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用汽油机分层稀燃及其排放控制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车用汽油机分层稀薄燃烧系统及其排放控制技术问题,重点分析和介绍了包括轴向分层、滚流分层和GDI等各种发动机稀燃系统及其排放控制的新进展,为车用汽油机经济性和排放等性能的改善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柴油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日本国内道路、交通和排放法规,侧重于与欧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日本现代车用柴油机技术。阐述了为提高功率、改善燃油经济性、降低噪声和降低排放所采用的增压和中冷、共靶式燃油喷射、电子控制、EGR和改进燃烧等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马自达公司在发动机燃烧技术研究中的创新点——模型控制概念。着重论述了建立状态量预测模型以进行燃烧室壁温预测模型控制,建立热释放系数模型以进行轻负荷预混燃烧的着火定时的模型控制以及中高负荷扩散燃烧的预燃模型控制。这类模型控制的实质是使用了基于物理现象的经验公式,以及根据实体发动机数据鉴定模型常数的前馈型,充分利用车载发动机控制装置的燃烧控制技术。清洁柴油机SKYACTIV-D利用这种燃烧控制技术有效改善了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排放特性及噪声品质。  相似文献   

4.
第四代Prius 车用的发动机沿用了第三代车用2ZR FXE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并采用了各种改进措施来提高燃油效率。被称作ESTEC 2ZR FXE 的新发动机,在降低摩擦的同时,采用了各种提高燃油效率的技术来改善燃烧特性、减少爆燃、优化热管理。由于采用了这种注重细节的方法来提高燃油效率,使得ESTEC 2ZR FXE 发动机成为世界上首款最高热效率达到40%的汽油机。介绍此款发动机采用的提高燃油效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车用直喷式柴油机排气净化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巽俊  李骏 《汽车工程》1998,20(1):43-51
在改善车用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需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和微粒排放,关键是进一步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也要改善燃料品质,甚至进一步采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本文阐述了喷油系统和进气系统的改进,燃烧室设计的优化,增压中冷,废气再循环等技术措施的潜力,以及燃油改质,排气后处理等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鉴于废气再循环和稀薄燃烧对降低排放、改善燃油经济性所具有的优势,提出了将两者相结合协同控制的技术路线。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研究了部分负荷下废气再循环单独作用和与稀薄燃烧协同作用时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转速为2 000r/min、平均有效压力为300k Pa下,废气再循环与稀薄燃烧协同作用可带来8%以上的油耗改善和较低水平的NOx,HC和CO排放,验证了废气再循环与稀薄燃烧协同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新型无节气门进气系统--串联气门速度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车用汽油机在城市路况下(即中小负荷的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设计了一种由两个串联进气门组成的进气控制系统(SVSC),采用全新的进气控制原理,不通过节气门的操控来降低部分负荷工况下发动机进气损失并提高燃油经济性。仿真计算与试验表明,SVSC 系统可大幅减少发动机部分负荷下的进气损失,并且不需要对发动机的尺寸或结构作较大改动。  相似文献   

8.
低污染柴油机用电装公司电控直列式喷油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日趋严格的柴油机排放法规,提高燃油经济性,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以及降低噪声,电装公司探讨了对改善燃烧过程十分重要的燃油喷射雾化方面的一些方案,研究了为缩短喷油持续期而提高喷射压力与喷油率并同时提高控制精度的方法以及利用发动机和车辆工况反馈,采用电子控制系统实现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9.
日益收紧的排放标准与提高燃油经济性的要求是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进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为了改善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和热交换器的可靠性,Visteon公司采用先进的冷却技术满足了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日益复杂而又苛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载重卡车的增压柴油机上既要获得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又要具有极好的驱动能力的一些技术解决方法和研制过程。 为获得良好的燃油经济性,首先要考虑怎样减少发动机本身的摩擦损失,同时又要保持所要求的马力和扭矩特性。高增压的小型发动机具有这种可能性,但它又有一些严重的缺点。 最近研制了一台新型的较高增压、中冷柴油机。在这台发动机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发动机工作客积的最佳化;可变控制的惯性进气系统,带有超后弯叶轮增压器;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定时器(电子定时控制)以及闸门式排气制动系统等等。 新近研制的卡车安装了这种发动机,该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比原来发动机提高20~30%。 为获得柴油机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新研制的较高增压小型涡轮增压发动机带有一个空气——空气式中冷器和一个电子定时控制的燃油喷射装置。它主要是通过减少自身摩擦损失来获得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这种发动机的燃烧系统是以日野微混合系统(HMMS)为基础的,这种系统的燃烧周期非常短,这是由于气缸内空气的高紊流能量促进了燃油微粒与空气的混合。同时,在这台发动机上还采用了可变控制的惯性进气系统,带有超后弯叶轮的涡轮增压器以及闸门式排气制动系统等等。本论文阐述了这个基本设计方案及其细节。  相似文献   

11.
胡平  周荣  徐达 《天津汽车》2010,(3):35-38
在环境和燃油资源的压力下,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汽车节油。文章从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特点出发,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着重分析了整备质量和发动机排量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发动机特征的分析,介绍了改善发动机效率的方法,进而优化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同时从变速器和阻力2个方面分析了通过提高机械效率来改善燃油经济性的方法。结果表明,燃油经济性的优化是一个集轻量化、提高燃烧效率及改善机械效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提高几何压缩比与延迟进气门关闭正时技术相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在维持最高燃烧压力不超过机械限制的前提下改善燃油经济性。另外,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燃烧过程的变化,以观察高几何压缩比条件下的排放性能恶化过程。根据研究结果,改进燃烧室形状,以改善发动机的排放性能。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均证实,改进燃烧室形状,并与延迟进气门关闭正时的技术措施相结合,可以显著改善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在车用发动机的开发中,改善燃油经济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发动机组件的摩擦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发动机减摩的常用策略,即降低滑动部位的摩擦因数,降低滑动摩擦部位承受的载荷,缩小滑动部位面积等,介绍近年来发动机减摩技术应用的部分实例,并评价其效果。同时,阐述降低机油泵及辅机皮带传动部件摩擦对发动机减摩的作用及其潜力。  相似文献   

14.
对车用发动机来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改善燃油经济性是重要的课题.鉴于发动机活塞要求减轻质量和降低摩擦,介绍了用于活塞第1道环环槽和活塞裙部的表面处理工艺,这些技术有利于活塞的轻量化和降低摩擦.  相似文献   

15.
杨林  卓斌 《上海汽车》2000,(12):24-27
面对日益严格的车用柴油机排放限制和燃油经济性要求,本文概述了目前低油耗低排放技术,实验研究了极早喷射、多段喷射和MK燃烧方式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并针对涡轮增压四冲程柴油机提出了一种低温顶混合稀薄燃烧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汽车发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降低排放,改善燃油经济性两个方面,论述了21世纪车用汽油机和车用柴油的发展趋势,经分析指标出,两种发动机在改善性能,降低排谚方面可以取长补短,相互相借鉴其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 柴油机的燃油喷射和燃烧,与发动机的性能、排气特性、噪声及强度等有直接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燃料情况的恶化,燃油经济性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现正在努力进行许多改善工作。为了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首先要减少摩擦损失和泵气损失等,此外,改善机械效率也很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燃油喷射—燃烧系统来提高指示热效率也同等重要。本文着重想就小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燃油喷射和燃烧及其基本事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新型材料及新制造工艺等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车用发动机已经演变成为融汇机械制造、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电子装置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目前,国内的摩托车发动机普遍还未采用微机控制的电子点火系统,但随着人们对摩托车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摩托车发动机将逐步采用微机控制的点火系统,以便对发动机工作时的点火提前角和空燃比进行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车用汽油机从1986年到1995年为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所采用的新技术以及二行程发动机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汽油机的动力性,排放控制、燃油经济性等得到稳步提升,而汽油机燃油耗每年都以较大幅度降低,也为降低CO2排放作出了贡献。汽油机的技术进步得益于稀燃与直喷的燃油系统、可变气门配气机构、高效催化装置与计算机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着重介绍了日本从经济高速发展开始,进入汽车普及化阶段之后的各个时期,汽车厂家推出的各具特色的车用汽油机产品,阐述了汽油机零部件技术,以及发动机基础研究、可视化与计测、数值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亮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