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肖雄建  商彦章 《运输车辆》2011,(13):112-115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9字头”公交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车型——913路公交车。在本期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将介绍“9字头”车型中的另一大类——以旅游客车为主要使用车型的远郊公交车,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919。  相似文献   

2.
肖雄建 《商用汽车》2011,(23):100-102
在北京庞大的公交车体系中,有单机车、双层车、三轴车、铰接车(通道车)、旅游车等诸多车型,线路设置上也有"3字头"、"9字头"、"运通系列"、"八方达系列"等不同的分类。在往期的文章中,我们对这些各有特点的公交线路及车辆已分别作了介绍,在这一期的调查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3.
肖雄建 《商用汽车》2011,(11):101-103
在人们的印象中,北京的公交车多数有着固定的涂装:普通车辆一般为红色与银白色搭配,铰接式公交车拥有黄蓝相间的涂装;然而在北京公交车中还有众多绿色涂装的车辆,它们就是"9字头"的远郊公交车。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的公交调查系列报道中,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过了像85、83路双层公交、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车以及像345(快)路的14 m单层3轴公交车这样的特色公交车,而在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向大家介绍北京的"经典"公交车:300路18 m铰接式大通道公交车.  相似文献   

5.
据<新京报>2010年9月16日报道,北京首批727辆国Ⅴ柴油公交车已完成采购招标.这批低排放新车外观与现有公交车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排放标准更严格.一部分车已完成验车,上牌,建档等前期工作, "十一"前后,已有100辆绿色公交挂上"9字头"车牌"上岗".  相似文献   

6.
在香港,双层公交车是城市公交的主力,较大的载客量、灵活的转弯半径,使得该种车型在繁华的大都市内施展拳脚、来回穿梭。而在北京,同样也有一些双层公交车服务于各条重要的公交线路。本期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7.
肖雄建 《商用汽车》2011,(7):112-114
在北京公交车辆中,不乏18m长的铰接式大通道公交车,也有大容量的双层公交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载客量大,符合北京许多公交路线高峰客流量大的需求。然而在这些大容量的公交车辆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车型——14m单层三轴公交车。它们没有铰接盘,也没有双层结构;但是凭借较长的车身,依然能装载下约100名乘客,它们多数运行在城区发往郊县的公共交通快车路线上。近日,记者调查走访了北京345(快)路公交车,对该批车辆的运营与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这是一份2005年国产部分乘用车产销计划和新产品投放表.说到“部分“,是因为下列的图和文字并不能包括全部的乘用车在内,只能说是主要的轿车和SUV的生产企业,也不包括所有的MPV.由于国内汽车目录中“7“字头车型和“6“字头车型划分类别时的错位(这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在车型统计时和人们习惯上对车型认识混淆.因此在统计时,往往把“6“字头的SUV和MPV纳入到乘用车的范围内,而另一方面又会把“6“字头的所有车型统计到轻型客车的数据中,而应该纳入乘用车统计范围内的微型客车却又没有统计在乘用车的范围之内.因此在统计数据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结果.据了解,最近有关方面将着手改进这些缺陷.……  相似文献   

9.
韩梦华 《商用汽车》2011,(1):68-69,74
10年前,北京第一条"8"字头的线路——808路正式开通,线路为北宫门至前门。如今,随着2010年最后一批"8"字头公交线路的改号调整,"8"字头线路彻底地从大家的生活中消失了。以后也许还应该会有"8"字头的公交线路,但是应该与曾经的完全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0.
杨亮  庄严 《商用汽车》2005,(5):31-35
2005年3月31日-4月2日,北京公交集团招标车辆展示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作为国内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公交车招标,30亿元的招标金额与4113辆的招标计划,吸引了诸多客车企业参与"拼杀"。据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树森介绍,2005年底至2006年初,北京市公交车将根据本次招标采购的车型逐一批次地进行置换,并且在今后的几年内,北京为更好地适应奥运会公共交通的服务要求,还将陆续地进行采购更新部分公交车型。本次招标后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针对北京市不同路段选择不同车型,  相似文献   

11.
汽车动力电池包内部的潮湿和凝露现象是温湿度耦合作用的结果,它直接影响电池性能、加剧电池失效且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但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未得到足够关注,开展电池包内部温湿度耦合特性的分析工作尤为迫切。基于此,研究相应瞬态数值分析方法,求解电池包内部空间动态变化的温湿度分布情况。首先,分析电池包内部空间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热量传递过程,建立热湿传递的物理模型,并根据流体运动三大基本守恒定律以及温湿度耦合关系,建立对应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利用恒温恒湿箱和安装防水透气阀的电池包箱体进行热湿传递试验,验证外界环境动态变化的温湿度对电池包内部温湿度的影响以及电池包内部出现凝露和积水现象的条件;建立电池包及其内部空间的多物理场耦合三维模型,对电池包内外的热湿传递与温湿度耦合过程进行瞬态数值模拟,根据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采用真实气候环境数据定义模型中动态变化的电池包外部环境,从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电池包内部温湿度的瞬态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瞬态数值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佳,得到了外界环境以及电池工作状态的动态变化对电池包内温湿分布、电池表面凝露时长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是道路运输管理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各类危险货物供需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采用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首先确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边界,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分为运力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建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因果关系图,探究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正负反馈关系;接着,引入危险货物供需系数,建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流图;通过建立主要变量方程,表示出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进行模型检验,包括真实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最后,对变量设置初始值,利用建立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使危险货物供需系数的行为模式保持稳定的可行性策略。以广东省惠州市汽油运输为例,分析影响危险货物供需系数的主要因素,设置7种政策情境,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运输车辆利用程度及货物运输效率可有效提高供需系数;增大运输车辆吨位数,调整危险货物运力结构能够改善供需情况,使供需系数提高;增大运力后,供需系数的行为模式趋于平稳;综合调控各因素对改善供需系数行为模式的效果更好。研究建立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管理调控策略,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的改进与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依托茂湛高速改扩建工程,采用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和落锤式弯沉仪两种无损检测手段,从路面结构内部隐性病害分布和结构承载力两个角度评估旧路面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力学强度。研究发现:三维探地雷达可准确探测旧路内部病害;沥青上面层病害主要为坑槽、纵横向裂缝,中面层病害主要为纵横向裂缝,下面层病害主要为纵横向及网状裂缝;水稳基层病害主要以纵横向及网状裂缝为主;慢车道的结构病害数量与发育程度均比超车道更加严重。从路面结构承载力分析发现:慢车道弯沉值比超车道高约2.5~3.4(0.01 mm);相比设计采用的动态模量,旧路面模量衰减幅度约60 %~70 %。对典型病害成因与发育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并推荐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李鹏 《路基工程》2022,(2):168-172
依托云南省杨柳至宣威高速公路项目,通过室内正交试验,研究机制砂掺量、水胶比、粉煤灰掺量、钢渣掺量等因素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阶数拟合函数的预测效果,采用三阶非线性函数建立并验证了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水胶比和粉煤灰掺入量对扩展度和坍落度影响较大,钢渣影响较小;随着水胶比、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促进橡胶沥青降噪路面的推广应用,对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路面噪声的产生及增强原理,对橡胶沥青路面的隔音与降噪功能及机理进行了重点评述;同时,总结了多种因素对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橡胶沥青路面降噪特性;最后,总结了橡胶沥青降噪技术工程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表明:橡胶沥青路面降噪的主要原理是由于橡胶粉或橡胶颗粒的阻尼及高弹性,使得路面具有较高的吸收振动和冲击的性能,从而达到较好的减振降噪的效果;而橡胶粉掺量与目数、路表纹理状况、长期服役行为是影响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性能的3个关键因素。适当增加橡胶颗粒的掺量,增大橡胶颗粒的粒径,采用开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并且保证路面养护能够长效增加橡胶沥青路面的减振降噪性能;在对橡胶沥青路面降噪特征分析方面,多种噪声测试方法的利用为评价噪声声品质提供了可能;而关于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的工程应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骨架密实型橡胶沥青混合料路面、大孔隙橡胶沥青混合料路面和新型外加剂的使用。其中骨架密实结构和大孔隙结构的应用较为成熟。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沥青路面降噪技术的研究正符合当前功能性路面材料在安静路面的需求,将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安静路面提供理论和应用支持。  相似文献   

16.
装配式建筑所受的期望越来越高,装配式轨道交通车站和综合管廊已经取得较大发展,但装配式市政隧道的设计及施工发展却严重滞后,主要原因是装配式隧道预制件吊装重量大、远程运输净高受限、非标构件多、模板成本高等。因此,如何实现结构的轻量化、标准化犹为突出及紧迫。现以开创大道与萝岗新城外环路交叉口立交工程为例,分析了装配式隧道结构形式的选择、结构的模板分解方式、地下结构预应力的设计及应用及隧道平纵曲线段的调节方式和预制模板的统一,并应用了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案例工程采用肋板式结构及湿拼法的拼接方式使得预制构件尽可能轻量化、标准化,成功实现隧道全预制拼装市政隧道与现浇隧道工程造价相当,为装配式市政隧道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主动悬架用直线电机高精度与高效率的控制需求,充分研究直线电机以及主动悬架动力学特性,建立直线电机驱动模型与主动悬架二自由度参考模型。为了改善传统直线电机直接推力控制的动态性能,提出一种改进的模型预测推力控制方法。该方法将逆变器产生的7个非零电压矢量作为备选矢量,并融合预测模型来计算出控制周期内的电机运行状态参数,基于成本函数最小值原理挑选出最优电压矢量,并将其作用于逆变器产生驱动电机所需的电压。为了解决数字控制系统的固有问题,提出延时补偿技术,保证对电机能够进行实时控制;对于逆变器开关频率不固定而引起的开关损耗等问题,通过在成本函数中加入开关频率项,在选择最优电压矢量的同时还降低了逆变器的整流频率与开关损耗;另外为了提高电机推力的效率以及减小推力与磁链波动,提出最大推力电流比与占空比优化控制技术,提高直线电机的动态控制性能。基于MATLAB/Simulink与dSPACE联合仿真,并搭建直线电机与主动悬架硬件测试平台,对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对主动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也进行了仿真与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直接推力控制,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使电机能够拥有更快的稳态速度、更小的电磁力与磁链波动以及更低的开关频率;各工况下,轮胎动载荷试验与仿真结果均方根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2.3%、4.47%、6.3%;悬架动行程试验与仿真结果均方根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3%、8.86%、10.6%;车身加速度试验与仿真结果均方根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23%、9.12%、7.2%。由计算结果可知,各评价指标的相对误差均在13%以内,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证明了模型预测推力控制对于提升电机与悬架动力学性能的有效性,能够实现对车辆悬架系统全局工况性能最优,协调控制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掺量钢渣微粉-水泥稳定碎石的性能,采用自制复合激发剂激活钢渣微粉(ASSP),开展了不同胶凝材料剂量(质量分数4%、5%和6%)大掺量(质量分数100%、90%、70%、50%)ASSP-水泥稳定碎石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UCS)与5%胶凝材料剂量不同龄期(7,28,90 d)的UCS和劈裂强度(SS)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5%胶凝材料剂量100%和70%ASSP-水泥混合料的抗压与劈裂回弹模量、抗冻性、干缩与温缩以及SEM、XRD微观试验,并与对照组P·S·A32.5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胶凝材料剂量增加,ASSP-水泥混合料的UCS和SS均越大,且同剂量下,70%和50%ASSP-水泥混合料强度与对照组的相当;通过调整胶凝材料剂量,大掺量ASSP混合料7 d的UCS完全能满足不同公路等级基层、底基层的要求;各ASSP-水泥混合料不同龄期UCS和SS、抗压与劈裂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组一致,均随剂量和龄期的增加而增大,抗冻性均满足要求;随ASSP掺量的增大,混合料干缩系数越小,温缩系数越大,掺入适量ASSP能减少混合料的干缩开裂;不同ASSP掺量混合料的主要水化产物为C-S-H、AFt和CH等,ASSP混合料的早期水化慢,水化产物数量少;28 d后70%ASSP混合料的水化产物C-S-H、AFt特征峰值与对照组相当,SEM结果与此一致;7 d后100%ASSP混合料胶凝浆体形貌和界面过渡区中浆体与骨料间连接不紧密,ASSP-水泥的浆体形貌较好,混合料结构密实,孔隙和裂缝的数量明显减少,较好地解释了混合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可见,将大掺量ASSP-水泥稳定碎石用作路面基层完全是可行的,该研究为此类材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极端天气的增加,影响城市安全的内涝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河道分布不均,呈现南密北疏、中心城外密中心城内疏等特点,传统的排水规划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状城市安全的需要。结合城市特点,浦东新区排水防涝规划坚持“绿灰蓝管”多措并举的理念,深度挖潜现有设施,合理解决好源头控制与大、小排水系统的组合问题;通过构建模型评估城市内涝风险、高效预测区域积水灾害、明确重点提标改造地区,有效提升规划效率并及时反馈规划效果。规划通过对已建系统进行低影响开发及现有排水设施多用途利用等方式对排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可为今后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