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三峡蓄水后宜昌断面枯水位下降趋势及应对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立  许文盛  何小花  韩飞 《水运工程》2006,(5):59-64,73
宜昌断面的枯水水位是反映葛洲坝船闸通航条件的特征参数。自葛洲坝修建以来,宜昌断面枯水位明显下降。三峡蓄水以后,宜昌断面的来沙量降低,河床发生冲刷调整,枯水位将发生相应变化。依据实测资料,对三峡蓄水运用初期宜昌至虎牙滩河段的冲刷特性、宜昌枯水位的变化、影响宜昌断面枯水位的因素以及下降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应对宜昌水位下降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期,长江上中游汛期出现罕见枯水位。8月11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只有8400立方米/秒,长江宜昌水位下降到41.12米,为历史同期最低值:长江上游寸滩流量为8210立方米每秒,为历史倒数第五。眼下正值长江航运的黄金季节,水位偏低,持续高温,船舶连续航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宜昌海事局针对新情况,启动了对船舶主机、舵机、锚机关键设备专项检查,并要求船公司开展自查,消除隐患。为加快船舶周转,宜昌港区海事处实现过闸安全4小时服务,做到随来随时安全检查。  相似文献   

3.
<正>枝城长江大桥1971年9月建成的枝城长江大桥使焦枝、枝柳铁路联成一线,是中国第二条南北铁路交通干线。大桥建成至今,原通航规则,桥区水域及上下连接段航路存在船舶航线多次交叉、礁石碍航、停泊区边界不清等问题,由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事故尤其是碰撞事故多发。宜昌海事局通过调整航路,取消洋溪、枝城横驶区,取消石鼓南停泊区,将达到降低事故风险、降低大气污染等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宜昌—大埠街砂卵石河段的航道特点,选取了宜昌站、枝城站、马家店站点的分时水位流量数据,分析了三峡蓄水后电站日调节对下游近坝河段沿程水位和航道条件的影响,为长江近坝砂卵石河段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造床流量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江下游大通至长江口的感潮河段,借助潮流数学模型,计算造床流量,研究其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计算感潮河段造床流量时,流量输沙率法使用方便,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对于天生港以上河段,存在两个造床流量,而对于徐六泾以下河段,则存在一个造床流量群;大通至仪征河段的造床流量沿程变化较少,自仪征开始造床流量沿程逐渐提高,主要应与纳潮量沿程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有为 《水运工程》2022,(3):111-117
根据河道水流特点及模型计算精度和效率,长江干线一维水流数学模型通常以大通为界,将宜昌以下河道分为宜昌—大通、大通—浏河口两段,分别建立径流和潮流模型。而在当前新水沙条件及新型复杂江湖河网关系下,传统的两分段模型难以整体解决长河段复杂河网的水流模拟问题。针对该问题,研发了基于高精度、高性能有限体积法的一维河网水流数学模型,其采用SLIC的数值格式求解相邻单元交界面通量,在处理河网交汇方面以控制体为计算单元,简化求解复杂河网系数矩阵。该模型物理过程更为清晰明了,计算更加方便快捷。将研发的一维河网水流数学模型应用于宜昌—浏河口段,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性强、精度高,有效解决了长江干线宜昌以下数模一体化难题。  相似文献   

7.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2,(4):320-320
本刊长江航道局获悉,《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昌门溪至熊家洲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2年7月26日在武汉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荆江航道位于长江中游,上起湖北宜昌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全长347.2km。由于河床性质特殊,航道变化剧烈,存在10余处碍航滩段,荆江航道历来是长江航运的“瓶颈”河段。据介绍,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将遵循统筹兼顾、系统整治、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道测量各基准面确定及相互关系的讨论,加深对航行海图水域部分及陆域部分等基准面应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伍文俊 《水道港口》2016,(4):426-431
为明晰三峡水库蓄水后关洲汊道形态调整对航道条件的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了关洲汊道地形变化与水流运动特征及枯水位的关系。结果表明:关洲汊道左汊冲刷发展引起分流比调整,减弱了其对枯水位的控制作用,下游河道冲刷引起的水位降幅向上游传递作用增强;关洲汊道左汊冲刷还导致其下游芦家河汊道进口断面流速左减右增,增加了鸳鸯港边滩淤积及芦家河石泓的冲刷动力条件,不利于芦家河水道航道条件。为了维护上游枯水位的稳定并保证下游浅滩冲刷动力,应对关洲汊道进行守护,对分流比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0年—2018年大通站流量及江阴站水位等基础资料,分析了大通站来水量与江阴站水位变化情况、不同累积频率下的潮位特征值以及潮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江阴站水文形势相对稳定,规律性较强,船舶航行相对现行航基面具备一定的可利用潮高。  相似文献   

11.
陈希  曾涛  张文江 《水运工程》2014,(7):124-126
黄河大河家—寺沟峡河段受在建的大河家水电站和已建的寺沟峡水电站综合调节作用,河段水文条件变化复杂,要对该河段进行经济合理的整治开发必须以确定合理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保证。结合枢纽的运行特征,建立一维数学模型对本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进行研究,从而得到合理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为充分发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效益,更好地发挥长江下游港口和航道的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迫在眉睫。南浏河段河道条件复杂,受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现状条件下,要对长江中下游主航道进行经济合理的整治开发必须以确定合理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保证。不受潮汐影响或是受潮汐影响不明显的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应该用综合历时曲线法来计算取值,受潮汐影响明显的地方采用低潮位累计频率曲线90%来取值,南浏河段受径流、潮汐共同作用,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赣江东河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春  秦柯 《水运工程》2007,(8):130-134
赣江东河属于赣江尾闾地区,受人为采砂影响和鄱阳湖水位变化,赣江东河水动力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对该河段的水动力条件和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了赣江东河水位变化,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与河工模型试验推导本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方案的水位变化,最终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相似文献   

14.
陈晓云 《水运工程》2013,(3):140-143
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地处感潮河段,如何计算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是航道建设技术论证的首要工作。通过初步论证分析,得到一些基本认识:对于南京以下河段,现行航道水深起算基面不能视同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不宜轻易调整航道水深起算基面、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宜统一采用海港方法计算并根据水文条件变化作必要调整、个别河段航道设计水深需大于12.5 m。  相似文献   

15.
李顺超  刘晓帆 《水道港口》2010,31(5):483-487
在深入分析金沙江段航道天然设计流量和水电站调度运行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电站设计日调节流量计算推求方法,结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向家坝下游一维非恒定流数值计算的分析"的成果,计算确定了研究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相似文献   

16.
重庆九龙坡河段航道整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九龙坡河段成库前后通航水流条件及河演趋势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九龙坡河段的整治方案,并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整治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浅碛开挖与修建整治建筑物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解决九龙坡河段的泥沙淤积及其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介绍黄河下游航道的现状,根据实测资料分析调水调沙前后河道主槽宽深变化和流量水位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后,主槽的冲刷和展宽明显,过水能力增加,通航条件得到改善。利用2001—2010年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站水文资料,建立了水位、流量和过流面积1对2的神经网络模型,各站点模型表现的相关性良好,预测结果验证了调水调沙使得下游河道在宽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有利于通航。  相似文献   

18.
鳗鱼沙浅滩位于长江下游口岸直水道下段,属典型的顺直宽浅水下分汊型沙质浅滩。演变分析表明该段的航道条件与鳗鱼沙心滩形态密切相关,当鳗鱼沙高大完整时,航道条件就好;反之,航道条件就差。本段顺直宽浅河床形态决定了该段滩槽不稳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将导致心滩易冲难淤,碍航问题将更为严峻。在总结河段浅滩碍航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现有一滩两槽格局、加高加大心滩、调整滩槽水流分布、增加浅区的冲刷能力的整治思路,以期解决口岸直水道鳗鱼沙浅滩段的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闵朝斌 《水运工程》2015,(4):139-144
介绍京杭大运河历史、现状和发展成就。在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长江水已过黄河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运河穿越天然河流的先进工程经验,结合黄河的水文、地形、地质条件,提出几种可能的运河与黄河平交和隧洞、渡槽、宽轨+船箱等立交航运方案,并给出分析意见。京杭运河穿黄航运工程方案的提出与实施,不仅在技术上向世界昭示我国内河水运工程的建设水平,而且在创造条件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的同时,为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夏云峰  闻云呈  梁婷 《水道港口》2010,31(5):501-505
通过建立大通至长江口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在实测资料验证的基础上计算得出沿程各站逐时潮位。利用计算得出的逐时潮位资料,研究了江阴、徐六泾和六效的高潮位以及日平均潮位与上游大通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上游径流与近河口河段潮位影响趋势。通过一维水沙数学模型结合不同潮差累积频率的代表性潮型作为下游控制条件计算,在比较河段实测冲淤量与计算冲淤量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潮差累积频率的代表性潮型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