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轮对几何参数动态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的轮对几何参数动态在线测量系统主要由触发系统、轨边测量系统和室内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3部分组成.采用4套平行四边形机构和对应的涡流位移传感器,低速条件下实现车轮踏面磨耗与擦伤深度的动态定量测量;采用双激光位移传感器,直接测量车轮滚动过程中踏面到对应激光传感器的距离变化,通过计算得到车轮踏面直径;采用6个激光位移传感器,并通过这些传感器的组合测量,动态得到轮缘厚、轮辋宽和轮对内测距等尺寸.经过现场安装测试,验证了测量方案的可行性,实现了对车轮直径、踏面圆周磨耗及擦伤、轮缘厚度、轮辋宽度和轮对内测距的动态测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结构光视觉传感技术的轮对测量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非接触式轮对自动测量新方法利用先进的结构光视觉传感技术完成轮对各参数的测量.通过结构光扫描轮对,在轮对不同的部位产生相应的变形光,利用视觉传感及图像处理等技术提取结构光变形曲线,获取轮对几何信息,实现轮对外形尺寸、轮对踏面擦伤和剥离等多个参数的在线非接触测量.该方法简单、可靠,测量精度为±0.2 mm.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铁路车辆检修行业轮轴收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落后现状,采用激光技术实现了轮对踏面各几何尺寸的自动测量,可同时判断检出轮对踏面擦伤、剥离故障,并在轴承标志板的激光清污和信息自动识别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型轮对参数自动测量装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一种自动测量铁路车辆轮对参数并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新装置.该装置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结构光视觉传感器以及各种先进的测试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包括轮对外形尺寸、车轮踏面擦伤和剥离等多个参数的全自动非接触测量,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轮对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5.
高速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速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涉及诸多因素。选择中国车轮踏面LMA与钢轨CHN60、日本新干线圆弧车轮踏面JP-ARC与钢轨JIS60和欧洲标准车轮踏面S1002与钢轨UIS60,比较这3种轮轨关系的几何参数差异,编制了轮轨接触几何的数值分析软件,计算不同轮对内侧距情况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比较在轮对内侧距为1353和1360mm情况下,轮对横移时的滚动圆接触半径差和接触角差的数值计算结果,探讨适应于我国高速车轮踏面形状和轮对内侧距,为高速轮轨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铁路货车轮对自动检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一种可自动测量铁路货车轮对参数的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该系统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精密传感器以及各种先进的测试和控制等技术,实现了轮对外形尺寸、轮对踏面擦伤、剥离等多个参数的在线测量,并按车统 1C轮对卡片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及时、高精度地测量列车轮对表面参数对铁路安全运输非常重要。尽管激光扫描测量法具有测量精度高和不易于磨损的优点,但目前国内外采用该方法测量车轮踏面时,实际测量精度和效果均不理想。提出一种基于激光线扫描测量法的轮对表面参数测量方法。系统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利用2个面阵CCD(Charge-coupled device)摄像机,获取来自被照射部分车轮表面的“散射”光图像。通过图像识别、特征提取、数据处理等方法,快速获取轮对踏面的参数。实验研究表明,该列车轮对踏面参数测量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轮对参数自动检测新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自动测量铁路车辆轮对参数并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新装置,详细论述了新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该装置融合结构光视觉传感技术、步进驱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测试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包括轮对外形尺寸、踏面擦伤和剥离等多个参数的全自动非接触测量,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轮对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
用数码相机测量轮对踏面形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相机为图像采集系统,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最佳测量位置选择和系统误差修正等手段,使轮缘高度、轮缘厚度及踏面磨耗测量精度达到0.1mm,实现了轮对踏面参数的非接触式测量及数据处理智能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结构光视觉传感的轮对踏面擦伤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种基于结构光视觉传感的铁路车辆轮对踏面擦伤快速检测方法.通过控制轮对转动速度,并以结构光扫描轮对踏面及应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视觉传感器实时采集轮对踏面外形特征信息,经过图像数字滤波、基准校正、边缘识别和空间坐标变换等算法,建立踏面擦伤数字矩阵.在此基础上,进行踏面擦伤特征信号的分析和提取,实现轮对踏面擦伤最大深度及形状的非接触快速准确检测.本文给出了试验结果,并分析了踏面数字矩阵的建立过程和视觉传感器标定对擦伤测量的影响.试验证明本文方法实用、可靠,可有效提高轮对踏面擦伤测量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青藏客车轮对旋修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青藏铁路客车轮缘异常磨耗导致的轮对旋修问题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研究认为,在满足轮缘应用限度的前提下,轮缘厚度越小时旋修轮对越经济。  相似文献   

12.
具有独立轮轻轨列车的脱轨问题及轮缘侧面磨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具有独立轮转向架的低地板面轻轨列车所发生的脱轨问题和轮缘严重磨耗问题,从轮轨系统的基本关系出发,分析了传统刚性轮对与独立轮对的导向机理和特点,建立了具有独立轮特点的计算机仿真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计算模拟了实际脱轨现象,并对各种可能导致脱轨和轮缘磨耗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踏面外形、轮轨润滑、运行速度、护轨间隙等进行了综合治理,使轮轨磨耗大为降低,抑制了脱轨事故,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设计、运用和维护3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提高脱轨安全性和轮缘减磨的系统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铁路车辆轮对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一种可自动测量铁路货车轮对参数并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系统,对其结构和一些关键技术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该系统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精密传感器、摄像机以及各种先进的测试和控制技术,对包括轮对外形尺寸、轮对踏面擦伤、剥离以及车轴、轮对和标志板的标记等20多个参数实现动态在线测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测精度,解决了目前轮对测量手段落后、测量误差大、劳动强度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CRH型高速动车组车轮轮缘踏面检测中,由于LMA、CN和XP55等3种车轮踏面形状不同,因此,统一测量基准可以使车轮的测量工作更加简便。介绍基于统一的测量基准开发的车轮轮缘踏面检测量具的结构,及使用该量具测量3种车轮踏面主要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列车轮对内侧距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轮对内侧距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和轮轨关系影响方面的部分试验研究结果,重点以我国既有线固定辙叉道岔为例,从是否计入测量位置对轮缘厚度的影响,分析不同轮对内侧距通过道岔有害空间的问题,并就轮对内侧距变化后对机车车辆运动稳定性的影响开展滚动台试验研究,对轮对内侧距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为我国客运专线列车轮对内侧距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列车轮对在线动态测量方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列车轮对参数在线动态测量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在线动态测量的常见方案,并探讨我国在线动态测量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轮对内侧距是保证动车组运营中动力学性能稳定和运营安全的重要参数.通过该参数的大样本分析发现,运营中的某和谐号动车组轮对内侧距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轮对微动、轮辋碾宽、辐板微变形等因素是引发轮对内侧距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保证动车组正常、安全运营,轮对运用修及高级检修时,需按要求检测轮对内侧距,超出标准要求时应及时更换轮对或对...  相似文献   

18.
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为研究轮轨关系对高速铁路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中国车轮踏面LMA与钢轨断面CHN60、日本新干线圆弧车轮踏面JP-ARC与钢轨断面JIS60和欧洲标准车轮踏面S1002与钢轨断面UIC60,应用AD-AMS/Rail软件,考虑轮对内侧距从1 353 mm变化到1 360 mm的情况,计算分析高速客车的临界速度、脱轨系数、车辆运行平稳性以及车辆稳态曲线通过的轮轨磨耗指数。车辆动力学仿真计算中均采用基于先锋号客车基本参数建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轮轨几何参数对高速车辆运行平稳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轮对内侧距可以改善舒适性,减小磨耗,提高临界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镟修策略的经济性,基于轮对磨耗数据,进行CRH2A型动车经济镟修策略研究。在描述动车轮对磨耗的规律时,分别以二次拟合和数理统计的方式建立轮缘厚度的磨耗规律和轮径月磨耗量的规律,其中,轮径分布拟合的优劣采用卡方拟合优度来衡量,轮缘厚度磨耗函数拟合结果使用拟合度来评价。在轮缘厚度磨耗速率模型和轮径磨耗数理统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模拟动车轮对运行的实际情况,得到121种镟修策略的仿真结果,并选出最优策略。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该最优策略较现役的固定镟修方案,提高了动车轮对的使用时间,降低了动车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