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柴油机从欧Ⅲ排放标准发展到欧Ⅳ排放标准需要增加排气后处理系统,对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将是欧Ⅳ柴油机控制系统开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介绍了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发展状况,针对柴油机控制系统开发建立了排气后处理系统模型,包括氧化催化器和微粒过滤器两个模块,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和化学动力学原理建立。对后处理模型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对微粒过滤器的再生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汽车排放法规不断升级,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国际上某些公司已针对欧Ⅳ排放法规开发了一种整体式发动机和排气后处理系统,文章叙述了针对欧Ⅳ排放要求的某型号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详细论述了车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结构及其技术要求,从而呈现了欧Ⅳ与欧Ⅲ发动机的主要技术差异,及其发动机尾气处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1柴油硫含量对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影响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机单靠燃烧改进等机内净化技术已很难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排气后处理技术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目前柴油机中使用的排放控制技术主要有:废气再循环装置(EGR)、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和NOx催化转化器等。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可有效减少排放,特别是PM和NOx排放,但柴油中的硫会使催化剂中毒,严重影响排气后处理技术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WHTC排放测试循环的背景,以一台3.8L柴油机为试验样机,对其运行WHTC循环以及现行国标GB17691-2005中的欧洲瞬态排放测试循环(ETC)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后处理排气温度对比分析,造成WHTC循环NOX排放的主要原因就是发动机在循环过程中排气温度偏低,SCR后处理系统工作条件不佳。因此能够提高或保持后处理器的温度,选择更高效适用的后处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本文基于后处理保温措施,后处理的选择对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应运而生了不少排放控制技术。现介绍国外最新柴油车排气后处理技术。 一、DOC_S技术 柴油车氧化催化转化器(DOC_S)的使用将促进新一代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氧化催化转化器使CO和HC氧化生成CO_2和H_2O,从而净化排气中CO和HC,此法具有净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最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综合应用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并对未来超低排放法规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简绍了重型柴油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其危害、排放后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原理、并介绍了国内外各代表企业后处理采用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随着排放法规的逐步加严,仅依靠机内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还必须使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来控制排放。在国外绝大部分发动机制造商都是在改进欧Ill排放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SCR系统或EGR系统等的后处理装置来实现阶段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1国Ⅵ汽油车降低颗粒物排放的措施1.1汽油机排放污染物及其后处理应对策略汽油机排放污染物主要来自细颗粒排放物质(PM)、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和一氧化碳(CO)等4个部分。针对汽油机而言,尾气后处理装置主要有三元催化转化器(TWC)、热反应器、空气喷射器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等。其中,三元催化转化器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废气后处理技术,也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汽油车排放后处理技术。三元催化转化器安装在排气支管之后、排气消声器之前的排气管中,当发动机工作时,  相似文献   

10.
配有三效催化器的汽油机,排气中的HC排放物70%-80%是在冷起动阶段产生的。从冷起动阶段HC产生的主要原因入手,分析了空燃比、点火提前角对HC的影响,提出了现今国内外为满足欧Ⅱ及欧Ⅲ排放法规、减少冷起动阶段HC排放所采取的机内措施和排气后处理技术,并对不同排气后处理技术装置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后处理装置是国Ⅳ实施阶段机动车的关键部件,机动车需要加装排气后处理装置才能达到国Ⅳ排放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后处理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HJ 451-2008"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和GB/T 18377-2001"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对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性能和试验方法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对这两个标准的研究,建立了后处理装置试验平台,满足了标准中试验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伴随着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愈来愈受到重视。介绍了柴油机排气PM和NOx 控制技术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Audi公司开发的新一代V6涡轮增压直喷式(TDI)柴油机系列使柴油动力装置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开发目标是在满足欧6排放法规要求的同时降低燃油耗,并进一步提高功率和扭矩。其中,集成模块化近发动机布置的排气后处理装置对达到上述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全新设计的链传动机构能为此提供自由的安装空间,因而能在低CO2排放水平下获得最佳的排气后处理效果。详细介绍新型V6-TDI柴油机的热力学、应用和排气后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改善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改善柴油机燃烧、降低柴油机排放的几种机内控制及排气后处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冷起动时,排气中会有刺鼻性气味,源于排气中含有醛类物质。目的是澄清柴油机低温起动时的醛类物质排放动态。在低温条件下开展柴油机的冷起动试验,测定了排气中醛类物质的浓度。考察了催化剂未激活,低温起动时后处理装置对醛类排放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排放气体刺鼻性气味感觉评价,研究了醛类排放动态与刺鼻性气味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愈来愈受到重视。介绍了柴油机排气PM和NOX控制技术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满足国Ⅴ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技术方案中,SCR+DOC+DPF/POC和EGR+DOC+DPF是两种主要的技术措施,而LNT+DOC+DPF技术对排气中的S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主要概述了在用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对在用柴油车的排放控制技术提出一些建议性措施。最后指出其中的排气后处理技术将是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魏雷刚  张兆合 《北京汽车》2010,(3):15-18,40
随着车辆数目的日益增多,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为了降低柴油机尾气中NOx对大气的污染,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文中着重对SCR降低柴油机尾气中NOx的还原剂喷射和混合管道进行了优化设计。一般认为,柴油机仅仅依靠机内优化措施不能满足欧Ⅳ排放限值的要求,达到第Ⅳ阶段排放标准必须采用排气后处理系统技术。在众多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措施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最有前途,尤其针对柴油机的NOx排放。  相似文献   

20.
日前,斯堪尼亚全新推出了无需排气后处理系统即可满足欧V排放标准和EEV(环境友好汽车排放)标准的环保产品——EEV版及欧V版发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