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随车安全距离的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驾驶员的反应能力的量化、速度判断过程的分析和对诸如饮酒、服药、电话干扰及疲劳驾驶等外部因素影响下驾驶员行为与跟随车与引导车行驶一致性的研究 ,计算与分析行车时的安全距离 ,寻求既可避免发生追尾碰撞事故 ,又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安全距离恰当值 :当驾驶员和车辆状况良好时 ,行车距离保持在速度 (以 m/s为单位 )的 1 /2以上时 ,才可能安全 ;当驾驶员和车辆状况不良时 ,行车距离保持在速度的二倍以上时 ,才安全。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汽车技术的不断改进,使车辆能够适应快速运输的要求,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介绍超速行车危害,驾驶员超速行车原因,机动车超速行驶引发事故原因及机动车超速行驶的防治。提出在保证交通安全前提下,既确保较高运输效率,又不降低道路通行能力,驾驶员依据不同车型在良好道路上以经济车速行驶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行车安全性考虑,注重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方法以及动态心电仪和GPS等仪器进行多类型实车道路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驾驶员心率增量、车速、线形指标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应用模型讨论山区公路纵坡路段线形对驾驶员心理、生理影响.结果表明:直线下坡路段坡度3%~4%驾驶员心率增长均超过30%,心理最为紧张,较大坡度反而对驾驶员心理影响不大;直线上坡路段坡度与心理、生理反应相关性较差;弯坡组合路段线形综合指标与车速、心率增量近似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山区弯道景观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构建了仿真流程,研究了车辆横向滑移事故判断方法、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障碍物或车辆产生方法、驾驶员视距计算及仿真车辆安全状态判断方法;用VB语言编写仿真程序,仿真分析了不同车速、弯道半径、景观位置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车速为60 km/h且景观至路边距离相同时,大半径弯道较小半径弯道的危险概率减少约58%;曲率半径相同时,较高设计车速的道路景观对行车影响较小,中半径弯道设计车速为80 km/h较60 km/h的危险概率减少约33%.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驾驶员行驶状态信息与监控行车状况,通过车载CCD图像传感器获得序列图像,应用数字图像理解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摄像机的透视投影模型和汽车行驶轨迹状态模型,根据平面图像上的点推导出车辆在空间道路上的实际位置,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相对道路标线的行驶轨迹进行研究。该方法获得的行驶轨迹曲线能够正确判断驾驶员压线行驶、越线行驶与逆向行驶等违章行为,是判别驾驶员行驶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海交通大宇高速运业有限公司近期专门组织先进驾驶员和家属到浙江南北湖山庄,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驾驶员安全行车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除了请驾驶员交流各自安全行车的经验,还请其家属发布如何帮助自己亲人睡足歇好,消除后顾之忧,保持充沛精力开好安全车的秘诀,当家人与“贤内助”在一起相互交流,既增进了家庭的亲情,又融洽了同事间的关系,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大宇运业公司还对驾驶员家属颁发慰问金,表彰她们为安全生产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为对城市交通中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评价,利用属性识别原理构建驾驶员安全特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包含道路条件、交通管理设施和驾驶员个性三方面属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对驾驶员安全特性影响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模型根据指标属性测定值与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定值,对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属性识别分析。以安徽省某市6路公交一段线路为研究对象,对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一般”,为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隧道入口段事故发生的概率,结合路域空间与色彩视错觉设计一种适用于隧道入口的空间视错觉减速景观。在隧道入口段设计绿、黄、红这3种景观,且每种方案的间距均以10m×4+7m×5+5m×5设置,结合仿真实验与实车实验,对3种空间减速景观的行车舒适性、警示效果及减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隧道入口设置间隔逐渐减小的植物景观具有一定的减速作用;绿色空间减速景观容易造成驾驶员视觉疲劳;红色空间减速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对比度过大且视觉冲击力较强,会对驾驶员造成一定心理负担;黄色空间减速景观警示效果和减速效果最佳,并能满足驾驶员的行车舒适性。因此,建议在隧道入口设置间隔逐渐减小的黄色空间减速景观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对高速公路桥隧段驾驶员视觉信息量展开研究,可以定量地评价桥隧段道路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通过对道路信息视觉关注度的计算,求得了高速公路各典型断面的驾驶员视觉信息量。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内驾驶员视觉信息量严重不足,易使驾驶员产生单调疲乏感,而桥梁段与普通路段相比差别不大。提出了增加隧道侧墙信息以提高驾驶员视觉信息量,保障行...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驾驶员、车辆和道路三个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道路的物理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驾驶员和车辆的属性以及它们在动态感受中的相互作用。在山岭地区,这种影响更大。本文主要论述山区道路的安全属性评估问题,讨论了道路安全的一般性和如何鉴别评估山区道路的交通安全属性。  相似文献   

11.
主要对道路景观空间形态与设计原则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道路景观的空间特征,然后总结了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构成的要素,最后详细论述了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分析,其主要内容有:尊重历史的原则、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及相应要求。设计人员通过这些内容,更好的进行景观设计,体现道路景观的优势,增加道路行车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草原公路直线段交通工程设施信息量设置存在的问题,以信息量化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驾驶员感兴趣区域(AOI)划分,建立5个不同信息量水平的室内模拟驾驶试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熟练程度驾驶员在交通工程设施区域(AOI4),视认不同信息量水平交通工程设施的注视特性和扫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熟练驾驶员随交通工程设施信息量变化对交通工程设施的关注程度较非熟练驾驶员高;在低信息量水平下,驾驶员对AOI4区域的关注程度低,更多的处于无意识关注前方道路,长时间行车易出现精神疲劳影响行车安全;在信息量水平为Z4时,综合驾驶员注视特性指标与扫视特性指标的变化规律认为,此时驾驶员信息处理时间快、视觉搜索范围大、行车心理负荷较小,有利于行车安全;在高信息量Z5时,需要驾驶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脑力资源来关注AOI4区域信息,导致驾驶员对道路其他区域的关注程度下降,在应对突发交通事故时的处理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龙东公路(二级)设计中的实践运用,阐明了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在设计阶段得到重视和运用,通过合理运用技术标准与实际地形、地物相结合可以达到既又节约用地、避免高填深挖又利于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提高行车及营运效果,同时结合环境保护,将路基生态、景观设计作为重点来考虑,提高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做到在设计阶段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在高原公路上行车时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在帕米尔高原典型高原公路上进行行车试验。利用生物反馈仪,采集驾驶员连续驾驶过程中心率与心率变异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在高原公路上连续驾驶70min左右会呈现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驾驶员心理角度的道路线形安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驾驶员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感受出发,提出"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设计理念。重点介绍了驾驶员各种心理需要的概念及对道路线形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将道路线形设计与景观的设计达到完美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木丁 《交通与运输》2014,30(4):77-77
为确保道路安全、有序、畅通,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为广大驾驶员朋友支招,提醒您在暴雨中安全行车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危害行人、驾驶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道路线形不同对行车将造成不同的影响,对此,本文将探究道路线形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目前橡胶改性沥青的主要两种加工方法,在分析橡胶沥青改性机理的基础上,指出橡胶沥青在道路建设中既能改善道路的路用性能,又具有降低行车噪音、增加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的作用,而且既节约能源又环保,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道路行驶中的安全事故愈来愈多,当然,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因素众多,其中公路绿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公路绿化对行车安全的典型影响,并针对该情况提出合适的优化措施,以便能对道路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驾驶员疲劳驾驶或精神分散容易导致发生车道偏离以及追尾碰撞等恶性交通事故,利用机器视觉技术监测驾驶员的眼部、嘴部、头部等器官的运动特征,建立基于驾驶员面部视觉信息的疲劳与精神分散状态综合量化评价模型,实现实时有效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并系统研究了本车前方车辆探测方法和安全车距的评定准则,实现防追尾碰撞预警。初步试验表明:当驾驶员疲劳驾驶、无意识车道偏离以及行车安全车距过小时,该行车安全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对驾驶员进行警示。此外,根据行车安全保障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还开展了道路上行人检测的技术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