施工和外观质量,造成桥面铺装厚度达不到规定要求,降低梁的使用寿命.装配式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应力水平较高,预制时反拱值较大,存梁过程中的变形控制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存梁期影响梁体上拱的预应力松弛、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40m拉压预应力砼Ⅰ型梁在我省国道 32 5吴川段黄坡大桥主桥首次使用 ,其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Ⅰ字梁的区别是 :上缘增加了预压钢管 ,梁上缘宽度较小而下缘马蹄较大 ,梁高较矮 ,施加的预应力值较大。简要介绍该桥 4 0m拉压预应力Ⅰ型梁的钢管预压应力张拉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对其施工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公路桥梁的预应力通常采用后张法进行施工,其张拉质量主要受控于钢绞线所受力值大小及不同钢绞线间力值差异。结合开展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工作的情况,对预应力张拉施工的常见问题、注意事项等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进行检测前后预应力张拉的质量情况,介绍检测工作在张拉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预应力张拉的不足,进行了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在T梁中的运用研究,对比考察了预应力较传统张拉在张拉力值精度、伸长量大小以及张拉同步性的优势。张拉对比结果表明:预应力智能张拉精准地实现了张拉规范要求,提高了张拉效率,保证了T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赵井卫  涂金平  周泳涛 《公路》2013,(1):149-153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采用涂覆有专用环氧胶的碳纤维板进行预应力张拉,修复构件的变形和闭合裂纹,而后将碳纤维板粘贴、锚固在构件上,与一般面贴碳纤维(CFRP)板的加固方式相比,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高强特性、改善构件使用阶段的受力性能、防止剥离破坏的发生以及减小应变滞后现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预应力钢-混箱形组合连续梁墩顶部位(负弯矩区)的受弯性能及预应力设置方法,以广吉高速某组合连续梁桥为背景,以1∶4的缩尺比制作该桥负弯矩区模型梁进行纯弯试验,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组合梁负弯矩区的破坏形态、裂缝开展及开裂弯矩等力学性能;模拟改变预应力位置及预应力张拉水平,研究预应力设置对组合梁开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梁最终发生塑性弯曲破坏,破坏时裂缝均匀分布且间距与箍筋间距相近,模型梁开裂弯矩为156.0kN·m;在不同预应力张拉水平下,混凝土板对称轴单侧预应力筋合力点至对称轴的距离s与1/2板宽B的比值为0.15~0.50时,开裂荷载较大;预应力张拉水平越高,开裂荷载对预应力筋位置的变化越敏感;原型梁开裂弯矩为15 840kN·m,当s=0.4B时,开裂弯矩可提高约11%。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20,(5)
以深圳某公路工程装配施工为例,重点介绍了一种双边叠合梁板后张法预应力装配道路施工技术,其施工工艺流程包括:(1)路基处理;(2)纵向叠合梁吊装;(3)叠合板吊装;(4)叠合板端头L型槽打入钢棒;(5)误差校核调整;(6)预应力管道铺设、固定;(7)纵向相邻叠合板节点处横向叠合梁安装;(8)后浇段混凝土浇筑;(9)预应力筋张拉、锚固;(10)重复步骤(2)~(9),依次"逐段吊装,逐块预应力筋张拉封锚",直至完成整个道路工程施工。双边叠合梁板后张法预应力装配道路设计采用"双叠合构件+预应力+后浇混凝土装配"技术方案,整体遵循"逐段吊装,边吊边灌浆,双叠合构件现场装配,预应力筋配合后浇混凝土浇筑、养护、张拉、封锚"的原则,技术方案可行有效,对推动我国公路工程装配化施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张拉程序设计是保证预应力张拉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文中针对浙江某跨铁路桥的超长悬臂盖梁预应力张拉,结合有限元分析法,设计了13种不同张拉程序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预应力张拉批次、箱梁荷载施加批次及张拉顺序对超长悬臂盖梁结构安全和施工便利性的影响,设计出既满足结构安全又施工便捷的张拉程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30m预应力空心板梁预制张拉工艺在国道107线上的牧野大桥的应用情况。阐述了空心板梁的施工难点、预制板梁的台座形式的选择和预应力张拉体系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结合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公共交通配套土建工程中U型梁后张法预应力张拉施工,针对U型梁的结构特点,对U型梁预应力张拉施工的工艺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张拉操作和应力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结合湖南常张(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第九合同段蒋家磅中桥预应力空心板的施工,对后张法预应力张拉的理论伸长值和实际伸长值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影响伸长值计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桥梁受力状态,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原则,计算并讨论板开裂与预应力状态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如果预应力≥87%设计预应力,梁就满足全预应力构件的要求.如果87%设计预应力>预应力≥59%设计预应力,梁就满足A类预应力构件的要求,因此,由起拱值来判定梁板是否可用的标准是合理的.对于张拉龄期为3d、5d和7d三种情况,张拉龄期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张拉龄期主要影响上拱值,5d和7d的差别也只有2 mm.  相似文献   

20.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阶段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根折线先张和1根抛物线后张的7.5 m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阶段各项预应力损失、放张(或张拉)后试验梁跨中截面有效应力、瞬时反拱及初期反拱等进行了试验测定和对照,并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以下简称<规范>)中的理论推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折线先张梁施工阶段性能参数的数值规律,可为该类桥梁设计或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