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的设置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减少公交延误,发挥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作用,分析了公交优先进口道的工作流程、车辆到达流量、通行能力、预信号区使用条件,提出了将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车辆到达流量与通行能力匹配的优化模型与设置方法,建立了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设置适宜的交通条件,提出了进口道主信号与预信号协调配时,与车辆流量适宜的候驶区长度确定的方法,计算了公交优先进口道设置前后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延误。发现给定条件的城市主干道公交进口道优先可以使公交车的平均延误减少3.7S,社会车辆平均延误增加1.4S,所有乘客平均延误减少2.4S。  相似文献   

2.
公交优先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故提出在过饱和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处设置成锯齿形,并设置车道预信号灯。本文基于定数理论的背景和信号交叉口延误理论,在已有延误研究的基础上,对过饱和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延误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进口道延误公式,通过对公交优先方隶实施前后的交通效益评价对比,证明该方案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公交专用进口道的选择和设置会对进口道的社会车流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在阐述公交专用道在交叉口的设置形式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实际交通调查数据,设 计了典型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仿真模型,选取了交叉口车辆排队长度、公交车延误、小汽车延误和人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利用VISSIM软件仿真分析公交专用进口道运行效果与交叉口饱和度之...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效率,提出在交叉口设置预信号,利用预信号双停车线间的待行区域,对交叉口进口道处的交通流重新组织分配.该方法能提升交叉口进口道的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车辆延误,基于此,以社会车辆为研究对象,考虑将不同流向的车辆在交叉口处进行分流,将车道分布与待行区长度计算相结合,通过对比不同进口道布设形式下车辆换道产生的无效面积,选择效率最高的预信号停车线布设形式,并根据车辆换道行为,优化待行区长度计算模型.最后,运用Vissim进行仿真验证,通过对比预信号设置前后及预信号停车线优化前后交叉口通过的车辆数、车辆延误、行程时间、停车次数等指标,验证提出的预信号停车线设置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的设置是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设置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使之与路段公交专用道相协调,必将大大减小公交运营中的整体延误和出行者的人均延误.本文主要研究在路段已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条件下,在信号交叉口处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的设置方法及适应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左转公交专用进口道的设置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平面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饱和度条件下进口道设置综合待行区前后的通行能力、延误及停车次数等主要交通运行参数的变化做定量分析;结合综合待行区预信号设置规则,给出两种配合不同主信号相序的预信号设置方案及计算公式;运用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以昆明市北京路-霖雨路的实际调查数据为例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对于过饱和条件下的城市主干道平面交叉口,设置综合待行区能够有效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车均延误,对交叉口交通运行效益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而不合理的协调配时方案对综合待行区的改善效果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的流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交叉口处公交车辆对道路资源需求的动态特征,提出了一种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为了得到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适用的交通流量条件,首先研究了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后社会车辆和公交车辆的延误;然后通过算例定量分析了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前后交叉口人总延误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交通流向有两条进口车道的情况下,周期时长为60s、100S、120S的交叉口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的临界交通饱和度分别为0.75、0.65、0.60。当进口道交通饱和度小于临界交通饱和度时,可以考虑在该流向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进口道。  相似文献   

8.
针对交叉口出口道时空资源利用不高的问题,以进口道公交左转优先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现有道路条件下的逆向可变车道及左转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法从而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左转优先。分析了上述两种车道交叉口需满足的实施条件,并对车道进行设计,提出了相应的信号控制方法,最后结合设计案例,利用VISSIM软件对比分析了逆向可变车道设置前后交叉口的运行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设置后的管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本进口左转公交的车均延误及提高其通行量,且不影响交叉口其他方向车辆的正常通行,从而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为实现公交左转优先和减少出口道资源浪费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方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动车待行区的设置对交叉口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和延误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在讨论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条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左转待转区和直行待行区的设置形式,并对每一种方式从渠化设计和信号控制设计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交通组织方法,并讨论了设置机动车待行区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然后以官园桥下平面交叉口为案例展开实证研究,并以VISSIM对改善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置待行区域后,交叉口通行能力提升了17.4%,而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降低了26.1%.  相似文献   

10.
关于设置平面交叉口直行待行区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的今天,交叉口通行效果在区域道路运行状况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使其逐渐成为交通矛盾的中心。为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于2010年3月起在本市增设了19个交叉口直行待行区,使全市拥有直行待行区的路口总量达到23个。出发点在于总结近年来设置待行区的实践经验,着眼于优化世博后城市交通,结合世博大客流交通压力下的实际运行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平面交叉口的资源利用率探索理论规则。通过初步分析直行待行区的适用条件和设置方法,并以一个典型的直行待行区路口为例,对设置前后的交通效益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理设置机动车直行待行区可以缩短周期时长,减小平均延误,提高进口车道的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戴静 《交通与运输》2021,37(2):12-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机动车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大,城市机动化出行量居高不下,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尤其是交叉口运行压力较大。为提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缓解交叉口交通拥堵,对综合待行区的设置形式、设置条件、交通控制方式进行全面的阐述,并基于VISSIM软件对实例进行微观仿真分析,评估综合待行区设置前后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综合待行区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交叉口的道路时空资源,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车均延误,一定程度上缓解交叉口交通运作压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交叉口进口道附近设置有公交停靠站的情况,探讨站点公交溢出的两种可能情形以及具体排队过程,并建立受车头时距等因素影响的排队等待时间模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分析公交停靠对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得到通行能力损失模型,进而对交叉口乘客延误公式进行修正;另一方面,通过对停靠站公交到达离开时间的研究,建立站点乘客延误模型.然后,基于客流量进行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配时研究,在保障其他相位车辆基本运行的前提下,建立以乘客总延误最小为控制目标,公交优先相位绿灯时间为控制变量的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模型.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模型计算,得到交叉口的最优配时方案,并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优化方法得到的信号配时方案,有效减少了交叉口乘客总延误时间,保障了各相位车辆的通畅.  相似文献   

13.
信号交叉口机动车左转待行区的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出现的在信号交叉口设置机动车左转待行区的交通组织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左转待行区的渠化设计和信号控制方法.按照"停车线法",结合交通流波动理论,分别讨论在两种配时方法下,左转待行区的设置对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并给出算例分析;推导出设置左转待行区引起的左转车平均停车次数的增加值,并选取典型干路交叉口对左转车停车情况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得出不同信号配时方法、车道功能划分、车道数及左转待行区内的等待车辆数与进口道通行能力及左转车停车次数之间的关系.建议正确处理通行能力与停车油耗、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考虑设置左转待行区.  相似文献   

14.
当下城市交叉口优化方面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设置左转待行区和直行待行区等,但都有其自身的设置条件,对交叉口的几何特征和交通量都有一定的要求。综合等待区是近几年提出的交叉口优化的较新方法,该方法在充分利用道路空间的基础上能间接的增大排队容量并减少了排队长度,降低车辆延误。为更好的优化交叉口的交通状况,对南昌市昌南大道与迎宾北大道交叉口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通过设置综合等待区的方法加以优化设计,并对路口范围道路建模和仿真,最终效果和数据表明综合等待区的设置能较好地提高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效率,减少延误。  相似文献   

15.
在信号交叉口设置预信号可以实现公交车辆在社会车辆之前排队,当主信号绿灯启亮后公交车辆优先通过交叉口。然而,设置预信号在减少公交车辆延误的同时,会增加社会车辆延误,因此预信号设置时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本文从车道数量、车道利用率及人总延误三方面研究设置预信号需要满足的条件。首先介绍设置预信号交叉口的布局型式,然后介绍进口道设置预信号前后的延误计算方法,最后分析预信号设置条件。研究表明:在进口道有两条直行车道处设置预信号,当车道利用率不均衡系数在0.5-1.7范围内、公交比例大于0.3、车道饱和度大于0.40时设置预信号能显著减少交叉口延误并且对社会车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交叉口待行区的设置具有充分利用道路时空资源,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缓解交叉口拥堵及减少交叉口延误等优点,直行待行区也日益成为交叉口待行区主要设置方式之一。本文首先对直行待行区的几何设置条件和相位设置条件进行分析,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直行待行区设置方式。另外,以未设置待行区停车线和设置待行区的停车线的车流饱和程度为基准,讨论在两种相位配时方案下的交叉口车辆延误,构建车辆延误模型,并通过实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张南  闫宇 《城市交通》2023,(3):90-97
有关道路交叉口直行待行区对通行能力影响的研究不够完善和全面,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分析直行待行区设置的目的和条件,基于直行待行区停止线前移的特性,考虑启动波对启动损失时间的影响,完善了损失时间和清空时间的计算方式。在停车线法计算通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构建了直行待行区交叉口进口道的通行能力模型,量化直行待行区对通行效率的影响。基于实例交叉口视频识别数据,通过轨迹平滑化和缺失轨迹补齐方法获得完整车辆轨迹,并获取交通参数的实际数值,保证了模型结果的实际意义。最后运用仿真软件对通行能力模型结果进行验证,与类似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构建的通行能力模型模拟真实情况的准确性较高;由于直行待行区对通行过短对通行能力的优化效果较弱,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直行待行区设置到最大长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信号交叉口已知的车道设置情况和交叉口控制条件可以判断进口道总人均延误值是否最小,该值与进口道交通量及公交比例有关,其结论可以用于指导上游A日W的交通控制.以交叉口人均A毛误最小化为目标,假定交叉口信号配时、入口车道数、入口车道通行能力等条件不变,采用VISSIM仿真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车道设置条件和交叉口控制条件不变时,随着入口交通量的增大(饱和度从0.5增加至1),最佳公交流量比例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9.
以自适应公交信号优先控制交叉口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全新自适应公交信号优先控制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计算模型。并运用仿真测试平台,对该信号控制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较常规信号控制方法,自适应公交信号优先配时虽然有助于减少公交行车延误,但是对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其他车辆通行会造成很大的干扰,对整个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不一定是正面的。车辆平均延误分析对公交优先策略的具体实行方式、城市交叉口信号控制算法优化及其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左转车辆的冲突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基于信号联控的"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的概念。根据"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的交通组织原则与城市主干道出入口管理的基本原则,引出了基于信号联控的"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交通组织的适用条件。对比直接左转车辆与在路口上游通过中间隔离带进入逆向外侧车道左转车辆的运行过程,判断信号联控的"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的可行性;运用韦伯斯特算法来确定左转待行区、进口道拓宽长度;通过韦伯斯特算法加修正算法设计出"卍"字型交叉口最佳信号配时;最后结合计算简例并列举实例计算左转待行区、进口道拓宽长度并用VISSIM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