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驾驶园》2020,(5)
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建设的现状及"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其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产生的作用进行论述,说明了"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并对海绵道路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上半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包含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池州市入围。目前池州市编制完成了《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3年实施计划(2015~2017)》,计划建设水生态水安全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保障体系等五大类117个项目。其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脱离景观方案、为海绵而海绵等问题,以七军会运动员村海绵城市规划为例,从"排水"、"活水"、"清水"、"净水"、"节水"五大方面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与景观方案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平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为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市政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居住,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排洪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城市暴雨频发。"海绵城市"道路设计通过低影响设施和技术来调控城市雨水径流,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减轻道路排洪压力。在阐述"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浅析了"海绵城市"在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上的应用,旨在促进我国市政道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业界对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研究很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2016年3月11日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但基于"海绵城市"要求的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内容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现仅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内容及要点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以期对同行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响应国家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城建理念,利用西龙立交建设的契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纳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设计元素,将西龙立交建设成具有生态调蓄、渗透、净化功能的海绵型立交。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起到引领和统筹作用.结合珠海市地理气候特征,探索区级层面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思路,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并为类似地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编制斗门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首先分析了规划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识别重点建设方向,提出规划建设目标及指标体系;然后从规划区生态环境本底特征出发,强调海绵城市大系统构建,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海绵城市水生态格局;最后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系统规划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等内容,科学、系统地引领指导斗门区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青山港位于青山示范区,属该示范区重要的排水廊道。采用多层次的"海绵城市"生态措施,重新对该港渠进行了整治。根据评估,整治之后的港渠可满足武汉市"海绵城市"主要控制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系统退化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基于低影响开发理论,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含义、规划建设途径和实施策略,并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设施,以解决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成都市已完成编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项目库总计130个项目,总投资554亿元,其中2016年计划实施项目60个,总投资100亿元,包括老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等。2015年,成都市首次提出规划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的水自然循环,更有"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影响。现以某工程为例,介绍LID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对传统道路的海绵化处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传统的城市道路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随着节约水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央适时提出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结合济南市东部城区龙脊河综合整治的工程实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下的河道综合整治设计特点,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达  吕锦刚  彭波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2):130-131,M0015
老旧社区海绵化改造是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通过总结武汉市青山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提出老旧社区海绵化改造需要重点关注的五大要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开展现场调研;先民生再提升;加强宣传沟通;加强后期运维管理。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园绿地、河湖水网作为天然的海绵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珠海市金湾试点区结合本地特征,在源头削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河湖水网公园绿地,充分发挥河湖水网公园绿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作用,实现径流雨水的有效控制和地表水质的明显改善,将周边片区有效的串联,使碎片式的海绵体连片化,并最终形成"大海绵区域",发挥调蓄、净化效果,综合解决片区水量平衡。突出"大海绵"完善区域"弹性"构建,由此形成的"大小海绵"共存体系,是满足海绵城市建设"弹性"诉求的根本途径,为城市发展兼备形象与内涵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园是构成城市海绵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城市雨水的调节利用有重要作用。依据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结合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及海绵试点建设区域现状,分析了青岛市及李仓区海绵试点区域内存在的问题,针对项目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基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与方法,并具体介绍了老虎山海绵公园建设路线。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城市内涝已成为城市水生态环境重点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要求,并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来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雨洪管理问题。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住宅小区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对象之一。海绵型居住区通过景观设计的技术手段来力求创造自然与居住、人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以达到居住区空间内部与外部景观的和谐美。如何实现健康景观与居住环境的共融,恢复被破坏景观的再生与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界面的分析和规划设计,将人类传统文化和自然系统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环境危机,正是海绵型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坡度对生物滞留带水文性能以及海绵城市设施面积的影响,通过SWMM模型,分别在四种不透水比例下,研究了二十种不同道路纵坡的径流产流过程,确定了每种不透水比例下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再通过"容积法"对比计算了以上不透水比例下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最后对模型和"容积法"得出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容积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坡度越大,最大径流量、径流过程流量以及总的外排流量越大,但影响不显著;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最大径流量、径流过程流量以及总的外排流量越大,且影响显著;海绵城市设施面积不受道路坡度影响,但受不透水面积比例影响,且呈线性正相关;"容积法"对海绵城市设施面积计算均偏小,修正后的"容积法"能够较好地计算海绵城市设施面积.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重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通过分析、总结提出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框架,并归纳出重庆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改善策略。研究表明,重庆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个别项目定位不明确、海绵体绿地景观效果欠佳、集水有效性差、路面透水性能差、土壤换填效果差等;通过遵循山地城市特性、美化海绵体绿地景观、提升集水有效性、改进道路结构和材料、改善土壤换填可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论文成果对后续海绵城市设计及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日前获市政府批复。根据该规划要求,南京将新建5条雨水行洪通道,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南京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不成灾"的目标。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会"呼吸"、有"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减少城市遇到暴雨时出现"看海"的尴尬。这份专项规划要求,南京市在原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各城市建设部门,设计、施工单位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但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和误区。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出台前,城市道路建设缺乏低影响开发具体的控制指标。就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中有关海绵城市概念提出探索性观点,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