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交通行业是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在校大学生是城市通勤的重要群体。借助调查问卷分析了河北省在校大学生低碳出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低碳出行概念的认知程度有待提升;多数大学生低碳出行频率每周≤3次,出行半径≤5 km,出行时间≤50 min,出行费用≤8元,自行车、电动单车和公交车是大学生主要低碳出行方式。出行半径、出行费用、政策支持力度和科学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影响大学生低碳出行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推动大学生低碳出行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将是我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隧道施工项目推广智能通风照明控制技术,推行绿色照明工程是建设低碳交通运输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广东交通》2009,(3):62-62
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英国加大了低碳经济的投入,强调低碳经济模式对英国经济复苏有重要刺激作用。最近,英国首条低碳航道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客运节能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及国家2020年CO2减排目标,从体制、法规、经济、规划、管理和理念等角度出发,明确导致城市客运能耗快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围绕如何提高城市客运能源使用效率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构建"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为主体的高效低碳城市客运体系为目标,分析城市客运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障碍,在借鉴...  相似文献   

5.
低碳交通与世博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锡明  邵丹 《城市交通》2009,7(6):I0001-I000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亟待人类共同努力来解决的严重问题。为响应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原则和承诺,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全球对于气候变化与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保与低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我国首都北京从1998年以来开始大力整治,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每年仍有三分之一的天数处于不合格状态。2002年以来北京每年的臭氧超标天数和超标小时又有反弹.而臭氧超标的季节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季节重合.  相似文献   

7.
近日,部政策法规司在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培训班,来自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交通运输厅(委)、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交通运输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相关人员共213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班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性能源紧张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节能减排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绿色低碳运输,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关于“做负责任行业、负责任部门”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同心协力,切实推进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加快推动道路运输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全球对于气候变化与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保与低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我国首都北京从1998年以来开始大力整治,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每年仍有三分之一的天数处于不合格状态。2002年以来北京每年的臭氧超标天数和超标小时又有反弹,而臭氧超标的季节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季节重合,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而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已经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的征兆。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交通 亚洲的机动车保有量在2010年已接近5亿,其中90%是两轮车和客用车辆.据估计,按照目前的年平均增长率,亚洲的机动车数量将在7年内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的增加使得交通排放相应增长,并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据估计,2010年亚洲道路运输行业排放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且自2002年起,其排放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这导致亚洲国家道路运输行业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近5%,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此外,来自汽油和柴油车辆所排放的黑炭,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比以往认为的更为严重.因此,建设低碳交通是亚洲交通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也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发展“低碳公路”是我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公路全寿命周期理念以及绿色低碳公路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将全寿命周期理念与绿色低碳公路建设相结合,并以云南麻昭绿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设为例,阐述了在公路建设各阶段中节能减排的方法,论证了在全寿命周期理念下绿色低碳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际,汽车行业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第二大行业,面临着既要高速度的发展,又要实现低碳排放,规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严峻挑战。本文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阐述了对于控制汽车发动机排放的重要性,并分别从制度政策支持、产业调整和技术革新三方面分析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策略。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对的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主要集中在减缓问题上,且进展缓慢。气候变化的敏感领域也就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包括卫生部门、农牧业、水资源和海岸资源及林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经济政策可以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碳交通引领境外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挽救全球气候的哥本哈根会议落幕,低碳生活时代揭幕。近日掀起的低碳、绿色、环保等概念的可持续生活环境,在交通运输领域内,格外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交通》2021,(8):106-107
2021年7月23日,首批援助中国老挝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的新能源车发运仪式在长沙成功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先生、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澎先生、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驻长沙总领事馆总领事本·印塔巴迪先生、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计划与财务司苏纳德·苏加伦副司长、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销售总监叶成辉先生出席仪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6.
<正>绿色交通的核心内涵是百姓出行的切身感受。与低碳交通近似,两者均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交通行业的具体体现和发展。不同之处在于,低碳交通概念提出的本源基于能源政治,由于"碳足迹"可衡量、可比较、可监测,"低碳"上升为"全球政治"、"新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的衡量工具。为了保障地球的健康,进而呼吁全球治理,建设低碳交通。绿色交通则与我们个体出行息息相关,虽然与低碳交通具有协同效应,但更加强调的是百姓出行的切身美好感受,是涉及百  相似文献   

17.
任广育 《交通标准化》2012,(14):149-15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潮流。基于对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简单介绍,对低碳经济角度下的公路交通的认知评价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江月  周江评 《城市交通》2021,19(5):26-35,65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转型至关重要.21世纪初以来,英国一直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走在前列.自2008年《气候变化法案》发布后,英国交通运输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战略、法规等.首先,系统性回顾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框架的建立,梳理其交通运输排放现状.其次,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关键政策和达标路径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出其强调"行业驱动,系统配合;鼓励创新,抢占先机"的政策特点.最后,针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从短期和中远期两个时间维度提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减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生产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大,这些已经严重破坏了世界环境和气候,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健康,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来解决交通运输中的各种污染,实现交通运输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为前提,实现节约能源并减少工业中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的目标。现在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征收碳税的方法,一个是进行碳交易。低碳生活、低碳增长、均衡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道路运输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大户,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社会责任,也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科学选择。如何推动低碳运输发展,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