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新洲 《航海》2001,(2):16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海岭号”深海调查研究船和“海沟号”无人探测器,在印度洋进行深海热水活动调查作业中,首次发现新(品种)的生物群——热水喷出孔生物群集。据称,位于印度洋中部深2450米的海底,有一处涌出摄氏360度热水的喷出孔,分布范围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在热水喷出孔附近发现生  相似文献   

2.
苏木 《游艇业》2009,(8):142-142
Ithaa是世界上首家海底餐饮,地点在马尔代夫伦里芬湖岛希尔顿度假村与水疗馆区。Ithaa是马尔代夫语,意为珍珠。这颗海底的珍珠位于温暖的印度洋水下5米处,长9米,宽5米,四辟完全由玻璃制成,有14个座位让用餐者可以享受前所未有的用餐体验。  相似文献   

3.
2022年2月10日,江南造船建造的全球最大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PACIFIC INEOS BELSTAFF"号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正式命名。该型船是江南造船自主研发设计的船型,属于江南"Panda(熊猫)"系列,设计总长230.0米、型宽36.6米、型深22.5米、配有4个江南造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rilliancE"B型液货舱和2个C型甲板罐,最大舱容达99000立方,是世界上首次采用B型舱且舱容最大的VLEC。  相似文献   

4.
《珠江水运》2011,(16):6-6
北京时间7月26日6时12分,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相似文献   

5.
李诚  张建勇  曲杰  杨光 《船舶》2016,(1):16-20
简要介绍自主研发设计的"海底管道巡检船"船型的主要技术性能和技术特点。该船定位为国内首艘海底管道巡检船,搭载专业声学探测装置,抗风浪性能良好,能够持久巡线并应急响应,其各项功能均针对渤海海域海底管道运维需求进行设计,能够保障海底管道安全运营,排除隐患以避免或最大限度降低管道泄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片世界闻名的海域,这就是红海,它是印度洋的附属海.红海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鳄鱼,从东北向东南,斜卧在那里。它长2000多千米,最大宽度306千米,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为558米,最深处为3050米.红海自古为连接地中海、东北非、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洋等地的交通要道:自苏伊士运河凿通后.它就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文婷 《航海》2002,(1):15-17
1973年8月2日,“阿基米德”号深潜器载着驾驶员德弗罗贝雄尔、首席科学家勒皮雄和机械师米歇尔开始下潜,下潜的目标是大西洋中脊,它位于亚速尔群岛的西南海底。 3个小时之后,2600米深的海底已在“阿基米德”号的下面呈现。勒皮雄的眼睛紧贴着舷窗,突然惊呼起来:“看,熔岩!”在他的前方,巨大的熔岩就像瀑布似地从几乎是垂直的陡坡上倾泻而下。勒皮雄又看到了中央裂谷的岩壁上,有许多黑黝黝的“管道”,活像大管风琴的音管,参差不齐地排列在那里,直径大多1米以上,在探照灯的照耀下闪烁着黑玉般的光泽。在一块海底凹地上,堆放着一些完整无损的熔岩块,外形像一大块一大块的枕头一样,探险者们给它起名叫  相似文献   

8.
李凡  李长锁 《中国造船》2007,48(B11):571-575
中海石油海洋工程公司(COOEC)首次在海底管线铺设中采用全自动焊技术,并首次在中海石油海洋工程公司(COOEC)承揽的东方1-1海底管线工程和渤南海管线项目中成功使用,新工艺的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在海底管道铺设工艺上又有了崭新的起点。为此详尽介绍了这种先进焊接工艺在东方1-1海底管道铺设中的具体应用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11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由该所研发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近日完成主体建造。作为我国首个直径15米的超大型智能观测综合浮标系统,可实现海面、水体、海底的长期连续在线实时监测功能,并像一座海上"移动房屋"供科研人员短期驻留。科研人员介绍,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该浮标系统在国  相似文献   

10.
<正>1月1日,可装载1.9万标箱的世界最大集装箱货轮"中海太平洋"号首次靠泊厦门港嵩屿集装箱码头2号泊位。"中海太平洋"号集装箱船隶属于中海集运公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该轮全长400米、宽58.6米,排水量为18.7万吨,设计装载量为19100个标准集装箱,水面高度达69米,有23层楼房高,甲板大小超过4个标准足球场。如果将满载的19100个标准集装箱首尾相接,长度超过  相似文献   

11.
徐双华 《航海》2003,(6):17
法国一家公司成功地在36米深的海底找到一处泉眼,从大海里打出了淡水。 据说,这种在海底开发淡水资源的做法比起海水淡化工程要省钱省力,其造价只有淡化海水的四分之一。工人们在海底的泉眼上安装一个10米高、2米宽的金属装置罩住水源,将这个装置固定在海底并用钢缆拴住以防水流冲走。在这个装置上面再连  相似文献   

12.
正历经40余天,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于2020年6月8日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海斗一号"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中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七○八所完成了9万吨双舷侧结构散货船的开发,这是我国首次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舷侧超巴拿马型散货船。9万吨双舷侧散货船是2003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确定的中国自主开发的4型优选型散货船之一,七○八所于2003年4月开始研发。9万吨双舷侧散货船的主尺度为:总长240米,型宽38米,型深20.3米,设计吃水12.75米,结构吃水13.93米,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有关散货船新规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蒲玉成 《中国造船》2012,53(Z1):200-205
海底管道的铺设有很多种挖沟方法,因海水深度,地质条件等情况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渤西南联网供气项目为避免锚地的各类船只抛描破坏,保证海管的安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俊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海底管道铺设和后挖沟施工中进行合作,采用接触式潜水射流喷冲气举式挖沟机(此系专利设备),首次成功完成了国内海管埋深达到4米的深挖沟作业。通过这次深挖沟埋管的实施,证明这种新的工艺,可以应用到更多的海底管道深挖沟埋管工程中,也可以应用到海管穿越航道、锚地等类似的既要保护管道又要保证通航安全的管道施工工程中。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的主要研究成果,"海马"号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于2014年2~4月在南海成功完成了海试。"海马"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大深度ROV系统,最大工作水深4500m,主要作业功能是进行海底探测、取样以及其他水下作业。"海马"号的研发和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技术领域继"蛟龙"号后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介绍了"海马"号ROV的立项背景、研究目标、系统组成、总体技术性能和功能及其研发历程和海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海底旅游船     
《船艇》1989,(5)
日本鹿儿岛建设娱乐公司和名濑市大岛运输公司最近联合研制成日本第一艘海底旅游船。该船长18.3米,载客48人,可下潜到75米深的海底,以每小时2海里的速度航行。该船两侧有22个圆形窗口,乘客可凭窗  相似文献   

17.
2013年3月12,日本资源能源厅宣布,"地球"号深海探测船当天上午从爱知县附近渥美半岛近海开采出"可燃冰",这是全球首次成功在海底开采出"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消息一出,"可燃冰"开采再次成了热门话题,这不仅显示出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而且必将刺激其他各国加速对"可燃冰"开采的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18.
海底光缆制造中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计算双层铠装海底光缆拉伸强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海底光缆结构参数的优化模型,对于海底光缆的设计制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海底光缆铠装钢丝层之间的滑动对于海底光缆的拉伸强度有重要影响,分析这种滑动产生的原因,提出控制滑动的一些方法,并建立相应的结构参数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以惠州油田海域百米水深的海底管道铺设为例,分析南海冬季海况对海底管道铺设的影响,并针对3个具体过程提出新的海底管道施工设计方案。在设计前期,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确认动力定位作业船能有效提升作业的应急反应能力;在设计中期,必须对海底管道铺设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和疲劳分析,以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要求,并量化应急预案;在设计后期,为克服现场恶劣的海况,提出一种安全高效的起始锚铺设方案。实际应用证明所提方案的有效性,为今后南海其他类似铺管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航海》2014,(2):4-9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三个方向。2014年1月9~25日,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团队在中国南海奏响了胜利的凯歌。6名饱和潜水勇士成功下潜300米深海进行作业,巡回深度达到313.5米,并把五星红旗插入海底,创造了我国饱和潜水作业新纪录,标志着中国深潜水技术作业能力跨入国际先进行列。1月25日,在深海作业、生活380个小时后,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等6名潜水员,精神抖擞地跨出了饱和潜水系统的甲板居住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满怀喜悦,在我国首艘饱和潜水支持母船“深潜”号上,代表中国救捞人自豪地宣布:“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