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寒山 《经济导报》2007,(35):42-43
电子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6年中国电子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是4.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3.7%,增长值1.1万亿元,增长22.1%。产业的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电子产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增长比重为5.25%,比2005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超过700万辆,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第三、汽车消费世界第二的汽车产销大国。  相似文献   

3.
周忠菲 《经济导报》2007,(21):29-31
上海是大陆较早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量超过650亿元,产值占上海GDP总量的7.5%,台湾则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具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对於拥有大量台商的上海,能否在文化创意上展开沪台合作,共创沪台文化创意产业新天地,本文作者提出了专业意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汽车电子市场潜力迅速释放,为满足零部件国产化需求,各大汽车电子厂商纷纷来华投资建厂,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瞬间成为业内的焦点。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初具规模。2006年,产业发展势头不减,产业规模达到近800亿元,增长速度高达近40%。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郑重宣布: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06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组织的《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的总报告对今后15年汽车产业应如何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总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抓住机遇,乘势成为汽车制造强国。就规模而言到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全球份额中的25%左右,实现年产销2000万辆,其中出口(含海外生产)达到30%,并实现零部件出口1000亿美元,汽车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12%。到201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从目前的三千万辆到一亿几千万辆。继欧美日之后我国将成为世界4强之一,有2—3家企业集团的产销能力达到400万辆以上。自主开发的技术水平接近日韩;自主开发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要占70%以上,并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欢迎。推动主要品牌进入欧美日传统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汽车工程》2007,29(2):F0004-F0004
随着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的价值含量迅速提高,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汽车电子产品占汽车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未来的汽车电子产品中,围绕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和娱乐等方面的元器件及其周边产品将飞速发展。2006-2007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进入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目前,电动自行车全国拥有量超过8000万辆,电动自行车产量从1998年起至2006年一路高歌猛进,增长幅度较大,每年产量实行翻番,2007年以来进人洗牌阶段,增长量达20%,2008年增长幅度为10%。电动车产业从兴起到发展的整个阶段都重视产业的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做绿色环保产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相似文献   

8.
《汽车杂志》2006,(2):232-232
05年日本电子产业整体下滑但GPS长势依然强劲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日前发布报告.日本国内电子行业产值将会低于2004年.这是自从2002以来首次出现下跌,但预计2006年将上升23%:早前Jeita曾乐观估计2005年产值大约为1.79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大约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奕橙 《汽车与配件》2007,(42):32-32
从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07年10月15日的“十七大”;从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到2006年同期的入世五年过渡期结束,我国乘用车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2006年我国乘用车销量达到425.81万辆,比2001年的75.17万辆增长了5.66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期问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了更大的发展。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左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海外信息     
◎瑞士2006年自行车市场销售情况日本自行车产业振兴协会杜塞尔多夫事务所从瑞士自行车协会(VELOSWEISS)那儿获得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除儿童自行车以外,该国2006年自行车整车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6.6%,达到29万9286辆。就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起始年,更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黄金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拉动消费、刺激消费最有效的产业.可以预见,未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也是符合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笔者分析,2006年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黄金年”,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当你走在随州街头,随便问上几个人,中间准会有专用汽车行业的从业者。”随州一位专用车企业的老总这样跟记者开玩笑。如果要说一个城市与专用汽车产业的密切程度,恐怕没有哪个城市可与位于我国汽车大省湖北的随州市相比。在随州22万城区人口中,有5万人在专用汽车及相关产业中从事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2006年,随州市汽车工业产值120.2亿,占全市工业总值的40%,这个汽车工业产值主要来自专用汽车产业。可以说,随州是一座名符其实的专用汽车之城,专用汽车已经成为随州的“名片”。  相似文献   

13.
曾经在2002年左右红极一时之后即告消逝的手机移动支付可能再度走入前台。继2005年复出,2006年修养生息之后.2007年即将步入发展的巅峰期。近期有专家大胆预测: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诺盛电信谘询预计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39亿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相似文献   

14.
唐奕奕 《轿车情报》2007,(11):42-45
从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07年10月15日的“十七大”;从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到2006年同期的入世五年过渡期结束,我国乘用车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我国乘用车销量达到425.81万辆,比2001年的75.17万辆增长了5.66倍。在这个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1-9月份又完成了459740万辆。同比增长了24.6%。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期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了更大的发展。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左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中国GDP达到20.94万亿元。实现了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10.7%。专家们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雄厚,居民消费和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都有很强的拉动力。因此,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会有所回落。可能会降到10%以下,但还是会在高位运行,预计GDP增长率为9.8%。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日本自行车产业振兴协会发布了2006年度自行车市场抽样检测结果并向中国自行车协会通报了情况。这次检测是日本自行车产业振兴协会自2000年  相似文献   

17.
《公路与汽运》2007,(3):F0004-F0004
衡水铭健工程橡胶有限公司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衡水湖畔,是中国工程橡胶制品基地骨干企业、河北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协会理事单位。公司前身为衡水市桃城区工程橡胶厂,始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于2006年10月更名为衡水铭健工程橡胶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8.
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上半年GDP、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宏观经济数据。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如国际贸易顺差6月份扩大至269亿美元,超过2006年10月份创下的238亿美元纪录,从而令2007年上半年的贸易顺差增至1.125亿美元。超过了2005年全年的水平。截止6月末,M2余额为37.3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冲击着世界市场,汽车出口一再创出历史新高.在2006年汽车进出口贸易顺差破纪录以后,2007年1~8月,中国汽车出口创汇251.65亿美元,同比增长40.3%,进出口贸易顺差高达88.99亿美元.其中整车出口35.49万辆,同比增长65.21%,创汇4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在汽车出口主要品种中,轿车10.58万辆,同比增长83.56%;载货车14.60万辆,同比增长52.63%;客车4.81万辆,同比增长2.3倍.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2006年里,河北省自行车行业协会与业内企业共同努力,使河北省自行车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2007年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期,记者从河北省自行车行业协会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